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是一个专业分享各种生活常识、知识的网站!
文章434741浏览52697054本站已运行9224

孙礼和司马懿的关系(三国杀名将传司马懿四人阵容)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孙礼和司马懿的关系,以及三国杀名将传司马懿四人阵容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篡权,为什么就没有人起兵反抗
  2. 三国杀名将传司马懿四人阵容
  3. 狼顾之相早逝去,为何说三国天下尽归司马懿
  4. 司马懿手下名将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篡权,为什么就没有人起兵反抗

首先纠正一下,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后,曹魏集团并非无人起兵反抗,高平陵政变成功两年后,曹魏将领王凌和令狐愚就曾策动过叛乱,企图推翻司马家族的专权,却被司马家族轻松镇压。而曹魏大将夏侯霸等人,也仓皇逃入了蜀国。不过,如果倒退到高平陵政变刚成功的那年,也就是公元249年,这场政变确实令整个曹魏统治阶层“失语”,甚至还有好些曹魏忠臣连连喊好,直到一两年后,才纷纷捶胸顿足喊后悔。

如此怪现象,与其说是司马懿集团太会装,不如说是作为“高平陵政变”失败者的曹爽团队,实在是自己作死。确切说来,是连环作死。

说到曹爽此人,由于其狼狈失败的结局,后世招来的同情也不少。还有一种说法长期流传:曹爽并非是《三国演义》里的酒囊饭袋,相反是深谋远虑的优秀改革家,他只是想通过改革提升寒门的地位,改变以出身用人的曹魏制度,这才触犯了司马懿等门阀的利益,惨遭政变杀害。可如果仔细看看曹爽之前十年的执政业绩,除了架空司马懿掌握军政大权,以及提拔了何晏李胜等一群“闲人”,外加十年如一日的骄奢淫逸外,真心看不到任何这传说中的“伟大改革”。

不过实事求是说,比起各类影视剧里,曹爽常见的腐败昏聩形象,历史上的曹爽,早年时还真不是这样。作为大将军曹真的儿子,初入仕途的曹爽,却是一副扎实稳重的样子,待人接物都很有其父的风采(与电视剧上不同,历史上的曹真十分精明能干,且击败过诸葛亮的进攻)。所以也在这一代曹氏宗亲里脱颖而出,顺理成章在曹叡去世后成为辅政大臣。

而在权力争斗中,年纪轻轻的曹爽,更展现出举重若轻的强大能力,在司马懿党羽遍布到令曹魏集团忌惮的情况下,他主动奏请升任司马懿为太傅,奏折更写的感人肺腑,对司马懿极尽吹捧拔高。使得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也只能就坡下驴,乖乖交出了军政大权,紧接着趁热打铁,迅速叫几个弟弟接管了政权,就连小皇帝曹芳,也被他三个弟弟曹彦曹剀曹则“看护”了起来,等于是宫内宫外一把抓,做了曹魏帝国实际的老大。

以这一气呵成的专权动作说,此时的曹爽,已经展现出一个优秀政治家应有的权谋手腕。依托曹魏帝国强大的宗室根基,纵然司马懿再有威望能力,想要挑战他的威权,也没有任何可能。这时候的曹爽,真心和“自作死”形象不搭。但紧接着,作死就来了。

因为拥有政治家手腕的曹爽,却恰恰缺少了作为政治家的另一个能力:担当能力!

比起很多给曹爽“贴金”的观点,反复大书特书的曹爽“改革”,最直观的史料告诉后人的,却恰恰是曹爽天雷滚滚的表现,大权在握的他,满以为高枕无忧,非但没有任何危机感,生活更是彻底放了羊。他任用的所谓“人才”,比如何晏等人,除了成日圈占土地外,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以《三国志》的说法,何晏甚至还大摇大摆的跑进廷尉府,轻松就收走与之有过节的廷尉印章。对于一个运转成熟的封建国家来说,这简直不可想象。

这样的不可想象,在曹爽的十年执政里,基本就是小儿科。曹魏集团之前一批拥有丰富经验的忠臣,几乎都被他排挤殆尽,而丁谧李胜何晏等所谓人才,后来的高平陵政变中,更是纷纷暴露了酒囊饭袋本色,关键时刻一个都指望不上。而更加危险的事实是,这十年也恰恰是曹魏帝国腐败严重加剧的年头,一个严重腐化且内部矛盾重重的曹魏帝国,不拉仇恨是不可能的。

