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前的历史长河中,第12届奥运会原定于繁华的东京举行。由于日本在1937年开始了侵华战争,使得其国内的军国主义情绪愈演愈烈,遭到了中国和许多和平国家的强烈反对。在强烈的国际舆论压力下,日本最终放弃了主办权。随后,国际奥委会决定将奥运会改在芬兰的赫尔辛基举行,但不幸的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盛大的体育盛事被迫取消。按照每四年一届的惯例,本应于1944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13届奥运会也因战火延续而未能如期举行。
而第四届奥运会的举办权则花落法国。早在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办之后,法国的体育爱好者顾拜旦便积极争取在国际奥委会举办第二届奥运会的举办权。深受文艺复兴大师们的熏陶,法国人对体育竞技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提出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至今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尽管第四届奥运会原定于伦敦举行,但因英帝国展览会而顺延一年。虽然顾拜旦并未参加这届奥运会,但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亲临现场并宣布开幕,强调奥运会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此次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获得了多数金牌,垄断了田径、游泳和自行车等重要比赛项目。英国作为东道主也表现出色,获得了不少金牌。法国代表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女子田径赛首次正式被列入比赛项目。
而关于第七届奥运会的历程也是充满波折。这届奥运会原定于柏林举行,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停办。后来,经过国际奥委会的决定,会址移至英国伦敦。这次大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一次重要的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们齐聚一堂。其中,美国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的出色表现令人瞩目,他独得四枚金牌,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女子项目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参赛的女运动员人数首次超过千人。这次奥运会不仅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奥运会树立了榜样。
关于第四届奥运会的举办地伦敦,有一个有趣的历史背景。当时申请主办的有罗马、米兰、柏林和伦敦四个城市。由于各种原因,柏林最终撤回了申请。经过国际奥委会的秘密投票表决,会址最终选在了罗马。由于意大利经济受到多次和火山爆发的影响遭受巨大损失,罗马宣布放弃主办权。在紧急情况下,国际奥委会向伦敦求助,英国经过深思熟虑后答应在伦敦举办奥运会,并立即成立了筹备委员会以确保赛事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