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是一个专业分享各种生活常识、知识的网站!
文章432743浏览52195817本站已运行9129

承前启后谋发展下一句(承前启后后面接什么)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承前启后谋发展下一句,以及承前启后后面接什么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承前人之志启后世之风的典故
  2. 为什么说杜甫是承前启后

一、承前人之志启后世之风的典故

"承前人之志启后世之风"是一句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故事中,齐国大夫管仲在临终前告诫自己的儿子:“承前人之志,继后世之风。”意思是要继承前人的志向和理想,引领后世的风尚。这句话强调了传承和发扬前人的精神,为后世树立榜样。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前人的努力和智慧,将其传承下去,为后世开创更美好的未来。这个典故也成为一种教育和引导后人的格言,鼓励人们在自己的事业中追求卓越,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二、为什么说杜甫是承前启后

1、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他自己有过“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奢望,也经历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悲辛,由于仕途坎坷,兵荒马乱,饥饿流离的现实生活,逐渐使他对时代的苦难,社会的不平,人民的疾苦,家国的不幸,有了深切的体验。从安史之乱前夕到大历初的十几年间,在盛唐诗人普遍沉寂的情况下,杜甫中流砥柱,以自己的光辉照亮了整个诗坛。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精神风貌,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写到诗里,大大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后人称杜甫为“集大成者”,称其诗为“诗史”,誉其为“诗圣”,他是当之无愧的。

2、我以为,从一个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一个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为人。

3、因为,从理论上讲,“文学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是文学的根本特征。这一根本特征告诉我们,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不同作家由于个人遭际的不同,生活阅历的不同,所参与社会生活广度、深度的不同,文学素养高低的不同,对时代精神把握能力高下的不同,各人的“反映”是不同的,这种“反映”是主观的,它会打上作家鲜明个性的烙印。

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正义》)这一段话,一般简括为“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创作,可以看作是诗人“志”、“情”的体现。由此,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探究其个性特征和为人,进而体察其人格的魅力。

5、文学批评有一条基本原则――知人论世。确实要研究杜甫,有必要研究杜甫生平。我们且看一下他的人生轨迹。

6、杜甫早慧,据称七岁即能诗文,《壮游》诗中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二十岁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东下姑苏,南游剡溪,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十年“壮游”。

7、杜甫三十五岁来到长安,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希望循着科举道路登上卿相之位。但奸臣当道,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生活日益穷困潦倒。在长安苦苦等待了十年之后,才谋得了一个看守武库的小官。

8、3.陷贼与为官时期(45岁-47岁)

9、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先是在陕北逃难,继而又被安史叛军俘解长安。后来他只身逃出长安,抵达肃宗行在凤翔,被任命为左拾遗。终因坚持正义,疏救房琯,得罪肃宗而遭贬。

10、为了寻求新的生计,杜甫来到了四川,在成都西南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生活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后来辗转湖北江陵、公安和湖南岳阳等地,五十九岁那年病死于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11、时代磨炼了杜甫,也成就了这样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关于承前启后谋发展下一句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赞一下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上一篇: 撰写稿件下一句(新闻稿件范文)
下一篇: 世道乱象丛生的下一句(世道变了下一句是什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