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是一个专业分享各种生活常识、知识的网站!
文章434741浏览52697105本站已运行9224

世人口中的蟋蟀皇帝是谁(蟋蟀天子当了几年皇帝)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世人口中的蟋蟀皇帝是谁的一些知识点,和蟋蟀天子当了几年皇帝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蟋蟀天子当了几年皇帝
  2. “蟋蟀天子”明宣宗算是明君吗
  3. 明朝哪一位被称为“木匠皇帝”
  4.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蟋蟀天子当了几年皇帝

在位10年

朱瞻基有一个蟋蟀天子的称呼,这是因为他特别喜欢斗蟋蟀!“太平天子,促织皇帝”就是人们送他的评语。

朱瞻基(明宣宗,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出生于北平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10年)。

他即位后,亲征平定番王叛乱,并重用“三杨”等贤臣,改组内阁,减免赋税,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与其父一起开创了“仁宣之治”。1435年驾崩,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蟋蟀天子”明宣宗算是明君吗

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太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8]

朱瞻基习武,又在翰林学士的指导下学习儒家学术。虽然他也有他父亲的那种学习经籍和文学的天资,但作为一个青年,他尤其是一个杰出的武士。他的早慧引起了朱棣的注意。朱棣尚武,常带朱瞻基离开京城和他的家庭去狩猎和进行军事视察。[9][2]

他的父亲朱高炽在永乐九年(1411年)被指定为皇太子,朱瞻基立刻被朱棣正式立为皇太孙。他进一步攻读儒家的经籍和为政之道,此时主要由胡广进行指导。这些课程深受重视,以致在他与其祖父公出时也不中断。他父亲为健康不佳所苦,而朱瞻基则长得健壮,生气勃勃。15岁时,他被永乐帝带去参加第二次远征蒙古的战役。他除了与其祖父关系密切外,还深深地敬慕他父亲,常常保护他父亲使其免遭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击。这一切引起了其他几个叔父的警觉,他们对他的坚强的性格和他受朱棣的宠爱有很深的印象。[2]

朱高炽登基不久,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一日立朱瞻基为皇太子。在以后几个月,朱瞻基的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但在次年四月,他父亲派他到南京去帮助完成迁都的准备工作。朱高炽在五月二十八日患病时,朱瞻基被召回北京,但当他抵达时,皇帝已死去。于是他在26岁时成了新皇帝。[10]他在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开始了宣德王朝。他放弃了他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的计划,仍留北京为帝都,这多半是因为他成长在此地,因而与朱棣一样深切地关心北方的边境

明朝哪一位被称为“木匠皇帝”

简答:“木匠皇帝”就是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享年二十三岁,明光宗朱常洛长子,母亲王选侍,十六岁继位,在位七年。

朱由校在位期间,任用自己的奶妈客氏和宦官(太监)魏忠贤,客氏与魏忠贤专权,造成旷世奇冤“东林党”案,辽东战局危机。

明清史专家说朱由校是“至愚至昧之童蒙”。从小不喜读书,却对木匠工作产生极大兴趣。其木工、油漆手艺水准极高。据说是“巧匠不能及也”。

天启五年(1625年),故宫三大殿改造,明熹宗朱由校亲临现场,参与设计,并亲自制作。砌筑造墙、竖柱上梁、雕刻装饰都有他的身影,有时候和工匠一起加班赶制工期,忘掉了自己身份。据说他亲自设计制作了不少巧夺天工的木制玩具和神话、故事道具。对于朝政却没有什么兴趣。为客氏、魏忠贤专权客观上大开了方便之门。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何止是玩蟋蟀。

他虐杀亲叔、锤杀恩师,大明独一份。为了废后,太后大臣两头骗。因为官员劝他多读书,就要把人砍了。

他干的那些荒唐事,桩桩件件像昏君,像暴君。

可是他还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君、明君,甚至拿他的统治和开启大汉王朝辉煌的文景之治相比。

事情做到这份上,名声却这么好的皇帝,实在不多见。

这不是史学家偏颇,对他的荒唐视而不见。

而是因为,他虽然又蛮横,又贪玩,但是在明朝众多皇帝里,还算是个仁君。

更重要的是,帝国在他的统治之下,蒸蒸日上。那10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有迎来太平盛世的趋势。

他还奠定了明朝接下来的基本政治框架,让明朝得以稳定运行两百多年。

1、玩蟋蟀并不是什么“健康的娱乐活动”

