大家好,关于易经中朔望是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国农历是如何产生的在它之前,中国使用哪种历法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俗语“癸卯迎兔年,寡妇不用愁”,是啥意思为什么寡妇不愁
癸卯迎兔年,寡妇不用愁,癸卯迎兔,卯属兔,卯为(桃花),桃花有明花暗花,花在天干为明花,花藏地支为暗花,桃花分墙内桃花和墙外桃花。墙内桃花主夫妻恩爱,墙外桃花为泛滥之花,人人可采,已婚男女八字有桃花再遇流年,大运有桃花难免出轨,慎之,戒之。癸卯迎兔年,寡妇不用愁,意思是寡妇有可靠的男人追求,有再婚之喜。这是我个人观点,不妥处望友友们指教。谢谢!
“北斗七星”文化内涵指的什么
简单地说,北斗信仰是我们先祖自然崇拜中规格最高的信仰,也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根文化。祖先们,将北斗看作是方向、季节、时间的标尺,并通过对北斗运行规律的观测,慢慢地参悟出一套中国特色的时空观和价值观,并抽象成应用在风水、占卜、数术、兵法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如果掌握了北斗背后的奥秘,就好比拿到了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下面,土鳖君就给大家粗略的盘一盘“北斗”,这个挂在北天之上的“天道显示器”。
壹丨北斗,自然运行法则的“显示器”有道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如果按照自然的法则去生活、劳作,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宇宙是那么的博大,苍天是那么地遥远,大地是那么的广袤,怎么才能去摸准他们的运行法则呢?
祖先们通过实践慢慢地发现,寒来暑往、昼夜交替这种带有明显周期性的运动规律似乎可以帮助他们解开“天道”帷幔的一角。
为了发现更多的周期律,古人们把视线放到了苍穹之上,他们发现永远悬挂在正北方夜空中的那颗璀璨的北极星就好像一个灯塔,而它身边那群勺子形状的星座,似乎与各种周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大量的观测,祖先们发现,那把勺子似乎就是天道的显示器,通过它运动规律的观测,可以推导出各种奥秘。
贰丨北斗,挂在北天之上的“时钟”在没掌握各种复杂的理论之前,北斗七星给祖先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它们永远在绕着北极星做逆时针旋转。
通过观察,祖先们发现,北斗的旋转周期正好是“一个寒暑”。
当大地上刮起东风时,北斗的斗柄会指向东方,这意味着春天即将来临;当大地上刮起南风时,北斗的斗柄会指向南方,这意味着夏天即将来临;当大地上刮起西风时,北斗的斗柄会指向西方,这意味着秋天即将来临;当大地上刮起北风时,北斗的斗柄会指向北方,这意味着冬天即将来临;
祖先们发现,如果将斗柄的旋转面等分为12份,那么每一份正好与“月亮朔望”的周期相吻合,如果将这个旋转面平分为360份,那么每一份正好与“日月交替”的周期相吻合。
也就是说,北斗的斗柄每旋转1°正好是一天,每旋转30°正好是一月。
如果把这个旋转面上画上清晰的刻度的话那么就可以准确地知道自己身处哪一月哪一天。
月份的刻度叫做“周天十二辰”,这个名字看官们是不是有点陌生?
