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纪年法是我们所熟知的一种时间记录方式,它的出现让我们有了公元前和公元后的概念。我们常说的2022年、2023年,实际上就是公元后2022年、公元后2023年。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简称“公元后”为“公元”,以方便传播和应用。
那么,公元前和公元后是如何划分的呢?这一纪年方法最初是由谁规定的呢?当公元1年到来时,我国属于哪个朝代,又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呢?
公元纪年,也称作公历纪年,源于西方社会,是一种以诞生为基准的纪年方法,也称为基督纪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的改革,最终在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批准颁行。
这种纪年方法以的诞生作为起点,诞生之前称为“主前”,诞生之后则为“主的年份”。最初只在欧洲的几个国家中使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普及。
我国接触这种纪年概念大约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在古代,我国的纪年法主要是以君主的年号为标准,例如乾隆十七年、贞观元年等。到了民国时期,为了与国际接轨,引入了这种基督纪年法,但在国内更多地被称为“公历”,与民国纪年法并行使用。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决定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虽然农历并未被废除,但我国的传统节日依然以农历为准。值得注意的是,公元纪年中并没有公元前0年和公元0年的概念,公元前1年之后的一年就是公元元年。
那么,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在我国历史上属于哪个朝代呢?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年对应的是西汉末期的原始元年。在这一年,汉平帝刘衎登基,大司马王莽辅政并被封赏,同时开始推崇孔子,并通过诏令将其封为“褒成宣尼公”,标志着孔子正式成为国家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