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是一个专业分享各种生活常识、知识的网站!
文章434741浏览52697010本站已运行9224

如何评价李鸿章和左宗棠(李鸿章和左宗棠,最大区别是什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如何评价李鸿章和左宗棠,以及李鸿章和左宗棠,最大区别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如何评价左宗棠,李鸿章和胡雪岩
  2. 李鸿章和左宗棠,最大区别是什么
  3.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说李鸿章好
  4. 左宗棠和李鸿章到底是性格不合,还是纯属政见不和

如何评价左宗棠,李鸿章和胡雪岩

很简单:几句话而已。左宗棠借着胡雪岩的钱做有助于为自己扬名立万的事。胡雪岩借着左宗棠的势为自己大捞特捞,狂发国难财。李鸿章借打击政敌左宗棠的目的打击了胡雪岩,让他倾家荡产,以不正义的政治目的达到了部分正义的结果:清算无耻捞钱的官商的政治正确。

李鸿章和左宗棠,最大区别是什么

最近在听做左宗棠传,听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左宗棠做官为做事,为把事情做好,为国为民服务。李鸿章做官为了升官多些,当然也有做事部分,但是没左宗棠那么纯粹。

一个是做事的人,一个是做官的人,区别还是挺大。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说李鸿章好

说一个最朴素的答案:这么多人说李鸿章好,李鸿章真的有制得夸赞的地方。同样也有很多人不喜欢李鸿章,同样李鸿章也有很多值得诟病的地方。

李鸿章做过什么值得别人称赞

李鸿章稳住了局势,遏制住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心思。

为什么这么说?

在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以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其实在李鸿章之前,大清朝廷也推出来过一个话事人——耆英耆英是正蓝旗的,姓爱新觉罗,他的祖上是一位贝勒,最高曾任两广总督、文渊阁大学士。1842年鸦片战争过后,耆英与伊布里负责与英方谈判,后来签订了《南京条约》。耆英做的可不仅仅是签字,在英方的威胁下,耆英诬陷在台湾抗英的台湾道姚莹、总兵达洪阿“冒功欺罔”,致使姚、达二人被革职逮问,最后导致台湾抗英势力被击溃。1843年,耆英再任钦差大臣,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1844年,他任两广总督兼办通商事务,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最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耆英在谈判过程中与英方发生一点纠纷,他竟然因为害怕,丢下谈了一半的合约,跑回了京城,后被皇帝赐死。

耆英在与列强谈判中软弱不堪,列强提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列强要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毫不思虑国家的利益,为了个人的性命就可以丢下千万人的血汗。正是有这样的外交官,在鸦片战争之后清廷快速失去了大量的利益,其中实际上有很多可以商榷的余地,例如台湾抗英势力本可以用来与英方进行谈判,争取利益,但是软弱的耆英为了一己性命置家国利益于不顾,真可谓胆小如鼠、百无一是。

与之相对的自然就是李鸿章。

同样在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时,《马关条约》签订过程中,李鸿章身处日本,被人用枪击中一只眼睛,在这时李鸿章说:“不要包扎,让伊藤博文看看,说定能把赔款往下谈。”之后谈判时,李鸿章就此提出要下调1亿两白银,伊藤博文不答应,李鸿章当时说:“终身不踏足日本。”后来李鸿章从欧洲辗转日本回国时,伊藤博文闻讯来到码头迎接,李鸿章宁可在两船之间架木板走过去,也不愿意下船。

在李鸿章出面之后,日本、美国、法国、英国等明显对中国开始重视起来。在与耆英交接时,列强通常出面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与李鸿章交接,日本是传奇首相伊藤博文,德国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皇族尚且不得列强如此待遇,难道不能看出李鸿章的才华吗?

李鸿章之前中国无人,李鸿章出现后,列强才看见这片土地上还有人,不都是懦弱的奴才!

李鸿章为什么身负争议

李鸿章看似朝廷大员,实则是戴着镣铐跳舞,处处受到掣肘。

李鸿章没有留下日记或者随笔,我们不得而知当时李鸿章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留下来的只言片语大多与事情相关,这些言语是说与人听的还是真心话,我们也不得而知。

但是李鸿章在19世纪被国际上称为“东方俾斯麦”,在周游欧洲时,李鸿章与俾斯麦有过一场交谈,李鸿章在俾斯麦面前痛哭流涕,而他们交谈的内容部分被公开了,从这场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的困局。

原文如下:(德国报道译文)

李鸿章说: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和,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

俾斯麦:首在得君,得君既专,何事不可为?

