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糖蛋白的组成成分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脂肪和蛋白质能否转化为血糖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会不会伤害胰岛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奶粉里有糖吗
奶粉里的糖和甜度
奶粉里有糖,但这个“糖”跟我们平常理解的糖不太一样。
糖按照结构单元的数目,分为单糖、寡糖(包括双糖、低聚糖)、多糖、结合糖。
在奶粉中,常见的是单糖、寡糖和多糖。如下表所示。
不同的糖,甜度是不一样的。以蔗糖的甜度为1来衡量,各种糖的甜度值从高到低大概如下图所示:
奶粉喝起来甜与不甜,有多甜,跟这些糖在奶粉中的添加量有关。而之所以说光靠甜度高低的感觉来判断奶粉好不好不客观,是因为不同的糖的作用不一样,甜度也不一样。
奶粉中各种糖的作用糖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碳水化合物”,主要负责提供热量,是人体必须的宏量营养元素之一。
1、乳糖
来源于哺乳动物乳汁。乳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热量,但不止于此,同时还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以及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可以说,乳糖是奶粉里,最不可或缺也是最重要的糖。
但也有部分宝宝因为体内乳糖酶不足,无法分解乳糖,这就是乳糖不耐受症。
2、果糖、蔗糖、白砂糖、玉米糖浆固体
属于人工添加糖,可以称之为“乳糖替代品”,作用同样是提供热量,但从作用上来讲,都无法替代乳糖。前三者甜度都比乳糖高。
奶粉企业添加这些糖,额外还有几个考虑:一是提高甜度,吸引宝宝喝奶(无甜不欢);二是降低成本,既能提供热量,成本又比乳糖要低;三,可以增加低体重(早产儿)、偏食、挑食宝宝的体重(发胖);四,为乳糖不耐受的宝宝提供能量。
▲举例:雅培小安素属于高糖
3、麦芽糊精、淀粉
这两种糖都可以提供能量,产生抗饿感,淀粉的抗饿效果更明显一些。不过相对乳糖来说,作用小多了。从更容易宝宝吸收的角度来说,也不如乳糖。
麦芽糊精在奶粉中还有一定的助溶作用,使奶粉膨松,不易结块。
4、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异构化乳糖
也叫“益生元”,主要作用是给肠道内的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提供营养,但不会被人体吸收。有助于预防宝宝便秘或者腹泻。
5、膳食纤维
也是一种多糖,但甜度和热量都很低。主要作用是促进宝宝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同时也能增加抗饿感。添加到奶粉中的膳食纤维为可溶性膳食纤维,不会被人体吸收。
在奶粉配料表中可以看到的聚葡萄糖,甚至菊粉(目前国内还没有允许添加到婴幼儿食品中)、多聚果糖,都属于可溶性膳食纤维。
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宝宝评测”(id:baobaopingce)查看。6年商品对比检测经验,不投机取巧,用科学理性的笨方法提供靠谱的消费建议。脂肪和蛋白质能否转化为血糖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会不会伤害胰岛
机体的物质代谢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系统。糖类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在机体的代谢过程中,在持定的条件下,根据体内各组织、器脏的营养需求三者可以互为转化。也就是说脂肪和蛋白质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血糖。过多的脂肪摄入肯定会伤害胰岛;但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摄入蛋白质过量会伤害到胰岛。
首先,碳水化合物是血糖的主要来源,但是蛋白质、脂肪进入体内照样有一部分可变成葡萄糖,成为血糖的来源。蛋白质和脂肪在代谢中分别有40%-60%和10%变成葡萄糖。蛋白质和脂肪升糖不算快,但影响时间长。它们有时会给你造成一个血糖良好的假象,并慢慢升高你的血糖,类似于“小火慢炖”。食物的排空速度,也是脂肪最慢,碳水化合物最快,蛋白质介于两者之间。
蛋白质摄入量通常不超过总热量摄入量的20%,一般不明显升高血糖,但如果进食大量蛋白质,血糖则会缓慢升高。蛋白质的不同来源(动物性或植物来源)对血糖的影响不大。蛋白质类,主要是指鱼、瘦肉、蛋、奶和豆类,如果超量食用会引起血糖较明显变化,所以如果吃多了,要关注一下餐后3~4小时血糖。脂肪高的食物升糖水平并不太高,但是脂肪摄入过多容易使总热量超标,同时脂肪摄入过多还会对身体产生其他一系列不良影响,因此还是要限制高脂肪食物。
其次,过多地摄入脂肪对胰岛的伤害并非直接作用于胰岛而影响胰岛激素的分泌,而是很大程度上会产生代谢障碍,促使肥胖、高血脂和高血压几率的增高,引起糖尿病并发病的风险。而过高摄入蛋白质会增加尿钙的排出量,会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但还没有证据表明过高摄入蛋白质会伤害胰岛。但还是建议每日摄入的蛋白质以不超过推荐供给量的两倍为宜。
糖化血红蛋白代表了什么,为什么会比空腹血糖高呢