《明朝那些事儿》里说,玩蛐蛐虽然不是什么健康的文体活动,却也不是什么不良嗜好。

但实际上,朱瞻基玩蛐蛐,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以至于他驾崩之后,张太后命令人把他的蛐蛐罐全都砸了。

景德镇曾经出土过一堆蛐蛐罐的碎片,据推测,是当时被淘汰了的瑕疵品。复原之后,专家惊讶地发现,这些蛐蛐罐的精美程度,比故宫的收藏都精美。

连次品都这么精美,成品该是何等精致!也可见当时宫廷的奢侈。

那么朱瞻基玩的蛐蛐都是哪里来的呢?

在明代王世贞《王弇州史料》里,收录了朱瞻基的一道密诏:

“敕苏州知府况钟:比者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令他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运自要一千个。敕至,尔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

促织,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蟋蟀、蛐蛐。这道密诏的意思是,近来送的蛐蛐,数量很少,个头也很小,不能满足朱瞻基的要求。所以朱瞻基命令苏州知府况钟,为他抓1000个蛐蛐送去。

大家都知道,皇帝想要1000个蛐蛐,那么办事的官员光抓1000个是不够的,总要多抓一些,提防路上的损耗。

更别提,当时朱瞻基是在北京。苏州到北京,对于明朝人而言,天遥路远,路上的损耗更不知道多少。

所以,朱瞻基想要1000个蛐蛐,把这1000个蛐蛐送到他手里,地方上少说也得备着几千只。

知府自然不可能亲自上阵去抓蛐蛐。这么艰难的任务,只能向百姓摊派。

抓蛐蛐是件技术活。

首先,要天黑之后才能抓。趁着夜色,听蛐蛐的叫声,判断方位,锁定蛐蛐的位置。

找到蛐蛐洞之后,就要想办法,挖地洞,挖墙脚,或者往洞里吹气、灌水,把蛐蛐给轰出洞来。

蛐蛐出了洞,也不会乖乖待在原地,而是会乱蹿乱跳。黑灯瞎火的,很容易一下子就跑没了。

古时候是没有手电筒或者路灯之类的,只能靠着灯笼、月光或萤火虫的光亮之类的,更增加了捕捉的难度。

更别提,朱瞻基对蛐蛐的质量是有要求的。光抓到蛐蛐还不算,抓得小了,还不满意。所以有时候抓了一整晚,可能都是无用功,抓不到一只合格的蛐蛐。

一时之间,江南流行起了全民抓蛐蛐的活动。

当时的江南流传着一句话: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都说洛阳纸贵。朱瞻基对蛐蛐的需求量如此巨大,江南的蛐蛐价格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有的时候,一只上好的蛐蛐要十几两黄金才能买到。

我们都学过蒲松龄的《促织》。里面讲了宣德年间,一个读书人,为了完成县里摊派的抓蛐蛐任务,居然家破人亡的故事。

宣德,就是朱瞻基的年号。

虽然蒲松龄写的是小说,但这篇小说,却是有历史原型的。

朱瞻基的抓蛐蛐任务,的确给江南百姓带来了惨祸。

这件事记录在明代皇甫录的《皇明纪略》里:

“宣庙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跃去矣。妻惧,自缢而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缢焉。”

意思是,枫桥有一个粮长,用自己的骏马换了一只上好的蛐蛐,带回家里。他的妻妾们看到一只蛐蛐居然这么珍贵,按捺不住好奇心,打开来偷看。想不到,让蛐蛐给跑了。

妻子知道自己闯下了弥天大祸,便自缢了。

粮长回来之后,发现自己丢失了给皇帝的贡品,完不成任务了,又失去了妻子,惊恐之下,也跟着自尽了。

而这,只是当时多少悲剧的其中一件。

可见,朱瞻基这个看起来“无伤大雅”的爱好,背后是无数百姓的沉重负担和血泪。

他因为爱玩蛐蛐,而被称作“蛐蛐皇帝”,这并不是在黑他。

2、“蟋蟀天子”不止玩蟋蟀

朱瞻基毕竟是朱棣的孙子,虽然有着朱高炽的仁慈,却也继承了朱棣的蛮横和暴戾。

他会因为当皇太孙的时候,因为逃学,被老师告状到朱棣那里,而怀恨在心。等他自己当了皇帝,就找了个理由,把这个老师乱棍打死,还没收了家产。

他会因为一个大臣劝谏他,不要老出去跑马射猎,还是在宫里安心读书比较好,就把这个大臣全家下狱。直到多年后朱瞻基驾崩,这个大臣才被放了出来,但是大臣的父亲已经死在狱中。