李鸿章:譬有人于此,其君无论何人之言皆听之,居枢要侍近习者,常假威福,挟持大局。若处此者当如之何?

俾斯麦: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孺子共事,则无如何矣。

李鸿章闻之泪如雨下,云:呜呼!

大意如下:

李鸿章:当一个朝廷大员,看见朝廷没落,希望能尽力做些事情。但是一旦提出什么建议,整个朝堂都是反对的声音,如果我要为国做些事情,应该怎样处理好与同僚的关系呢?

俾斯麦:首先要得到君主的信任,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什么事做不成呢?

李鸿章:如果无论是谁和君主说话,君主都相信,那些靠近君主的人经常狐假虎威,危害国家利益。处于这样的境地,又该怎么做呢?

俾斯麦:如果大臣尽心尽力、忧心忧国,还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只有一种可能——君主是孤儿寡母,那样就没有办法了。

李鸿章泪流不止。

李鸿章与俾斯麦的处境多有相似,俾斯麦也是一人之力撑起了德国政治外交,而俾斯麦直接提出李鸿章困局的核心是:君主是孤儿寡母,优柔寡断,偏听偏信。这样的话如果不是双方惺惺相惜是不会说出来的,而李鸿章的哭泣更是说明俾斯麦说到他的心坎里去了。

所以李鸿章在做出许多正确判断的同时,他又不得不做出与内心违背的行为。

李鸿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想从三个方向来评价这个复杂的人:

李鸿章胆量、学识、见地放眼世界历史,都属于一流。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多用血腥手段,看似忧心国家前途,只不过忧心紫禁城中那一家人的前途。在离开德国时,俾斯麦曾经暗示李鸿章实行君主立宪,真实把控军政大权,俾斯麦说:我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自残同种以保一姓,欧人所不贵也。(暗指李鸿章不应该把眼光放在皇帝一家身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鸿章的见识终究受限于时代。李鸿章生活奢靡,家产丰厚,这并不是李鸿章一人的作风,而是整个满清朝廷几百年的作风,虽怪不得他,但李鸿章仍然有失私德。

总的来说:李鸿章值得人怀念、值得人喜欢,但被人唾骂,他也得受着,因为私德有失是事实。

喜欢我的回答,点个赞吧~

左宗棠和李鸿章到底是性格不合,还是纯属政见不和

关于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关系,什么“路线之争”、“湘淮之争”、朝廷故意挑拨等等都是阴谋论,都是后人的臆想。这里告诉你二人不和的真正原因.....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曾做过当年曾国藩手下的幕僚、将领,然而,二人却长期不和,巅峰对决相争长达数十年之久。凡是你支持的,我肯定反对;凡是你反对的,我肯定支持。

后世一些学者称二人是路线之争,说什么,左宗棠走的是林则徐路线,李鸿章走的是穆彰阿路线,这想像也让人服了。还有一些学者指称二人之争是湘淮二系地盘之争,更让人无语。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清廷故意挑起矛盾,引起二人相争,起到驾驭重臣的作用。

这三种观点都是人们臆想。明眼人看到,左宗棠和李鸿章之争主要在于,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但二人都是为了国家利益着想,最典型的莫过于塞防与海防之争,只不过左宗棠更重意气,不屈服;李鸿章更圆滑,重现实。至于湘淮之间本就联为一体,曾国藩裁湘留淮之计,本就不涉及左宗棠,后来左部所属湘军赴西北,李部所属淮军留在东南,风马牛不相及,何来地盘之争?对于两位重臣,清廷都倚重很深,假如真的故意挑起矛盾,于大局何益?

要探寻李左二人为何长期相争,关键要明白二人相争起于何时何事。这个问题过去很少有人关注。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第一个入室弟子,始于曾国藩京官时期。到1858年底,在安徽作战失败后的李鸿章到江西来看望在曾国藩手下管理粮台的哥哥李瀚章,打算到老师手下来做事。李瀚章也向曾国藩推荐了这个弟弟。然而,对于李鸿章这个学生,曾国藩非常了解他才高气傲,自然希望他能来做帮手,但为了煞一煞其傲气,磨一磨他的性格,在去湖北与胡林翼商讨进军的路上,经停东流时,与李鸿章等人相见。李鸿章也陪同恩师走了一段路,但曾国藩故意不提李鸿章入幕一事,并非传言中所说,曾国藩故意一个月不见李鸿章。直到1859年,李鸿章正式提出入幕,曾国藩才答应他。