初诊糖尿病患者,需要每3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需要每6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目的在于评估血糖控制情况,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那么,糖化血红蛋白究竟代表了什么?为什么会比空腹血糖高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其正常范围为4.0%-6.0%,血糖浓度越高,血葡萄糖与血红蛋白接触的时间越长,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就越高。虽然糖化血红蛋白可反应血糖的控制情况,但它不同于指尖血糖。指尖血糖主要反应某一时刻的血糖数值,其高低与测量时间、进食与否、是否使用胰岛素有关;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应测量前120天的平均血糖水平,它的高低不受进食影响,即使餐后也可抽血检测,也不受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影响,即使刚刚注射完胰岛素,依然可获得可靠的血糖数据。由于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与血红蛋白相关,如果存在影响血红蛋白寿命的疾病,糖化血红蛋白则会出现假性升高或降低:
慢性肝脏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溶血性贫血、脾肿大等疾病可缩短红细胞寿命,使糖化血红蛋白值偏低;
肾损伤、维生素B12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切除等疾病可增加红细胞寿命,使糖化血红蛋白值偏高。相比于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监测频率更高。空腹血糖为空腹8-10小时以后所测血糖,其正常范围为3.9-6.1mmol/L,多次测量空腹血糖达到7.0mmol/L应诊断为糖尿病。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是多数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目标。部分患者会将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相比较,虽然空腹血糖的高低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但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还与餐后血糖有关,因此二者比较的意义不大。我们可以通过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估算出近段时间的平均血糖水平:在6.0%的基础上,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0%,平均血糖水平会升高1.5至1.6mmol/L。糖化血红蛋白越高,平均血糖水平就越高,意味着对靶器官的损害越严重。
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可减轻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高于7.0%时,应调整治疗方案。针对特殊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也因人而异:
若病程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无低血糖发作,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6.0%以下,以减轻对靶器官的损害;
若病程长、预期寿命有限、有并发症、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易发生低血糖,可将糖化血红蛋白放宽至7.5%-8.0%,以预防跌倒,降低护理风险。综上,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应近120天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为4.0%-6.0%,其高低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相关,单独与空腹血糖比较的意义不大。通过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可估算出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在6.0%的基础上,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0%,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会相应升高1.5至1.6mmol/L。多数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病程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无低血糖发作,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6.0%以下;病程长、预期寿命有限、有并发症、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易发生低血糖,可将糖化血红蛋白放宽至7.5%-8.0%。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在细胞膜中存在的糖是什么
膜糖和糖衣:糖蛋白、糖脂细胞膜糖类主要是一些寡糖链和多糖链,它们都以共价键的形式和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这些糖链绝大多数是裸露在膜的外面(非细胞质)一侧的。(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细胞外壳cellcoat)单糖排序上的特异性作为细胞或蛋白质的“标志、天线”—抗原决定簇(可识别,与递质、激素等结合。ABO血型物质即鞘氨醇上寡糖链不同。131AA+100糖残基)。
好了,关于糖蛋白的组成成分和脂肪和蛋白质能否转化为血糖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会不会伤害胰岛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