他会因为从朱元璋开始就做官的老臣不肯陪他看戏、下棋,就把老臣贬去南京赋闲。

他为了扶自己青梅竹马的孙贵妃上位,无过废后,先对太后说,大臣已经同意他废后了,又对大臣说,太后同意他废后了。两头骗,废了原配皇后胡善祥,封自己宠爱的孙贵妃为皇后。

3、来自张太后的愤怒

朱瞻基的宫廷生活非常丰富。

玩蛐蛐,斗鸡跑马,玩鸟放鹰。

还热爱发展文艺事业,在陶瓷和宣德炉上投入了很多。

这些在后世看来珍贵的文物,但当时看来,造成了很大的财政负担。

前面说的,在景德镇出土的蛐蛐罐碎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次品都这么精美,可见送给皇帝的珍品是多么地奢侈。

可是为什么故宫里反而没有这些精美的珍品蛐蛐罐呢?

明朝人李贤在《天顺日录》为我们揭晓了这个答案:

“宣庙崩,太后即命,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吉之物,悉皆罢去。”

朱瞻基的这些玩乐之物,在他去世之后,都被他愤怒的母亲张太后下令砸掉、扔掉了。

除此之外,张太后和大臣们还裁掉了教坊司乐工和各种仓库管理人员等等,高达6000多人。

可见朱瞻基时期,宫廷的人员膨胀到了什么程度。

这些人都是要靠国库养的,是明朝财政沉重的负担。

但是,朱瞻基毕竟不是昏君。

作为一个皇帝,他干了这么多的荒唐事,这么蛮横而残忍,史书却对他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把他写成了一个贤明君主。

这是因为,他统治下的大明朝,是明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后世称为“仁宣之治”。

他虽然贪玩享乐,但是当时的财政还是承担得起。

皇帝的本职工作,他是干得非常好的。

1、平定汉王叛乱,成功制约藩王

26岁的朱瞻基登基的时候,接手的,并不是一片大好的局面。

他的爷爷朱棣虽然雄才大略,但是实在太能折腾了。在完成了丰功伟绩的同时,也把明朝搞得民怨四起,百姓不堪压迫。

接下来,无论谁做皇帝,都该改变路线,休养生息了。

但是摆在朱瞻基面前的,还不止这么一个难题。

眼下的燃眉之急是,他的叔叔朱高煦,准备造反了。

20多年前,正是朱棣起兵靖难,推翻了侄子朱允炆。如今历史仿佛又要重演。

但是朱高煦不是朱棣,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朱瞻基没有犯朱允炆的错误,他一听说自己的叔叔起兵了,立刻御驾亲征,以最快的速度兵临城下。

那时候的朱高煦,甚至都没来得及打出自己的封地乐安,就只能灰溜溜地投降了。

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汉王朱高煦造反的问题。但这并不是朱瞻基的最终目的。

因为,朱高煦的造反,以及当年朱棣的造反,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事件。不是他们脑袋一发热,就想当皇帝了。

而是因为当时的藩王手里有兵权,有能力和皇帝叫板。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也许能抵制住诱惑。但这么多人,谁能保证所有人都毫无野心呢?

而朱瞻基要解决的,正是这一个问题。

借着打败朱高煦之势,朱瞻基连续地对藩王进行削弱。

从那之后开始,好几个藩王都“不小心”被告发了府中护卫一些不安分的情况。藩王们赶紧知趣地自己辞掉了护卫。

朱瞻基一边宽厚地说,不至于不至于,他并没有打藩王们的主意,一边乐呵呵地接受了。

朱瞻基又时不时找借口,比如说边镇缺人,地方缺人,向藩王们“借兵”。一借,就有去无还了。

这么一来,藩王们手上的军权,就被削得差不多了。就算想造反,也有心无力了。

在朱瞻基之后,除了朱厚照期间,明朝再也没有藩王造反的事情发生。

而朱厚照期间那次造反,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根本没那实力。朱厚照知道之后,兴致勃勃地要御驾亲征,还没走几步呢,这件事就已经被地方解决了。