如果土鳖君写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不是会变成熟悉的好朋友。
没错,“周天十二辰”就是“十二地支”。
古人把“子”位放到北斗的斗柄指向正北的月份,此时正好是白天最短,寒夜最长的冬至时刻,也就是天地之间阳气最少,阴气最盛的时候。
祖先们又把北斗的旋转与阴阳的消长联系在一起。
我们知道,在古人的眼中,阴阳是普适于世间万物的一般规律。那么一月之中,一天之中都会有阴阳的此消彼长。
于是祖先们把天上的“十二辰”投射到大地上,将大地的东南西北也等分为12个区域,同归对太阳影子在十二个区域的落位(当然,太阳下山之后,日影的落位是古人想象出来的。)。
如果将北斗斗柄指向、月亮的望朔以及日影的落位三者结合起来,祖先们就掌握了时间的奥秘。
叁丨北斗,挂在北天之上的“神明”占星术,是人类最古老,最传统,最长命的占卜之术。放眼全球来看,无论哪个种族,哪个文明,哪个时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占星文化。
中国最古老的占星术就是在“观北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曹魏时期著名的术士管恪就说;“凡人祈求,皆向北斗。
所以,中国古代负责授时的国家机构—钦天监,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观北斗。
为了方便占星,祖先们给北斗七星分别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从勺子尖到勺子把依次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术士们,给这七颗星星分别带上了官帽子,让他们有所职权。
天枢为贪狼星君,主欲望。
天璇为巨门星君,主权威。
天玑为禄存星君,主财富。
天权为文曲星君,主文采。
玉衡为廉贞星君,主是非。
开阳为武曲星君,主秩序。
摇光为破军星君,主勇猛。
北斗七星再加上斗柄延长线上的隐藏着的“玄戈和招摇”二星,便组成了“北斗九星”。
北斗九星主要应用于“奇门遁甲”和“风水堪舆”之中。在奇门遁甲中,他们分别叫做“天蓬、天任、天冲、天辅、天禽、天英、天芮、天柱、天心。”在玄天风水学中,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宫飞星。
中国的传统医学主张的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上有什么,人体内就有什么。祖先们认为,北斗九星如果把北斗九星投射到人的身体上面,就是“九窍”。能看到的“七星”就是脸上的“眼耳口鼻”,看不见的“两星”代表着下半身隐藏在内裤中的“尿道和肛门”。
传统医学认为,人死之后,魂魄会从九窍离开人体,所以就有了“北斗注死”的说法。
看过《三国演义》的看官们应该都知道,诸葛亮在五丈原上以“七灯”续命的桥段。
诸葛亮说“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但主灯被魏延碰翻,结果卧龙身死五丈原。
那问题来了?
为什么这里“七盏灯”,而不是九盏灯?
因为在传统医学中“北斗七星”还代表着“百会、天目、膻中、夹脊、命门、关元、海底”七穴,这七个穴位是人体阴阳交汇的关键区域。
另外,“北斗七星”还代表着“天冲、灵慧、为气、力、中枢、精,英”七魄。他们的归宿都在“斗府”。
所以道家才会有,“七灯续命”的说法。
将“北斗崇拜”发扬光大的是我国本土的道教,道士们认为“北斗”是天上重要的神祇,是载着“天帝”四处巡视的“天车”。《甘石星经》中说,“”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如果能借助“北斗”的力量去做某些事情,就好比开了外挂。
所以道家开发了很多,向“北斗”借能量的方法。
比如在做驱魔降妖法事时,要按照北斗的排布“踏天罡北斗步”;如果遇到强敌,全真七子会组成“天罡北斗阵”;在道袍、符纸、拂尘、桃木剑上画上“北斗”等等。
除此之外,“朝真拜斗”还是道教中为人消灾解厄、祈福延寿的重要科仪;《北斗经》也是道教消除罪业,福寿臻身,远离诸祸的重要经书。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用文字带您领略中华之美。
贵庚。但是为什么用庚字庚是天干第七位,为什么不用其他九个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天干共有十位,为什么在问别人多少岁时,要用“贵庚”,而不是用“贵丙”或“贵乙”呢?笔者分析如下:
十天干的含义天干是中国古代一种文字计序符号,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个字,故称为“十天干”。天干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方面,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其中:
甲木为雷、乙木为风、丙火为日、丁火为星、戊土为霞、己土为云、庚金为月、辛金为霜、壬水为秋露、癸水为春霖。
