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诗人的结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人的结局都不好,这是为什么啊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诗人的结局都不好,这是为什么啊
只有多情的人,才会成为诗人,所以诗人往往是“多情却被无情恼”。世人都觉得诗是创作出来的、做出来的甚至是写出来的,但事实上诗往往是溢出来的、叹出来的。平平淡淡才是真,但这种真成不了诗,诗很多时候是脱离实际的,至少是脱离作者所在时代环境实际的,要么理想主义,幻想一些美好意境一叹成诗,入诗太深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要么现实主义,借酒浇愁愁更愁,愁情一溢成诗,忧国忧民却无奈自己是一介书生。
诗人的结局都不好这有点绝对,这和时代有关,在唐朝因为社会的多远化,人们对诗歌有强烈的欣赏需求,很多人对诗人的态度就想现代人对歌星影星一样,一方面会促进诗人的热情,一方面会让诗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来源,这样的时代诗人大多都过得很惬意。至于其他朝代,朝代更替比较频繁,大家都还没解决温饱问题或社会安全感问题,有闲工夫养诗人的人自然也少了很多。
再说现在,大家都忙着刷微博,忙着挣钱,你专业写诗的化,非得把你饿死不可,这结局自然也不会好啊。
看看我的昵称,采纳吧,打这么多字也不容,况且我还不是一个诗人。
为什么很多诗人最后的结局都是自杀
诗人为什么总是自杀?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一滴不剩
——海子《以梦为马》
这个问题不如换一种问法:一个世界都不接受他的人,凭什么活下去呢?
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多是因为情感丰富。诗人的审美往往超脱于时代,无限追逐于美的边界,这是属于艺术的追求。
诗人如此,画家如此,所有的艺术都是如此。
很多诗人也正因为生活不幸而写出词来。
诗人的生活太苦了,而这种苦往往是精神与肉体共存的。很多诗人在创作的后期已经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什么呢,是将自己不幸的生活通过文字载体去描绘,诗是诗人的呐喊,是诗人竭尽全力的最后一声嘶吼。
世人不接受诗人,这就是问题的本质。但这不是世人的错,而是诗人的错。
没有谁不想好好活着,但追求艺术本身就是痛苦的,诗人的生活就像诗中所描绘的那样痛苦,不被接受的人生是痛苦的,感性到极致的人更是痛苦。
因为“痛苦”,才有感触,才有笔尖的那份灵动。这也是我们读起海子他们的诗时,会感觉到的东西。
诗人抗争过这个世界,不分胜负,但最后诗人扼住了自己的咽喉。
唐朝时期两个命运悲惨的诗人结局分别是什么样的
唐顺宗年间,为了打击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顺宗皇帝任用了一批敢于革新的士大夫,推行一系列善政,其主要人物包括“二王”,即王叔文、王伾;“八司马”,即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只可惜,这场革新只持续了100多天,被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大臣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即唐宪宗),以失败而告终。
唐宪宗年号永贞,这次革新被称为“永贞革新”。失败后,韦执谊等八人俱被贬州为司马,因此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八司马中有两个熟悉的名字:柳宗元、刘禹锡,他们都是朝廷忠臣,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们年纪只差一岁,他们是朋友、是同僚,有着相同的遭遇——被贬州司马之后,接着又连续多次被贬,但是,刘禹锡一直活到了武宗朝,活了70多岁,而柳宗元40多岁就去世了,为什么两人的差距会这么大呢?
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放在柳、刘二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不信,我们就从二位的诗中,去寻找答案。
柳宗元的寂寞心
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是要言志言情的,诗人要做好诗,一定会把内心的志向和情感表现在诗中,所以要了解一个诗人,读懂一首诗,一定要对诗人有的生平有所认识,才能知道他在诗中反映了怎样的志和情。
元代诗人元好问,曾作《论诗绝句三十首》用来评论前人的诗歌,其中第二十首是这样写的: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谢客就是谢灵运,柳州是指柳宗元,他晚年做过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风容是什么呢,就是外表的形象,谢灵运和柳宗元都是山水田园诗人,所以风容当然就是指山水景物这种美好的形象了。
元好问的意思是说,谢灵运的诗歌光耀古今,唯有柳宗元能与他媲美,而柳宗元的“风容”的源头,是来自效仿谢灵运,而谢灵运的“风容”的源头,又来自山水美景。
后两句说“朱弦一拂遗音在”,说琴弦上涂了一层朱红,多么美啊,这样的琴轻轻一拂,就能弹奏出美好的旋律,就如谢、柳的诗一样,可如今我们再去“朱弦一拂”,再去读谢、柳的“遗音”,感受到的,是他们的寂寞心。
中国古代那些怀才不遇的读书人,都有一颗寂寞心,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学识实现理想,但他们似乎永远都不能实现,如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可还不是赐金放还了吗?
肩负家族荣耀柳宗元家世门第曾经显赫过,从他曾祖父那一辈开始衰落,他的父亲柳镇一生也在贬谪中度过,柳宗元是柳家独子,从小就被寄予了重振家风的重担。柳宗元确实按照这条道路走下去了,他死后,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写道“众谓柳氏有子焉”,意思是说,柳家终于有了个出色的后代。出色到什么程度呢,韩愈说“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名声非常大,人们都愿意与他结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公卿贵胄,都争着要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就跟现在老师争着抢成绩优异的学生一样。
按理说,这样一个人,必然平步青云,但是,柳宗元从小跟随父亲,行走在被贬的路上,他见了太多民间疾苦,所以他不能做一个阿谀奉承的官,而要做一个敢于革新的朝廷重臣。于是,他参加了永贞革新,被贬永州司马。
司马是个什么官呢,在唐朝,司马是刺史之下的一个属官,说透了就是一个干杂活的官,上级让你干什么,你就乖乖干,想要表达自己的政见,说说自己的想法,对不起,没门儿!此时,他的妻子又去世了,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也没有兄弟朋友,身体还被病痛折磨。
我们说柳宗元是个山水田园诗人,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他为了在这一连串折磨中寻求解脱,就尝试寄情山水,来安慰自己,这是许多诗人面临逆境时的选择,可是柳宗元根本做不到完全的解脱,前面说了,他肩负着重振家风的重担,他不能彻底寄情山水,他必须时时刻刻想着做官,想着家族的荣耀。
凄楚寂寞《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这首《溪居》,写的是愚溪——这是他在永州住所前的一条溪水,名字是柳宗元起的——从哲理上说,有些大智若愚的含义,而他被贬到此,又因为革新失败,这个“愚”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嘲呢?
你看他说什么,“簪组”是代指官员穿戴的衣冠,他说我以前天天被“簪组”所连累,一点也不自由,幸运的是,现在被贬谪到这个南方的蛮荒之地了。你要知道,这是反话,他是想做官,想革新,想光宗耀祖,但是失败了,所以被贬,他希望做的事,没有做到,所以说了这么句反话,是安慰自己呢。
诗人的结局和诗人的结局都不好,这是为什么啊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