所以,也就有了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后,几乎一边倒的情况。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曹爽依然有翻盘的机会。只要他能够撤到许都,凭借着许都的军队粮草,依然可以和司马懿一较高下。但一旦如此,整个曹魏帝国很可能陷入惨烈内战里,而曹爽的个人军事才能,更差司马懿太远。所以思来想去,他在得知自己可以活命的“诺言”后,就喜滋滋的交出了政权。然后被舒一口气的司马懿,轻松赶尽杀绝。

很多人都在哀叹他最后的失败,但如果看看之前十年的前情,这样一个造成国家严重衰败的政治家,无论如何也是斗不过司马懿的。最大的病根,恐怕就是曹魏集团内部多年的逆淘汰,导致曹爽这样能力欠缺的人把持高位,才给司马懿做了垫脚石。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三国杀名将传司马懿四人阵容

三国杀名将传司马懿不是四人阵容,是多人阵容,领导有: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幕僚有钟会,陈群,武将有郭淮,孙礼等…

狼顾之相早逝去,为何说三国天下尽归司马懿

司马懿远祖黄帝孙帝高阳的的儿子重黎。这比刘备的汉中山靖王后,更不靠谱。扯上夏商周,然后又扯上秦末汉初的殷王司马卬。司马原本是商代到汉朝都是负责军事的官职。历史上很多都是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家发迹于东汉,高祖父司马钧在东汉为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郡太守、祖父司马儁颖川郡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所以说司马家是世族。司马防有八个儿子,时人称司马八达。(如荆州的马氏五常,蜀中李氏三龙。)因为他们的字都带达字,并有才名。八达:1魏兖州刺史司马朗、2司马懿、3魏太傳司马孚(才能司马懿齐名)、4魏武城侯司马馗、5魏鸿胪丞司马恂、6魏中郎司马进、7魏安城亭侯司马通、8魏安平亭侯司马敏

天下尽归司马懿是因为他打下的基础,虽然他已经死了但基础已经打好了。这得从司马懿的一生去看。

公元201年司马懿22岁给河内郡推举出仕,做郡小吏官。司马家正是河内郡人。曹操听说了司马懿这人有才就征辟他做官。但司马懿认为汉朝衰弱,不原屈节曹操。其实就是看不起曹操鄙阉遗丑。东汉未年士人跟宦官是水火不融的。曹操虽然不是宦官,但是宦官曹腾的孙子。还有一些士人也都不愿意到曹操那里去。在一些忠于汉室的士人眼里曹操是奸臣。这时的司马懿也是忠于汉室。就是曹操年轻时也是想拯救大汉于危难之中。曹操年轻时志向只是想为国讨贼建功,希望死后能在墓碑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司马懿开始装病风痹,以行动不便的理由不去。曹操当然不信了,我征辟你就病了。曹操派人去行刺,司马懿就是不动。司马懿在装病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晒书时突然下雨,马上从床上起来收书。让府中一婢女看到,张春华恐事情暴露,于是把婢女杀了并毁尸灭迹。公元208年曹操再次征辟,这次曹操发狠话了。再不来就把你抓起来,说明曹操是不信他装病的。这次司马懿害怕了。晋书: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司马懿一装就是八年,如果不是因为曹洪,也许曹操早就忘记有这个人了。因为曹洪知道司马懿有才学,想让他帮自己。司马懿连曹操征辟都不去,更不会去曹洪那里。所以曹洪向曹操打小报告。《魏略》:晋宣帝好学,曹洪自以麄疏,欲屈自辅帝,帝耻往访,乃托病拄杖。洪恨之,以语太祖,太祖辟帝,乃投杖而应命也。

司马懿不得已在曹操手下做官了,跟曹丕关系非常好。曹操还算重用司马懿,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非常小心谨慎,勤勤恳恳。晋书: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也曾有不少建策,公元215年征汉中时建言: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公元219年关羽北伐围襄樊时建言: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司马懿也劝进。在公元217年曹丕当了太子后,因司马懿才能,曹丕越来越信任倚重,成为亲信之一。。晋书: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曰四友。

