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引申义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引申义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引申义是什么意思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身引申出来的意义。可以用来做其他的解释,用于不同的地方意义不同,在这个词原本的领域内是一个意思,但是到了另一个领域就不是原来的意思了。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转义和引申义的区别
转义是本义转化引申的含义,转义一般包括比喻义和引申义两种。
1、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意义。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查“纲”这个词,第一个解释是“提网的总绳(多用于比喻)”,如“纲目”“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第二个解释是“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多指文件或言论)”,如“纲领”“大纲”“提纲”。“纲”的最初表示“提网的总绳”,后来就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形成了比喻义。
2、引申义则是由本义推演而形成的。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查“兵”这个词,第一个解释是“兵器”,如“短兵相接”。第二个解释是“军人,军队”,如“工农兵”、“兵种”、“骑兵”。第三个解释是“军队中的最基层的成员”。第四个解释是“关于军事或战争的”,如“兵法”、“纸上谈兵”,像“兵”的第二、三、四的解释,都是由“兵器”的意义推演引申出来的,由“兵器”联系到掌握兵器的军人和军队也可以称为“兵”;军队里的战士也可以称作“兵”;有关军事或战争的法则可以叫“兵法”。
义的本义和引申义
义的本义和引申义
◎义
義yí
〈名〉
(1)(“仪”的古字)
(2)仪容;状貌[appearance;looks]
義,已之威仪也。——《说文》
说有义德之美也。——《贾子道德》
尚考大室之义。——《书·大传》
署行义。——《汉书·高帝纪》。注:“行状年纪也。”
(3)又如:义淫(威仪隆盛);义节(仪节);义台(古行礼义之台)
(4)仪制;法度[laws]。如:义刑(仪型。楷模;典范);义行(仪形。效法);义形(义刑);义事(谓度事之宜不行之);义度(仪则法度)
(5)另见yì
基本词义
◎义
義yì
〈名〉
(1)(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同本义[justice;righteous;just]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宋·苏洵《六国论》
(3)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情谊[friendlyfeelings;friendlysentiments]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意义;意思[meaning]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又如:词义
(8)理[reason]。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姓
词性变化
◎义
義yì
〈形〉
(1)名义上的[artificial;nominal;adopted]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volunteer]。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善;美[good]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public]。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假的[false]。如:义杖;义肢
(8)另见yí
对于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详细解释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假借义不同于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造字原有的意义,引申义是由原义引发出来的意义。例如“令”,本义是“命令”、“号令”,可是古人说"令闻令望","令”是“善”的意思。“善”是假借义。又如“常”《说文》训“下帬也”。
可是又有"恒"的意思,那是假借义。
又如“诞”是“大言”、“妄言”的意思,可是又有“诞生”、“生育”的意思,那也是假借义。假借义是否另有它的本字往往不可考。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