左宗棠直到1860年经长沙劣幕案后才进入曾国藩幕府。此前他一直在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下,为湘军保障后勤,贡献很大。

二人在曾国藩身边共事并不长,这期间,不见二人有什么亲密的互动。1861年曾国藩同时保举左宗棠和李鸿章,一为浙江巡抚,一为江苏巡抚。然而,奇怪的,左宗棠的任命很快就下来了,李鸿章的却没有批复。可以想象李鸿章之泱泱不乐了。

左宗棠于1861年进军浙江,李鸿章受曾国藩之命回安徽招募淮军准备进兵上海,1862年3月在曾国藩的再次保举下才获任江苏巡抚。

从此,一个在浙江一个在上海,各自自立门户,保障长江下游,省去曾国藩的后顾之忧。二人关系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但是,左宗棠自立门户后,对曾国藩以怨报德,渐次产生了矛盾,使李鸿章更加疏远左宗棠。

1863年二三月间,左宗棠误解曾国藩奏折中关于“歙南”二字的含义,曾氏说的“歙南”本是指安徽的歙县南乡,左公却误以为是浙江的歙南,误会曾国藩“扫清歙南”是与左宗棠争功。因此,左公对曾国藩“大逢其怒”。

这一情形,天下皆知,李鸿章不可能不知。连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都愤愤不平,认为左公“赋性褊躁,不记人善”,称其“小人得位,无礼至此”。李鸿章心里不可能不对左宗棠敬而远之。

在李鸿章收复苏州、左宗棠收复杭州之后,曾国藩兄弟对久攻南京不下而忧心忡忡,曾国藩和朝廷都希望李鸿章能回援南京。但主攻南京的曾国荃极不愿意,不想自己百战之功被人插手。李鸿章聪明之极,不想在这个关键时候去插一脚,背上一个抢夺曾氏兄弟功劳之嫌。面对朝廷的催逼,李鸿章多次找借口推却,为了免除抗旨嫌疑,李鸿章不得不找点事干才行。

于是,他瞄准了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本来,李鸿章身为江抚、左宗棠身为浙抚,有着各自的辖区。两人本就才干相当,心理上也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是,上海的位置很特殊,处在江苏和浙江之间。李鸿章既不想去援南京,又想找事做,同时,如果浙江没有肃清,他也不放心离开上海。

这样,李鸿章便转向浙江进兵,围攻湖州、嘉兴。曾国藩的弟弟老九于此关节上却看得有先见之明:“少泉(指李鸿章)兼顾浙事,其心迹未尝不好,然终恐与左帅龃龉之日。”

左宗棠心高气傲,肯定不希望李鸿章插手浙江军事。这不,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李鸿章兵进浙江,埋下了左李长期相争不和的种子。

李鸿章前攻嘉兴,城内太平军欲降,李鸿章顾及二人关系,主动咨商左宗棠,然而左公却不予理睬,原因有二,一是他根本不相信李鸿章能收降成功,二是摆明了就是拒绝了李鸿章的帮助。没想到李鸿章竟然成功收复嘉兴。左宗棠因此有“金丹将成,必有魔忧”之信。本属于自己的功劳,却让李鸿章摘了果子,二人之怨,由此而结。

聪明的李鸿章这个滑头耍得让左宗棠非常恼怒,长兴、湖州是左宗棠的辖区,左公又并未请他帮忙。李鸿章不去帮助攻打南京,却来帮自己,这让志在大功的左宗棠情何以堪?感谢自然别说,从此便记恨在心。

由此可见,二人不和主要原因是传统的瑜亮情结,恰好李鸿章做人做官方面要圆滑得多,重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左宗棠则只争事功,一心想为国家出力,不顾虑官场和舆情的看法。二人的瑜亮情结,在曾国藩死后,更加明显,矛盾便公开化。以曾氏门生长自居的李鸿章对以怨报德的左宗棠处处相争,二人互不相让,进而引发成政见之争,互相拆台,这种“巅峰对决”于国于私都不利,不免令人唏嘘,值得今人反思。

好了,关于如何评价李鸿章和左宗棠和李鸿章和左宗棠,最大区别是什么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赞一下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上一篇: 什么叫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标准是什么)
下一篇: 三乙醇胺是什么(三乙醇胺是化学物质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