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霜前冷雪后寒的问题,以及和雪后寒的物理原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物理学角度来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的现象,此时空气温度低时,才能使水蒸气放热,所以霜冻前空气温度一定很低,这就是"霜前冷"的现象.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的现象,此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就是"雪后寒"的现象。
霜前冷雪后寒的物理知识
霜前冷: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夜晚遇强冷空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霜前的温度必须足够低(0℃以下)才能形成霜,故感到冷。
雪后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强冷凝华成小冰晶后下降到地面,下雪后,雪开始融化,融化是由固态转化成液态的过程,要吸收热量。因此,雪融化后,地面上方空气的温度降低,人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霜前冷,雪后寒”描述的是物态变化过程中热量变化的物理现象,一般来说,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相应的物质分别称为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相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2、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3、汽化:(分沸腾和蒸发):液态→气态(吸热)
4、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
5、升华:固态→气态(吸热)
6、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霜前冷***雪后寒的物理原理
这是物理学中物态变化中吸热放热的原理。
霜是凝华现象,即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不经液化成水而直接变成固体小冰粒的现象,由于凝华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所以下霜前要比下霜后要冷。而雪是空中的水滴凝固而成的,凝固过程放热,所以下雪时并不太冷。
为什么雪后寒
雪对农作物有利还是有害,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天气一直很暖和,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气温明显地降低,雪后又会出现霜冻。这样,庄稼幼苗经不起低温的侵袭,就会发生枯萎变黄的现象,这对庄稼当然是有害的。但在温度较低的冬季,甚至冬末春初之际,一般地讲,下雪对庄稼是有利的。
总体来说,初春及这之前时候的雪对庄稼影响比较小,利大于弊;3-4月份以后下的雪,对庄稼影响比较大。
我国民间称“冬季降雪对农作物的好处立春”以前下的雪为“冬雪”,认为它对作物越冬及后期生长、发育有利。
好处之一就是对农作物的保温作用。
首先,冬季天气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雪片与雪片之间疏松多孔,孔隙里保存着大量的空气,空气是传热性很差。积雪对雪面上下之间的空气热量的对流与传导起着一种“隔绝”的作用,所以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既可以减少土壤内部热量的散失,又可以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土壤浅层地温得以保持,因此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过冬。厚雪覆盖大地,就像给人地盖上一床厚厚的“鸭绒被”——外面大气再冷,积雪下的温度也不会降得很低。这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体现,比如冬季羽绒服的保暖作用以及开水瓶不灌到最满保温效果反而更好。
等到寒潮过去以后,天气渐渐回暖,雪慢慢融化,这样,非但保住了庄稼不受冻害,而且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里,给庄稼积蓄了很多水,不仅可以减轻当年的旱情,而且,也给来年春播作物的适时播种和苗全苗壮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在北方春旱时期,更是十分重要。
此外,雪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在融雪时,这些氮化物被融化的雪水带到土壤中,能跟土壤中的一些酸化合成各种盐类,如氨和硫酸化合成铵盐(即“硫酸铵”),变成良好的天然肥料,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
冬雪还有一个好处,由于雪层的覆盖,阻寒了地表空气的流通,因而可以闷死一部分害虫,同时,融雪时要耗去不少热量,使土壤温度降低。这样,可以把土壤表层作物根部的一些越冬害虫和虫卵冻死。
关于为什么霜前冷雪后寒,雪后寒的物理原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