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道物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道物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以及“道使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是什么意思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如欲取之,必先予之”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想的到什么,就必须先付出或给予别人什么。“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出自《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主张。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原文节选: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r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r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r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r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使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是什么意思
道路是由人走出来的,事物是因为人们如此称呼而形成的。
此句出自《庄子·谈齐物实践(下)》,原文:
1.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2.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3.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原文翻译:
1.承认它可以认同的一面,否定它不能认同的部分。大道是在践行中形成的,万物的名称是被叫出来的。什么叫对了呢?对当然有对的道理。什么叫不对呢?不对就有不对的道理。什么叫可以呢?可以有其可以的理由,什么叫不可以呢?不可以也有其不可以的理由。万物都有它的本性,万物也都有它存在的作用;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对的,也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以肯定的。所以茅草杆与大柱头、丑女厉与西施是一样的,一切千奇百怪的东西,从道的角度看万变不离其宗都归于一。
2.事物从道中分化出来就是具体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成就是旧事物的毁灭。凡物无所谓成功与毁灭,最后统统归于一。只有通达的人才知道事物万变归一的道理,正因为这缘故,无用中寄托着大用。庸就是用;这样用就是相通归于一;归于一就能得道;得了大道也就差不多了。万物变化顺其自然吧。把万物看成齐一而不知道其所以然,那就是我们所说的道。
3.靠自已的聪慧钻研才了解对立双方归为统一,而不知万物本来就是齐一的有所不同,只能说是一种变通。何谓变通?有个养猴子的老头用橡子喂猴子,想改变习惯就对猴子说:“早晨喂你三个,晚上喂你四个。”众猴子都发怒起来。便改口说:“那就照旧早晨给你四个,晚上给三个吧。”众猴子都高兴起来。饲料的名目和总数量都没损少,只是按猴子的喜怒来办。顺应猴子的习性而已。所以圣人调和是非的办法不是争辩,而是把是非调和统一起来,回归到自然运转中,达到是与非各得其所的两行。
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
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
“名”是概念,必须用“名”界定“道”。“名”是言语及思想的基本单位,没有“名”就不能思考,也不能说话。“名以指实”,意即名称是用来指涉真实之物的,不能虚构。
比如,如果没有茶杯、冰箱的实物,光说这两个词,别人也不懂其义,等于平白杜撰一个“东西”。反之,虚构的事,像“一加一等于二”是计算单位,只能在书本上出现,实际上是看不到的。
“名”用来指真实之物,作用是符号或象征,因此有调整与改变的空间。比如中文叫“茶杯”,英语则叫“cup”,同样的“东西”却有不一样的名称,这就表示名称可以经过大家同意,约定俗成加以修订。老子体验到“道”之后,发现“道”不能说。
就像《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到,“道”根本就没有名字,“强字之曰道”,只是勉强取个名字叫做“道”。我们今天读“道”读得容易,这其实是老子勉强说的,他认为“究竟真实”没有名字,但是要体验“道”时却不能不说,不然无法学到东西。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扩展资料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
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鱼相望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是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鱼相望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的意思为:鱼类遨游在江湖之中就会忘掉世间的一切,人在道术上要是得到大道,也是会忘却一切的。
出自:《淮南子·俶真训》,作者: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
原文为:
夫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中至优游,抱德炀和,而万物杂累焉,孰肯解构人间之事,以物烦其性命乎?
译文:鱼类遨游在江湖之中就会忘掉世间的一切,人在道术上要是得到大道,也是会忘却一切的。古代的得道之人,立身于天地的根本,享受中和之气,悠然自得,持有圣德,达到和谐温暖的境界,看待万物就好像是胡乱飞舞的尘埃,谁肯去干预人间繁杂之事,让自己的本性和生命受到外界事物烦扰呢?
文章分享结束,道物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和“道使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是什么意思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