以上可知,天干中的“庚”代表的是月。所以在古代要问别的的年龄,就是问别人的“庚”。为了表示遵敬,用“贵庚”来表达。
“贵庚”的出处清代《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虞候又问:‘小娘子贵庚?’待诏应道:‘一十八岁。’”结语因为在古代,“庚金”是表示月的,所以问人年龄时用“贵庚”。
中国农历是如何产生的在它之前,中国使用哪种历法
除了苏美尔和古埃及之外最古老的历法,当属中国农历。由于中国农历相当于整套天文历,描述了太阳、月亮以及五大行星等运行情况,因此非常复杂,基于实际观察结果需要频繁进行调整,由此革新重制的次数比较多。
传说上古的黄帝创造了历法,因为只有神话传说而无考古实证,因此我们能够确定最晚在商代时期,中国已经有了详尽的天象记录以及历法。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安排宗教节日,御用天文学家必须不断地观测天象,以修正历法。距今4700年的陶寺观象台遗址中,已经出现了后世圭表的初样,说明陶寺先民们已经知道了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存在。
陶寺圭表的示意
华夏先民们最初是通过黄昏时分星宿的出没来确定四季的。《尚书.尧典》中以鸟、火、虚、昴四宿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刻的中星。商代中国人就使用着综合太阳和月球运行规律的阴阳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农历。
农历的月份长度以朔望月为标准,为了契合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每隔几年,就需要插入闰月进行调整。以甲骨文为证,商人将一年划分为12月,闰年13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已经和今天的农历很象了。
春秋时期,农历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备,人们采用19年7闰的调整周期,这要比古希腊的默冬周期(由巴比伦传入)早了一百多年。这一时期,人们还逐渐确定了主要用于农事的节气,到了秦汉时期,著名的“二十四节气”确立,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汉代以后,中国的天文学研究主要局限于历法方面。古代历法除了需要确定年月,还要推算日月食、五大行星的运动、计算各地的昼夜长短、转换黄道、白道、赤道坐标系等。为了使历法符合天象,就需要不断进行观测,制定新的历法,比较出名的有:
①汉武帝时期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是中国最早根据实际观测而制定的历法,也是有据可考的第一部完整历法。
②三统历,由西汉宗室、经学家刘歆编制,进一步完善了日月食和五星运行周期,成为后世历法的规范。在三统历中,为了推算日、月和五星的运动,刘歆设置了一个理想起点(历元)作为运算基准,从历元往上推,得出一个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时刻,这个时刻就称为上元。刘歆将这一23639040年的大周期称为太极上元,从上元到编历年份的年数称积年,通称上元积年。
③授时历是欧洲历法传来之前,中国古代最为精确的历法。为了编订历法,郭守敬设计了仰仪、简仪、高表、景符等仪器。在元朝政府支持下,进行了世界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天文测量,彻底废除上元积年,改用百进位制,废除了繁重的分数运算。
近代之前,农历通行于东亚朝鲜、日本、琉球、越南各国。
元代以前,中国的历法主要还是以中国传统天文理论为基础。元代时,随着和中东的交流,伊斯兰世界的回历传入中国,并对之后的历法产生了一定影响。明代中后期,随着欧洲传教士的到来,以《崇祯历书》为标志,中国传统天文学的计算方式逐渐从代数方法转为希腊式的几何学方法。
至于纪年方式,中国古代先后使用过岁星和干支纪年。岁星就是木星,古人以12年(实际为11.86年)作为木星运行的周期。使用岁星作为纪年标准,可以避免各国年号差别带来的混乱。岁星纪年起源于周代,流行于战国到秦汉之交,由于和木星实际运行周期的差异,累积久了,就不符合实际天象了。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之前,流行于东汉之后,恰与岁星纪年法相接。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两相搭配,正好构成了60年1循环的周期。汉章帝元和二年,政府下令在全国推行,并一直延续至今。结合流行于干支纪年之前的岁星纪年,就可以得出从东周至今的历史年表。
清末,为了弘扬传统,塑造民族认同,经学家刘师培提出以黄帝诞生为纪年起点,革命党人采纳了这种意见,并以邵雍和皇甫谧推算的黄帝诞生之年(公元前2711年)为起点。武昌起义后,黄帝纪元推行至各省,民国时并行使用着黄帝纪元和民国纪元。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