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如何评价东晋历史人物郗超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东晋八大士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北府兵在淝水击败苻坚,东晋建立后,最强盛的十年是如何出现的
公元383年,一统北方的前秦符坚率领百万大军誓要踏平东晋,扫清寰宇,在前往东晋的道路上到处都是前秦军队的身影,其前后连绵不绝。然而前秦符坚虽然号称是百万大军,但是笔者认为真正与北府军对峙的估计就只有二三十万,很多的军队还没有实际投入战场就已经收到前线的败报了:
战线太过漫长,符坚为了消灭东晋发动了总动员,涵盖整个前秦,可能司州的兵已经到达了前线,而幽州军可能就才刚到河北。所以前秦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但是大部分都还在路上,而真正参战的兵力就只有中原地区的数十万人。可以说当淝水败报传过来时,那些在路上行军的前秦兵士都是懵的。前秦对东晋的攻势不单单是在淮河一线,在荆州同样驻扎有东晋的十万大军。驻守荆州的则是桓温的幼弟桓冲,其才干或许不如桓温,却也是当时的东晋名将,在荆州牵制了前秦军队的大半军力,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淝水战场。最终,淝水之战,前秦符坚大败,嫡系部队损伤殆尽,他和王猛联手打造的前秦帝国瞬间分崩离析,自己不久也为姚苌所杀。而不久北府军在谢玄的带领下顺势北伐,不但收复了黄河以南所有土地,更将战线延伸至了黄河已北的邺城地区,东晋建立以来前所未有的辉煌在淝水之战前后十年的时间充分体现。而这十年盛世前后的缔造者和几个人不无关系:谢安,谢玄、桓冲。
桓冲,桓氏家族新的掌权人,缓和了荆州与东晋朝廷的矛盾,为谢安稳定朝政创造了一个太平的空间桓温时代的荆州和东晋朝廷一直是处于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甚至一旦东晋朝廷稍有不顺桓温的心意,桓温的荆州强兵就会顺势而下威胁东晋朝廷;而相应的,东晋朝廷为了削弱桓温的势力,其就会时时刻刻的掣肘桓温的行动,以致于三次北伐桓温都是处于孤军奋战的地步,可以说桓温的才干其实并不差,败就败在没有调节好和东晋朝廷之间的矛盾。
而这样的局面一直到桓冲掌权才化解,桓温生前知道倘若和朝廷的矛盾一直不解决,那么其死后桓氏家族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同时他虽然具有野心,但也不希望偏安江南的晋朝百姓再一次沦为胡人的奴隶。
因而桓温死前就将桓氏家族掌权人的位置交给了幼弟桓冲,之后桓冲就成为了桓氏家族新任的掌门人。桓温兄弟并不少,儿子当时成年的也有,按照规矩再怎么样也轮不到幼弟桓冲,然而桓温还是将位置交给了桓冲,其实根据分析也不难看出桓温的用心:
桓温共有四个兄弟,其中老四桓秘不得人心,更因为其和桓温世子桓熙相勾结欲颠覆桓温遭到家族的遗弃。剩下三个兄弟之中,最具才干的是桓冲,最具军事才华的也是桓冲,桓温北伐之时会将这个幼弟带在身边。在荆州有不少的蛮人势力,东晋朝廷为了收服这些南蛮人,专门设置了杂号护军,虽是杂号将军权力不可谓不重,桓温更是将此重要职位交给了桓冲。不难看出桓温对于他这个兄弟的偏爱。和大哥桓温所不同的是,桓冲的性格也较之桓温相对温和,可以说很大程度上要调解与东晋朝廷的矛盾,还需要桓冲其与世无争这样的性格,也就是说桓温让桓冲接管桓氏目的就是为了缓和桓氏和东晋朝廷的矛盾,这其中也有家族利益在里面,事实证明桓温临死前的选择没有错,桓冲掌权之后的确缓和了与东晋朝廷之间的矛盾,这从数件大事之中就可以看出:
