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投名状结局秦舞阳被凌迟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如何评价电影《投名状》?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电影《投名状》中的庞青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你说我能不能走得到对岸去”,这是电影《投名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当时庞青云和下属在一片结了薄冰的湖面上的对话,说实话这部电影我曾经反复看过几遍,且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触。
听说《投名状》取材于称作清末四大奇案的“刺马案”,其实从兄弟结义来看,庞青云应该是刺马案中的马新贻,但是从打下苏州和南京来看,对应的应该是曾国藩。
其实这部电影之所以让人感觉很悲壮,是因为我们自古以来对于兄弟结拜有着理想化的期望,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关张,而到了《投名状》中,最后的结局确是庞青云为了伟大事业杀了赵二虎,而姜午阳为了兄弟情义杀了庞青云。
最让人唏嘘的就是最后姜午阳刺杀庞青云的那一段,清政府背后放枪的声音居然在两江总督任职仪式的锣鼓齐鸣中被静静地掩饰了,无法想象也很难想象庞青云在最后一刻的想法,他所努力奋斗的伟大事业给他背后一枪,他想要的两江总督的位置近在咫尺,他的结拜兄弟为了兄弟情义来报仇。
总之,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很好的诠释了男人的难,尤其是想干大事业的男人之难。而且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你会觉得庞青云很坏,就是那种背叛兄弟、夺兄弟妻而且功利心太重的小人,但是多看几遍,你会发现,他很真实,他很难。
如何评价电影《投名状》?
一直认为2007年陈可辛执导的《投名状》是一部被低估的写实风格电影,它的格局比《绣春刀》更大,对人性善恶讲得更深、更透。
但碍于商业片的套路与市场的种种需求,在进行了大量剪辑处理之后,呈现方式上显得舍本逐末、简单直接,归结成了出彩的动作、血红的杀戮与惨败的背叛。这部片子只说了其一,要靠观众举一反三,方能悟透陈可辛含蓄的表达。
电影《投名状》改编自清末有名的“刺马案”,讲述了一场兄弟情义与利益纷争的故事。
率性而为的赵二虎(刘德华饰)与看重情义姜午阳是一对落草为寇的兄弟,因劫富济贫的美名深得人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理想、有抱负的庞青云(李连杰饰)舍身救了姜午阳,为了报恩,赵、姜兄弟拜庞青云为大哥,三人被清廷收入麾下,参与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然而,庞青云的欲望随着仕途与诱惑不断膨胀,三兄弟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
“投名状”的本意是“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的连坐式契约,但在《投名状》中,更像是一种共同沉沦的誓言。
“抢人、抢钱、抢地盘”的响亮口号下,为了大哥肝脑涂地的道义,赵二虎和姜午阳怀着一腔热血冲杀在前,然而,他们本质上和庞青云不是一路人,那个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内心本就不认可一纸投名状里的生死誓言。
被加官进爵、光耀门楣蒙蔽了双眼的庞青云悟不透,如果没有兄弟的齐心合力,就换不来那些拿命换来的胜利,早已死过一次的他与其说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不如说就是一个赌徒,用别人的性命赌自己的命运。
输赢是暂时的,赌徒的命运是注定的,那就是满盘皆输的自我毁灭。
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庞青云率众抗击太平天国的军队,其实也是向清廷交了一份投名状。
对清廷而言,攻城略地换来官位与封赏,这是统治阶层的权术和手段,城池是用命换来的,是实,但官位与封赏的予与取,都是清廷一句话的事,是虚。
以虚换实,这本身就是一笔好买卖。庞青云三兄弟的死走逃亡,忠诚或是背叛,不过是翻云覆雨的官员们明争暗斗的筹码而已。
片中,徐静蕾饰演的莲生,是整个事件的催化剂。
从小在妓院长大,看透了世间无常,只想过上好日子。
对二哥赵二虎,她的感情是情义,但对大哥庞青云,她更多的是欣赏与爱意。
安逸的生活与牵绊的感情是矛盾的,夹在两个男人中间的莲生是痛苦的,她太为自己着想,却没弄懂该怎么选,最终也不过沦为杀人的借口。
陈可辛试图用一段注定了悲剧色彩的东方寓言,讲述一个浅显却充满韵味的道理,人性的善恶、兄弟的情义,全看欲望的舍与得、权力的予与取。正所谓,兴亡谁人定,盛衰竭无凭,在诡异善变的政治和复杂多变的人性面前,道理讲起来如此模糊,却又显得那么真实。
关于投名状结局秦舞阳被凌迟和如何评价电影《投名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