曹操觉得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听说有狼顾相。想要检验一下,让司马懿走在前面让他回头,面正向後而身不动。曾做梦三马同食一槽,非常不高兴。对曹丕讲:司马懿必预汝家事。可是曹丕不怎么当回事。我觉得有三个原因1曹丕觉得他能镇的住2司马懿有才弃之可惜。曹丕没想到的是他那么短命,四十岁就挂了。司马懿比他还大八岁。古人讲五十不称夭。3曹丕不是很信父亲所说。曹操十多年间司马懿多担任文职。曹丕则是对司马懿更加信任重用。曹操没有杀掉司马懿,也许在曹操看来司马懿虽然雄豪志兼狼顾相。但还没有到曹丕镇不住的地步。如果曹丕驾驭不了,曹操也许早就除掉司马懿了。公元208年曹操就把周不疑杀了。本来周不疑是曹操准备将来辅佐曹冲,因为曹冲死了。当时曹丕劝谏不能杀,曹操对曹丕讲:周不疑不是你所能驾驭的。从曹操这段话得知杀周不疑原因是曹丕才能并不能驾驭周不疑,只有曹冲可以。《先贤传》:太祖爱子仓舒,夙有才智,谓可与不疑为俦。及仓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谏,以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驾驭也。”乃遣刺客杀之。

我觉得司马懿是有雄心壮志的,渴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在曹操、曹丕、曹叡时还没那个野心。但人的野心是一点点壮大起来的。很多人受小说、影视的影响,认为曹丕、曹叡一直在打压司马懿,留着他是为了对付诸葛亮。显然是不对的,曹丕、曹叡是非常重用信任司马懿的。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依然带兵东征西讨。从曹丕继王称皇帝任司马懿的官职就可知是非常重用。公元220年封亭侯、任丞相长史(曹丕继位魏王时兼任丞相)。公元220年十月任尚书、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公元221年任侍中、尚书右仆射。公元224年留镇许昌、抚军、向乡侯、假节、领兵五千、给事中、录尚书事—公元226年顾命辅政。曹丕让司马懿任给事中、录尚书事时,推迟不受。曹丕进:我给你任此职并非荣耀之事,只是为我分忧罢了。公元205年曹丕征吴,让司马懿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给司马懿下诏:后方的事我很不放心,所以才委托给你,汉初曹参虽有战功,而封赏时萧何最重。你能使我无西顾之忧,这不就行了吗?可见曹丕把司马懿比作萧何。当年汉高帝刘邦跟众臣讨论功臣排位时,认为曹参攻城略地是一时之功,而萧何镇守关中足兵足食是万世之功。曹丕从东线战场回到洛阳时又再次给司马懿下诏:我东征,你就统领西边的事,我西征,你就统管东边的事。于是令司马懿留镇许昌。晋书:天子自广陵还洛阳,诏帝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于是帝留镇许昌。

公元226年曹丕临终前召见曹真、陈群,司马懿交待后事。给儿子魏明帝的下诏: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可见曹丕中非常信任司马懿。魏明帝时也是很重用信任司马懿。公元226年封舞阳侯(县侯)、骠骑将军(击退吴军)—公元227年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公元230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公元231年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增封地(因为魏国臣子最高爵位是县侯,只能增加)—公元234年太尉、增封地。—公元238年增封食邑昆阳,并前二县。镇守关中—公元239年受遗诏辅助魏少主曹芳。魏明帝时代司马懿常年带兵镇守一方,同为顾命的曹休曹真也是带兵镇守一方。曹休督杨州,司马懿督荆豫,曹真督雍凉。公元227年东吴趁机伐魏,司马懿率军击退吴军。公元228年正月孟达准备叛魏,司马懿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至新城平叛。公元230年司马懿跟曹真水陆并进伐蜀,因大雨停止。公元231诸葛亮北伐,围祁山。魏明帝对司马懿讲:“西方有事,非君没有可以委托的人。”晋书: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公元233年司马懿在关中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晋书: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236年关东饥馑,司马懿调运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以资救济。可见公司马懿在关中屯田储积有大量粮食。晋书:关东饥,帝运长安粟五百万斛于京师。公元234年蜀汉东吴联合北伐,司马懿率军防御蜀汉,魏明帝亲军大军援救东线。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四万从洛阳出发征辽东,魏明帝亲自送司马懿出西明门。并下诏让其弟司马孚、其子司马师送行至其家乡河内郡温县,给谷帛牛酒,令当地郡守典农以下官员都去迎送聚会。司马懿会见父老故旧,宴饮多日。司马懿临席叹息,怅然有感,编了一首诗歌:“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司马懿最后一句意思是指平定辽东我辞职回家,在封地舞阳养老。也许有人认为司马懿在做秀,我认为不是的。我觉得是司马懿的真实想法,在曹丕、叡两朝已经是位极人臣。封侯、7拜将、任相都有了,这是多少人一辈子的梦想。人五十不称夭,何况司马懿年已六十岁。