以才干不足为由,主动交还扬州,放弃中枢权力,自己则已外臣身份出镇荆州,将扬州交托于谢安。答应谢安放弃徐州的控制权,谢安得以让东晋外戚出镇徐州,缓和了门阀和皇室的矛盾。一改其兄桓温生杀大权置于一手之做法,恪守臣节,事事汇报朝廷,同时对于专掌权利之举动予以拒绝。固然桓冲时代桓氏家族掌控的权力不如桓温,然而也正是其性格缓和了桓氏家族与门阀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赢得了谢安的尊重。
淝水之战的胜利固然有谢安叔侄的功劳,然而没有桓冲的深明大义以及其自降权利的种种举动,谢安哪有精力去稳定朝局,谢玄也哪有精力去训练北府军?可以说桓冲的举动让谢安放弃了对荆州的猜忌之心,也安心的把后背交给了桓冲,从而谢安有更多精力稳定朝局以及着手解决外部矛盾。
我们以往想到淝水之战只会想到谢氏叔侄,然而殊不知在东晋西边的荆州还有一员大将也在苦苦支撑着前秦军队,只不过他的名声不如其兄桓温,也更加不如同时代的谢安叔侄,然而东晋最强盛十年的缔造者我们不可以忘记他,桓温之后的桓氏家族掌门人桓冲。
再造东晋的功臣:谢安关于谢安,真的要谈论起来,真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在东晋时期能与其比拟的就只有前秦的王猛,故常有“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的美誉,当然两人从未交过手我们不知道究竟谁高谁低,然不可否认的是两人对各自朝廷的贡献不可谓不大,王猛帮助符坚统一北方,而谢安则帮助东晋打造了东晋最强盛的十年。
关于谢安前半生我们就不多讲了,我们着重讲讲其十年间为东晋朝廷的贡献:
缓和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创造了门阀高度团结的时代东晋四大家族,我们常常都会讲“王谢桓庾”,然而其余三大家族掌权时代,东晋因何各种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屡屡不止,为何呢?因为门阀当政的时代其首先考虑的就是自身的利益,而不会过度的考虑国家利益,因而王导当政引发了“王敦之乱”,庾亮掌权有了“苏峻之乱”,至桓温时代更不用说了,他本身就是最大的野心家。
然而到了谢安时代这种局面终得以缓解,因为谢安所做之事很多是从国家的一切去出发,首先就是缓和门阀势力与东晋皇室之间的矛盾。
当时东晋最大的门阀则是荆州的桓氏,其掌控了东晋全部的兵马,谢安执政后荆州桓氏将扬州地区的控制权交出,当然上文我们也讲了,这也得益于桓氏新的掌门人桓冲的深明大义,接着又从桓氏手里拿走了徐州的控制权。
收回一部分州郡后,谢安便着手重组权利架构,在这一点上我们又看到了谢安高超的政治手段:
东晋最重要的扬州地区,为了安抚各方势力将其交于皇族外戚的手里,让皇族不再对门阀抱有戒心。对于和自己有嫌隙的桓氏家族,谢安也并没有落井下石,还是让其驻守荆州,继续为东晋朝廷效命。而东晋最危险的京口重镇则由谢氏子侄去驻守。自苏峻之乱后,那里一直由郗氏家族掌管,可郗超效命桓温之后自此就是无主之地,不单有北方胡骑的侵扰还有流民肆虐,当时的京口就是个烂摊子。谢安时代东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门阀大团结的局面,若非门阀的团结一致,焉能在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而谢安之所以能做到这个,依笔者看来有以下两点:
谢安的安排照顾到了各方的利益,从扬州归置问题再到荆州的安排上,谢安都安排的很完美,因而才能让各方势力都不再闹腾。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也有其一定因素,谢安身上本就有名士风采,其早年屡征不就证明其不在乎功名利禄,若非家族危亡其根本不会出仕,而在当政后一改王庾桓以家族利益为重的理念也同样赢得了各方尊重。其中桓冲就是很好的例子,就是谢安的魅力以及才干让桓氏家族无条件交还了扬州。而门阀的高度团结正是能够大败前秦的基础,因而可以说东晋最强盛十年的缔造者谢安是受之无愧的。
