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古代的合离是什么意思,以及合离是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和离指古代离婚制度中的一种。古代离婚制度包括"休妻"和"和离",而和离指按照以和为贵的原则,夫妻双方和议后离婚,而不单纯是丈夫的一纸休妻。“和离”始见于唐代《唐律.户婚》,在“诸犯义绝者离之”条后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问罪)。”和离需由丈夫签“放妻书”。后代循唐例,也称“和离”为“两愿离婚”,并为近代法律沿用。
1、《鬼谷子·抵巇第四》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鬼谷子所著《鬼谷子》上卷第四篇。本篇是《鬼谷子》中最有特色的一篇。
2、物有自然(1),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2),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3、巇者,罅也(3)。罅者,涧也(4),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5),可抵而匿,可抵而得(6),此谓抵巇之理也。
4、事之危也,圣人知(7)之,独保其用。因化(8)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9)起秋毫之末,挥(10)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11),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5、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12),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13)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14),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15),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16),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6、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17),不可不察也(18)。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19)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20),可以检下(21)。能因(22)能循(23),为天地守神(24)。
7、1,自然:天然。这里指有规律之意。
8、3,巇(xī):同“隙”,裂缝。罅(xià):裂缝,程度略深。
9、4,涧:山沟,引申为裂缝程度比罅更大。
10、14,父子离散:“父不父,子不子”,指父子关系失去礼仪。,
11、15,抵如彼:指上文中的“抵而得之”。
12、18,本句意谓:与天地有离合终始一样,裂隙逆乱总相伴随,不能不明察秋毫。,
13、24,天地守神:为天地守其神祀,意思为国家的统治者。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理解,分成两派,“爱情说”和“战友情说”。(基情说不讨论。)
2、不如我们看一下这两种解说彼此消长的历史。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契阔,勤苦也。说,数也。偕,俱也。
5、“说,数也”,今天人们不是太好懂,其实“说”和“数”是同义词,毛公是以同义词为训。今天“数”字很少用作“说”的意思了,但是还是能找到一些痕迹。比如,我们说“数落”某人,与这里的“数”字就与计数没有关系,而是“说”的意思。又如,我“历数”其罪状,这里“数”字的意思不是说数一数罪状有多少,而是说出来的意思。段玉裁《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今俗语云‘数说’。”
6、说话的“说”字大家都明白,为什么还得解释成“数”呢?这是因为先秦时期的书里,大部分的喜悦之“悦”字都写成“说”。《毛传》的“说,数也”,就是告诉读者这里的“说”是“说话”之“说”,而不是“喜说”之“说”。
7、《毛传》没有说这句诗是说的战友情还是夫妻情,只是解释词义。毛传质略,也可能在当时诗旨没有异议吧。唐《毛诗正义》认为《毛传》的意思是战友之情,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认为《毛传》的意思是室家之情,然而都只能是推测。
8、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执其手,与之约,示信也。言俱老者,庶几俱免于难。
9、郑玄解释成战友情,很关键的前提就是“与其伍”三个字。《周礼·大司马》:“五人为伍”,士兵以五人为最小单位。郑玄是遍注群经,笺《诗》是在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后,往往引《礼》证《诗》,其中不无牵强之处。此处郑玄认为是战友情,就是因为他认为这几句诗是描写军队中同伍兵士的誓约。郑玄为汉末经学集大成者,他的说法成为几百年间的圭臬。
10、今可考的历史上第一个解释为夫妻情的,就是魏王肃。清皮锡瑞《经学历史》:“郑学出而汉学衰,王学出而郑学亦衰。”虽不免言过其词,但王肃也确实是遍注群经的大学者,魏晋时期,王肃的影响在经学界非常大。王肃就好跟郑玄对着干。王肃《毛诗》注已经亡佚了,但是《毛诗正义》有引用
王肃的解释
11、言国人世家之志,欲相与从生死,契阔勤苦而不相离,相与成男女之数,相扶持俱老。
12、王肃的解释在魏晋曾一度流行,在现代更是几乎得到公认。但很可惜,王肃最终没赢郑玄,历经魏晋南北朝,王肃之经学最终没能成为学界主流,到唐代官修《五经正义》,
《毛诗正义》
13、《毛诗正义》,作为官方修订的标准经学教材,唐代到北宋初年一直是科举考试的指定教科书。但是呢,战友情和室家情的争论没有停止。宋代,疑古风气悄然兴起。
14、《击鼓》五章,自“爰处”而下三章,王肃以为卫人从军者与其室家诀别之辞,而毛氏无说,郑氏以为军中士伍相约誓之言。今以义考之,当时王肃之说为是,则郑于此诗,一篇之失太半矣。
15、然而“室家男女之情说”真正成为主流看法,还得等到
朱熹的《诗集传》
16、================================
17、从对这一首诗的解释我们已经不难看到,在一个小问题上的分歧,和整个经学发展变化的脉络是密切相关的。对这一个小问题的阐释,与经学史上的权威与反权威、争论与统一、疑古与信古、官方与非官方、主流与非主流因素的彼此消长、溶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8、我们今天已经没有经学的门户派别之分,我们
想从客观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阐释,其实这谈何容易
19、想从客观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阐释,其实这谈何容易
20、对古典作品,以及对《诗经》研究,这一传统的阐释学面临两大困难:其一,一些远古文献和文学作品的作者不能肯定,时代环境距离遥远,真正了解历史背景,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综合性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其二,作品是由一个个词和词的组合构成……在通常的情况下阐释作品,先要有对作品整体意义的了解,才能把一个个词语和细节连贯起来作解释,而一个词语或细节的理解会改变原定的题旨。这就是局部须在整体联系中理解,整体又须通过局部来理解,西方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阐释循环”,而
《诗经》阐释中一首诗常常有几种乃至几十种阐释
21、《诗经》阐释中一首诗常常有几种乃至几十种阐释
22、,更是司空见惯的事实。这样的“阐释循环”,
23、我们今天读《诗》追求“本义”,并不是像古人那样为了发明“圣人本意”(欧阳修《诗本义·诗解统序》),其实是受到了西方实证主义阐释学的影响。然而追求“本义”是个很容易陷进去的陷阱。把《击鼓》中这四句诗的不同解释列一个表,就可以通过排列组合得到多种不同的阐释:
24、勤苦勤苦勤苦勤苦隔远合离(“契阔”的解释)
25、言语悦爱数目数目言语言语(“说”的解释)
26、没说战友室家战友室家没说(诗的背景)
27、我们可以看到,这6家对这四句诗的解释就有6种,各不相同。
28、我觉得,我们从艺术鉴赏来读《诗经》时,无论理解为战友情还是室家情,都没有问题。而这句诗被第一个人吟出口时原本的背景、原本的意思,到底是表达战友之情还是世家之情,到现在也没有定论,实际上,
永远不可能有定论
29、我们一般人是在鉴赏《诗经》,而非研究经学史,我们不妨来个“两读”,分别放在战友情和夫妻情的背景下来体会诗句中的情感,自然会有不同的滋味。对鉴赏者来说,比“对错”更重要的,是你从诗中得到的情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与其说是诗人传达给我们感情,倒不如说是诗人唤起了我们的感情。我们读诗所收获的情思,其实它的种子早就在我们心里,等着阳光雨露生根发芽。而诗本身,就是唤醒情感的阳光和雨露。
就是天造地设,符合自然规律。比如:一对青年伴侣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郎才女貌,亲朋好友称他俩的结合是天合,是天意,并对他们致以衷心的祝福。
OK,关于古代的合离是什么意思和合离是什么意思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