公元238年底平定辽东,在返回的路上时。魏明帝就下诏让司马懿去镇守关中。突然魏明帝病重,预感不久于人世。三日之内,诏书五次下达让司马懿回洛阳。当时司马懿到了白屋接到魏明帝亲笔写的诏书说:近时寝卧不安,望君早到,到京便直接撞开宫门而入,看我的面。可能是害怕朝中有人作乱,病危了。也从侧面反应对司马懿的信任。司马懿大惊日夜兼行,白屋至京四百余里,一宿便到了。魏明帝握住司马懿的手看着养子齐王曹芳说:将后事托付与君。死是可以忍耐延缓的,我忍住不死就是为了等你,能够见到你,也就没有遗憾了。司马懿回:当年文帝也是把陛下你托付给我的。魏略:帝执宣王手,目太子曰:"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与爽辅此。"宣王曰:"陛下不见先帝属臣以陛下乎?"魏明帝忍死就为了见到司马懿交待后事,难道不是绝对的信任。陈寿对刘备托孤于诸葛亮的评价:先主把整个国家的大事全权托付诸葛亮,而不存半点疑心,君臣实在都为正直无私至极之人,可谓古往今来最佳楷模。难道曹叡的托孤于司马懿不是古往今来的楷模吗?三国志: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一党。司马懿发动政变我认为原因是为国除害。要说司马懿为了权利,也许是有一点但不是主要。司马懿年已七旬,还有多少个明天。在公元243年时曹爽为了建功而准备伐蜀汉,当时司马懿已经不管事了,但依然力劝。三国志:飏等欲令爽立威名於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难道司马懿会害怕曹爽建功?公元244年曹爽带着一帮亲信伐蜀汉。司马懿写书信给夏侯玄述说历害,通过他劝曹爽退军。夏侯玄听了司马懿的话害怕,立马劝说曹爽退军。还好曹爽跑的快,当时蜀汉大将军费祎已率大军赶到汉中准备切断魏军归路。汉晋春秋:玄惧,言於爽,引军退。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崄苦战,仅乃得过。如果司马懿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他完成可以不通过夏侯玄去劝曹爽。完全可以坐等曹爽大败,然后再纠结大臣罢黜曹爽。

在魏主曹芳即位之初,曹爽每件事都与司马懿商议,不敢独断专行,司马懿亦以曹爽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魏国上下皆称赞。三国志裴注: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当时称焉。三国志的记载曹爽对待司马懿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三国志: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但是曹爽并没有坚持多久。公元240年尚书丁谧出谋划策,让曹爽出面奏请,让魏主下诏封司马懿为太傅,表面上名号更加尊贵,内则由尚书台处理一切事务,任何事情都经过尚书台之手,可以权衡轻重利弊。开始曹爽出于礼貌还会询问一下司马懿的意见,后来就懒得问了。因为政事很少经司马懿之手了。司马懿多次因政事跟曹爽力争,但都不管用。司马懿是怕曹爽祸害他,所以开始避免跟曹爽争论。当年曹操也是多次上书为党人仗言,指责十常侍。后来怕祸家人,辞官回家读书。三国志裴注:宣王力不能争,且惧其祸,故避之。

但在东吴两次北伐,司马懿为了魏国不顾年事已高两次亲自率军击退吴军。公元247年五月司马懿干脆声称有病,彻底不参与政事。自公元240年司马懿任太傅后,曹爽和亲信就乱来。所以我才说司马懿发动政变是为国除害。曹爽和亲信主要做了:1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汤沐地以为产业,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2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弟弟曹羲深以为大忧,数谏止之)2大肆任用曹氏和亲信,打击报复昔日有怨者3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郭太后是世河大族)4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人,当年先帝不用的人。三国志: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5曹爽伐蜀大败而回。三国志: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

司马懿做的事情于国于的民皆有利。公元240年司马懿请求停止修建魏明帝时兴建的宫殿。晋书:至是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焉。241年司马懿率军跟东吴吴作战时,跟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公元242年司马懿开始在淮南北兴修水利,用以灌溉农田。公元243年司马懿又在淮南北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晋书:帝以灭贼之耍,在于积谷,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这为以后统一天下积蓄了资本。