举贤不避亲,任人不唯亲谢安能够将东晋创造另一个辉煌也在于他的用人之道,笔者依据史料做简短概要。
首先就是在荆州问题上,桓温死后,谢氏家族开始在东晋朝廷扎根,谢安以前虽作为桓温的幕僚,可其也是让桓温间接死亡的罪魁祸首,因而桓氏家族和谢安本身是有矛盾的。
从以往王庾桓等家族来看,一旦新势力上位必定会想方设法的削弱前一方的势力,可是谢安上位之后没有再一次对桓氏家族赶尽杀绝,在荆州任命上谢安还是让桓冲继续镇守荆州,这理由也是多方面的:
桓氏家族扎根荆州多年,贸然处置或许会引起地方动乱。当时荆州除了桓冲无人能够驾驭得了这个职位,荆州也是东晋对外作战第一线,因而军事上没有几把刷子是根本镇不住场子的。谢安深知桓温和桓冲的不同之处,也证明了其知人善任的一面。谢安当政时期,朝野上下对其是一片赞誉,就算是桓冲舍弃了扬州,可是按照以往的惯例,门阀都会将其置于自己手中以便家族利益,而谢安却推荐了王蕴某种程度上调解了皇族和门阀之间的矛盾,这是谢安任人不唯亲的一面。
而在另一面上,谢安又是举贤不避亲,自东晋成立一来京口自古以来就是东晋的最前线,郗氏家族在这经营多年,直到郗超归于桓温,可桓温死后,京口逐渐沦为无主之地。之后东晋朝廷为防范前秦招募良将前往京口重建京口的防务。
按照实际情况,应该派遣郗超前往郗超是比较合适的,为何?因为其祖孙三代在京口多年,积累了许多人脉。可是因为郗超帮助桓温篡位的举动已经引发了诸多人物的不满,故而郗超是不可能的。
而令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谢安竟推荐了自己的侄子谢玄前往京口重整京口防务,此举看似是为自己家族牟利,其实不然。谢安的这项任命甚至获得了郗超的赞誉,郗超本人和谢玄并不友好,然而作为对手的郗超比任何人都了解谢玄。
最终谢玄不负谢安的推荐,谢玄在京口重整防务,并打造了日后名震天下的北府兵,其凶悍的战斗力就连北方的胡人都为之胆寒。谢安推荐谢玄,却毫不避嫌他是自己的侄子,作为谢玄的叔叔他和郗超一样清楚自己的侄儿究竟有几斤几两,这是他举贤不避亲的一面。
谢安在人事安排上就如同他的政绩一般,一直饱受好评,可以说东晋盛世十年的打造在于谢安卓越的才干,故谢安可以说是再造东晋的功臣。
谢玄,打造了一只维持东晋十年盛世的北府强军淝水之战后,东晋和北方胡人的和平维持了四十余年。固然这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淝水之战后北方再一次分崩离析,胡人铁骑一直为了争夺地盘而无暇他顾。然而各位看官不妨想想,倘若没有强悍的军事实力震慑住胡人,又怎么可能让狼子野心的胡人乖乖的听话呢?这一切的缔造者就是谢安的侄子:谢玄。
谢安本身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华,可其并没有军事才华,然而谢安知人,他看得出自己的兄弟子侄之中能堪当如此大任的唯有兄长的儿子谢玄。因而才有了谢玄赴京口重整京口防务,并打造出了后来的东晋强军北府兵。
京口自东晋建立以来就是军事重镇,当时北方逃难来的百姓大量的聚集在京口,这里遂产生了大量的流民,对于东晋来说其地理处于最北,故又有北府称谓。
对于流民东晋朝廷一直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们需要靠着这大量的流民帮助他们抵抗强大的胡人,以维持他们统治的需要;可是另一方面一旦流民帅发展实力太快,又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故而东晋朝廷对于流民帅一直是很矛盾的。