困扰明朝几十年,连朱允炆都搭进去了的削藩问题,终于在朱瞻基手上,彻底地解决了。

2、创立司礼监和内阁制,奠定明朝政治框架

一提到朱瞻基创立的司礼监,估计很多人都想到了“九千岁”,以及权势滔天的太监们。

甚至有些人觉得,这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没有司礼监和内阁制,明朝甚至有可能没法维持这么多年。

因为在朱瞻基之前,明朝的制度对皇帝个人能力的要求实在太高了。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之后,一切亲力亲为,皇帝的工作繁忙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甚至有人说,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以及朱棣的太子朱高炽,寿命都不长,就是因为替皇帝老爹干活给累的。

到了朱瞻基,他既没有丞相,也没有能帮他干活的太子。这么多的工作,他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啊。

朱瞻基的爷爷朱棣就不堪重负,开始逐步向臣下放权。而朱瞻基更加地变本加厉,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制度。

一方面,成立内阁,作为自己的秘书和顾问班子,帮助自己处理奏折和国家大事。

内阁处理的这些事,可以理解为给皇帝提的建议,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票拟”。但是要不要采纳,得皇帝说了算。

另一方面,成立司礼监。皇帝并不需要所有的票拟都过目,都自己决策,而是授权给司礼监的宦官。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披红”。

皇帝要做的,就是检查和监督他们的工作。

这奠定了明朝接下来200年的基本运营模式。这使得明朝摆脱了对皇帝个人能力的依赖。

后面的明朝,荒唐的、无能的皇帝层出不穷,可是哪怕皇帝几十年不上朝,都能维持得下去,靠的就是这一套制度。

可以说,很多人熟悉的明朝体制,就是由朱瞻基这个政治和管理的天才一手打造的。

3、与民休养生息,明朝顺利转型

前面说过,朱瞻基接受的明朝,由于朱棣太能折腾,百姓已经不堪重负。无论接下来是谁当皇帝,都该进行转变了。

这个转变是从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开始的。但是朱高炽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帮助明朝转型的重担就落在了朱瞻基手上。

他干的很多事,是我们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学到每个朝代的治世的时候,都背过的:轻徭薄赋,虚心纳谏,仁政爱民,休养生息……

说起来好像简单,但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做到的。

不仅要有明君,还要有贤臣。

而朱瞻基时代,堪称大明276年来,君臣关系最融洽、最和谐的10年。

他的手下,文臣有出名的“三杨”进入内阁,为他出谋划策,武将有张辅威震四方,地方上有一批能臣干吏,还有一个被他破格提拔的于谦正冉冉升起,将成为明朝的一代名臣。

在他的统治之下,大明王朝的国力很快就得以恢复,蒸蒸日上。

用史书的话来说就是:

“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后世把他的这10年,和他父亲的10个月,合称为“仁宣之治”,认为这是可以和汉朝“文景之治”媲美的黄金时代。

写在最后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天启皇帝,在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内有多地饥荒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拿了辽东一年的军费去修建故宫的三大殿,只为了皇家的面子工程。

但是很少人知道,朱瞻基这10年,一直没有重建朱棣时期被烧毁的三大殿。

在明朝的黄金十年里,皇帝一直维持着没有三大殿的现状,只因修建宫殿过于劳民伤财。

可见,朱瞻基是把百姓的生活,放在了皇家的面子之上。

他不是十全十美的皇帝,也会有局限性。

他蛮横而贪玩,在一些娱乐事件上花费过大,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但是他心里有一条基准线,绝对不能越过。

再怎么玩,也是在财政能负担的范围内。

他把皇帝的本职工作做得非常好。他的时代是明朝最好的时代。

只可惜,他的统治只有短短10年。他在36岁那年因病去世,8岁的太子朱祁镇登上了皇位。

朱祁镇,就是明英宗,明朝“土木堡之变”的当事人。

很多人都觉得,只要朱瞻基多活10年,土木堡之变绝对不会发生。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明朝的黄金时代,就此结束。

关于本次世人口中的蟋蟀皇帝是谁和蟋蟀天子当了几年皇帝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赞一下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上一篇: 微微一笑很倾城大结局完整版免费下载(微微一笑很倾城的结局是是好是坏啊)
下一篇: 尸骨无存3零号病人结局(尸骨无存3结局讲了什么意思)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