魏明帝临终遗诏任孙礼为大将军长史,是让他辅助曹爽。孙礼为人诚信磊落,刚直不阿。曹爽反而认为他来辅佐自己多有不利,就让孙礼改任扬州刺史。后来任冀州牧时因清河、平原两郡争地的事当罪曹爽。曹爽看到孙礼的奏章后,认为孙礼是攻击自己,因而大怒不已,于是劾奏孙礼怨谤重臣之罪,结果令孙礼受结刑五年,一直闲置家中。其时很多人为孙礼进言求情,于是又任孙礼为城门校尉。不久后任并州刺史,就职前去见司马懿。但孙礼并不说话,满脸的愤怒。司马懿见状便问:“你成为了并州刺史,是否有所不满?抑或尚为分地界一事而感到愤怒?如今即将远别了,为何你如此不快呢?”孙礼便说:“您怎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我虽然不算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但又怎会在意这些官位之事与及陈年旧怨呢?我本来以为明公你能仿效伊尹、吕望的行迹,好好匡辅魏室,既报答明帝的托付,又可建立自己的万世功勋。如今社稷甚不稳定,天下仍甚纷乱,这才是我现在感到不快的真正原因呀!”说罢涕泣横流。司马懿听过孙礼的剖白后,便表示:“不要哭了,暂且忍受一下目前的情况吧。”我认为孙礼是想让司马懿主持大局,为国除掉曹爽。司马懿则认为时机不到还须忍耐。三国志: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公元247年五月司马懿装病,密谋起事讨伐。公元249年正月魏少主曹芳和曹爽兄弟出城去拜祭魏明帝陵寝。司马懿趁机发动高平陵之变。先上书郭太后,废曹爽兄弟。参与高平陵之变的有:司徒高柔、太仆王观行、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司马孚等。曹爽及其亲信皆伏诛。政变时大将军司马鲁芝带领曹爽的家兵斩关夺门逃走,鲁芝叫参军辛敞同去会合曹爽。辛敞畏惧于形势,不知所措,便向姐姐辛宪英请教。辛敞问:现在天子在外面,太傅关闭城门,有人讲他是想做不利于国家的事。辛宪英说:“天下事情不能预知,但以我的判断,太傅(司马懿)是被逼这样做的(指发动政变)!明皇帝驾崩之前,曾把着太傅的手臂嘱咐后事,朝中人士对其遗言记忆犹新。曹爽与太傅同受明皇帝顾命,但曹爽独专权势,以骄奢的态度行事,对王室可说是不忠,于人伦道理亦可谓不正直。太傅此举只不过是要诛除曹爽而已。”辛敞追问:“那此事可成么?”辛宪英回答:“怎会不成功?曹爽的才能不是太傅的对手。”辛敞便说:“那么我可以不离城而去吗?”辛宪英说:“怎可以不去?职守是人伦的大义,当我们知道别人有难,尚且会体察怜恤,如今你为人做事却弃下自身责任,是不祥之事,不可以这样做。至于要为他人而死,受他人所任,是作为亲信的职分,你不是曹爽的亲信,只是出于跟随大众的责任而已。”辛敞听过姐姐的分析后,便随鲁芝出关离城。后来司马懿果然只是诛除了曹爽一党,其余都不追究。所以在当时辛宪英看来司马懿是忠臣,曹爽奸臣。辛敞和辛宪英是曹丕、曹叡亲信辛毗的儿女。世语: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於事可得尔乎?'宪英曰:'天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以后事付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且曹爽与太傅俱受寄讬之任,而独专权势,行以骄奢,於王室不忠,於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曹爽耳。