当时的流民战斗力强悍,又和胡人有血海深仇,可因为他们没有土地,故很多的流民干的都是杀人越货的勾当。郗鉴家族在那经营多年积累了很多的威望,可是桓温死后,京口的防务则一度废置逐渐成为一个烂摊子。
谢玄到任的第一步则就是重整京口防务,因郗鉴的缘故这对于谢玄来说难度不是太大,而其第二步则是要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来抗衡北方的前秦。
根据众多的学者研究,谢玄重组北府兵招募的不是兵,而是将,流民对于门阀并无太多好感,他们当时依附的是领导流民的流民帅。故洛涧之战的刘牢之、刘裕的伯乐孙无终等等一大批流民帅则作为北府军的将军加入到了北府军的建设之中。构成了一股以谢玄为主,众多流民帅为辅的军队。
流民本身具有虽然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可是他们都和胡人有血海深仇,故战斗力异常彪悍,故谢玄建立北府军并无多大难度。然而一支军队的建设哪有这么容易,更何况是北府军这样超级强悍的部队,谢玄很短的时间内就打造出了一支强军这背后也是有众多因素的:
郗鉴家族多年的积累以及对京口的打造;流民本身具有一定的行伍作战经验,故编制成军难度不是太大;谢玄对于刘牢之等众多寒门的提拔重用;其强悍的战斗力不单单是在淝水之战中,大战爆发的前几年就已经展露头角,由于字数原因就不多讲了。
谢安为东晋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而谢玄则为东晋创造了一支震慑胡虏的强大铁军,叔侄俩人携手为东晋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北府军的建立不单单是为东晋创造了一支无敌的强军,其更是帮东晋朝廷解决了大量的流民安置问题,淝水之战前后盛世十年的打造,谢玄也是不可抹去其光辉,正是有了谢玄的北府军,才让胡人不敢轻易南下。
总论以及后续写到这就对全文做一个深度总结:正是以桓冲为首的桓氏家族的主动退让给了谢安发挥才干的机会,谢安才有充足的时间稳定东晋朝廷的结构,并团结了东晋门阀势力,也正是由于谢安的推荐,成就了谢玄以及北府军的名震天下。
所以写到这我们也不难看出淝水之战的走向,对于东晋而言,自建立之日起门阀士族便一直明争暗斗,可谢安上任后在其才干和魅力的双重引导下,东晋士族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故淝水之战前东晋看似危如累卵,实则是众志成城;而前秦这边呢,自王猛死后,符坚统一了北方,然而他对于敌人的过度宽仁,导致其内部存在诸多不安定因素,这些不安定因素最后成为其灭亡的祸根。
公元385年,一代名相谢安病逝,不久失去了靠山的谢玄也在忧愤中死去。谢氏家族两大支柱的相继病逝,而门阀再无领军人物,最终东晋皇室将君权重归于自己手中,摆脱了门阀世家对朝政的掌控。
然而,掌权后的东晋皇室又重走了西晋老路,谢安等人为孝武帝打造了前所未有强盛的东晋,而孝武帝则自己把东晋王朝毁于一旦:对内他不知道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导致司马道子坐大引起各方猜忌,最终引发了桓玄叛乱;对外本该抗击胡虏的北府军在谢玄死后没有了主心骨,刘牢之因出身遭到门阀的看不起,故只能依附各大势力,而北府军沦为了门阀皇族以及权臣互相征伐的工具;对下他不知道体恤百姓,最终受不了压迫的百姓揭竿而起,最终孙孙恩起义爆发向腐朽的东晋王朝发起了挑战。
东晋八大士族
东晋士族可分为三类:姓氏郡望始祖代表人物
1.从东汉时期以来的士族
卢范阳涿县卢植卢谌、卢循
荀颖川临颍荀淑荀勖、荀崧
袁陈郡阳夏袁滂袁瑰、袁乔、袁崧
杨弘农华阴杨震杨佺期
蔡陈留圉城蔡棱蔡豹
2.从魏晋时期以来的士族,这是东晋士族的主体
王琅邪临沂王祥王导、王敦、王羲之
谢陈国阳夏谢衡谢尚、谢安、谢石
温太原祁县温恢温羡、温峤
郗高平金乡郗鉴郗鉴、郗愔、郗超
刁渤海饶安刁恭刁协
刘彭城刘讷、刘砥刘隗
周汝南安成周裴周浚、周顗
应汝南南顿应璩应詹
卞济阴冤句卞统卞壸、卞敦
郭河东闻喜郭瑗郭璞
庾颍川鄢陵庾衮、庾琛庾亮、庾冰
桓谯国龙亢桓彝桓温、桓冲、桓玄
王太原晋阳王昶王浑、王坦之、王国宝
范南阳顺阳范晷范汪、范宁
刘沛国相县刘馥刘弘、刘惔
刘中山魏昌刘迈刘舆、刘琨、刘演
祖范阳遒县祖武祖逖、祖约
何庐江灊县何祯何充
褚河南阳翟褚褚裒
诸葛琅邪阳都诸葛诞诸葛恢、诸葛长民
殷陈郡长平殷羡殷浩、殷仲文、殷仲堪
羊泰山南城羊茞、羊耽羊琇、羊鉴
王东海郯县王肃王恂、王恺、王雅
刘东莱掖县刘胤刘胤
桓谯国铚县桓诩桓宣、桓伊
毛荥阳阳武毛宝毛宝、毛德祖
孙太原中都孙资孙楚、孙绰、孙盛
干新蔡干统干宝
江陈留圉城江蕤江统、江允、江逌
刘彭城沛县刘距刘毅
朱义阳朱焘朱序
卫河东安邑卫觊卫瓘、卫玠
3.从原吴国以来的士族
顾吴国吴县顾雍顾荣
纪丹阳秣陵纪亮纪瞻
贺会稽山阴贺齐贺循
张彭城张昭张闿
陆吴郡吴县陆纡、陆康陆机、陆云、陆纳
戴广陵戴烈戴谧
孔会稽山阴孔潜孔愉、孔安国
丁会稽山阴丁固丁潭
陶丹阳陶基陶回
东晋名士谢安与权臣桓温是如何相爱相杀的
改成桓氏和谢氏吧。
桓温上位有巴结谢氏。谢尚人面太广,花见花开。桓温不好直接开舔,就找了谢奕。谢家团结几百年,示好哪个都一样。结果开始一段孽缘。大概当初也是浪荡子,桓温看谢奕简直一见如故。桓温收复巴蜀,割据荆襄之后,谢奕还管他叫老卒。
二来有共同的敌人,当年桓温出头,是在王导和庾亮对峙时期。谢安和谢玄屡征不起,被庾亮禁锢终身。
等桓温割据之后,建康开始同他对峙。桓温打破禁锢,招揽名门子弟。原本打算和太原王氏结亲,结果被王述很不客气地怼了。谢奕冲王述家里破口大骂,骂得王述跟苏大强一样面壁不还口。大概是桓温太喜欢谢奕这种像极了他当年的泼皮性格。谢奕死后,桓温就开禁征辟谢安谢玄。谢家连续死了三个,谢安只能出山。谢玄比较屌,让桓叔过两年再来请。
谢安后来和桓温的对立,大势所趋。当初桓温手下四大名门,谢安谢玄、王坦之,这是后来跟他做对的主力。郗超、王珣,这是跟他混的。桓温不篡位,可以擅权,他还是一个阶层的士族。但是士族不允许桓温成为一个强势的皇帝。没有人愿意看到司马家取代曹魏大杀士族重演。谢安和王坦之与桓温的对抗,这是客观因素。谁让他们回到了建康。王述之前短暂当过建康士族话事人和桓温对抗,现在自然传到王坦之手里。至于谢安,太后褚蒜子是他外甥女,理由足够充分。
郗超一家是一早投靠桓温,没得选择。他老爹自以为做得隐秘,其实大家都看出来了。这也是后来郗超死后,郗家被排挤打压的原因。
王珣就更好简单了,琅琊王氏门楣,两头下注才是正常。另外一头已经有了王僧虔,不需要他。
桓温也清楚。所以不光谢安,他连王坦之都没杀。
至于主观,桓温的确欣赏谢安。这个记载就多了。看到谢安的影子都觉得开心。
这算是相爱吧。
相杀的话。看看桓温死后就知道了。谢安代表建康默许了桓冲继承权的合法性,以及继续对荆襄的割据。桓温的儿子桓玄则被抛弃。这或许也是后来桓玄入建康,想夺了乌衣巷谢家宅子的原因。
带坦字的名人
王坦之(330年-375年),字文度,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名臣,尚书令王述之子。
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年轻时与郗超齐名,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袭父爵蓝田侯,后与谢安等人在朝中抗衡桓温。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辅政,累迁中书令、领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去世时年仅四十六岁,追赠安北将军,谥号为献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