公元251年王凌暗地里策划,想要废掉魏主另立楚王曹彪为帝。曹芳是先帝传位,王陵这样做就是对魏国忠心吗?王陵儿子王广反对讲:废立是大事,不要自取祸。王广还劝说:“每当要干一番大事业,应该以人情世态为本。曹爽因骄奢淫失去了百姓的信任,何晏虚浮而不能治国,丁谧、毕轨、桓范、邓等人虽有较高的声望,但都一心追逐名利。再加上变易国家的典章制度,多次更改政策法令,他们心里想的虽然十分高远但却不切合实际民情,百姓习惯于旧制,没有人顺从他们。所以他们虽有倾动四海的势力、威震天下的声名,而一旦同日被杀之后,手下名士就散去大半,百姓们照旧安定,没有谁为他们而悲哀,这都是失去民心的缘故。如今司马懿的本心虽难以测量,事情也不可预料,但是他却能提拔贤能,广泛树立超过自己的人才,遵循先朝的政策法令,符合众人心里的愿望。造成曹爽恶名声的那些事情,他都必定加以改正。终日兢兢业业,以安抚百姓为先务,而且他们父子兄弟都掌握着兵权,是不容易被推翻的。从王广这段话来看,司马懿才尽得魏国人心。

公元255年毌丘佥、文钦在寿春起事讨伐司马师,并上表陈述司马师十一大罪状。毋丘佥、文钦在讨司马师檄文中依然称赞司马懿辅助魏室,实习忠贞,所以烈祖明皇帝授给他寄托的责任。司马懿努力尽节,以安宁华夏。又以齐王如何聪明,没有淫乱的行为,于是心努力尽忠用辅上,国家依赖的。司马懿想讨伐消灭了蜀吴以安定天下,开始积蓄军粮,能够同时灭蜀汉,没有完成而去世。然后毋丘佥、文钦才开始数落司马师的罪状。三国志裴注:俭、钦等表曰:"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懿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

吴人张悌也认为司马懿深得魏人心。襄阳记: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

很多人都会认为司马懿会开始走曹操的路,但实际上却没有走曹操当丞相加九锡之礼封公称王之路。公元249年二月魏主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封二万户。司马懿当时就上书辞让:“我自接受顾命,忧虑深重责任重大,依靠上天的威严,摧枯拉朽奸邪凶恶,赎罪是幸运,成功不值得讨论。再说三公的官职,圣明的帝王所控制,著名的典礼。至于丞相,始自秦政。汉朝沿袭的,再也没有改变。如今三公的官职都准备,横又宠臣,违反先典,革圣明的经,承袭秦、汉之路,虽然情况不同,我更应该摆正,何况在我本来也不想争,天下人将会怎么议论我“司马懿不是做秀,而是真的辞让,前后十多次上书辞让。汉魏春秋:书十馀上,诏乃许之。

公元249年十二月魏主又给司马懿加九锡之礼,朝会时不下拜。(萧何的待遇)司马懿坚持推辞不接受加九锡之礼。司马懿讲:“太祖(曹操)有大功大德,汉代尊崇,所以加九锡,这是历代不平常的事,不是后代的君臣所能讨论的。“汉魏春秋:太傅又言:"太祖有大功大德,汉氏崇重,故加九锡,此乃历代异事,非后代之君臣所得议也。"又辞不受。公元250年正月司马懿因有病不再进宫朝见,但每次有大事魏主曹芳还是亲自上门询问意见。可见魏主曹芳还是非常信任司马懿。四月司马懿因王凌准备起事而带病出征。公元251年魏主曹芳再次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封为安平郡公。司马懿又再次坚持辞让丞相、郡公爵位。公元251年八月司马懿走完一生。魏主曹芳著孝服吊丧,丧葬仪式按汉宣帝给霍光的待遇,追赠为相国、郡公。司马懿连追赠的都不受,临终前特意交待弟弟辞让。晋书:弟孚表陈先志,辞郡公及韫辌车。

司马懿不接受丞相、九锡、郡公,就是为了表明忠于魏室。司马懿也是士人,也知道士为知已者死的恪。两次为顾命大臣,这是何等的信任。司马懿服侍曹氏四十多年,门生故吏遍天下。司马炎不过是站在司马懿的肩膀上摘下果实。

司马懿手下名将

1、羊祜:羊祜乃西晋开国元勋,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

2、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3、钟会:钟会(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太傅钟繇之幼子,钟毓之弟。公元263年,他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此后钟会欲据蜀自立,与蜀汉降将姜维共谋其事,却因部下的反叛而失败,自己也死于部将兵变;

4、杜预:字元凯生卒:222-284(63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5、王浚: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名将。出身于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博学多闻,美姿貌。多谋善战,等。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赞一下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上一篇: 南京有哪些装饰市场(南京哪里有洗浴用品批发市场)
下一篇: 全职高手苏沐橙和谁在一起了(苏沐橙和叶修最后在一起了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