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有哪几种这个问题,突触后膜具有电兴奋性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突触的功能高中生物
突触指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
按信息传递物质的性质一化学和电突触
突触前细胞借助化学信号,即递质,将信息转送到突触后细胞,称化学突触,若借助于电信号传递信息,则称电突触。
在哺乳动物进行突触传递的几乎都是化学突触;电突触主要见于鱼类和两栖类。
此外,偶有发现一些同时是化学又是电的混合突触。化学突触实现神经传导的过程:当神经冲动从轴突传导到末端时,突触前膜透性发生变化,使Ca从膜上的Ca'通道大量进入突触前膜。此时,含递质的突触囊泡可能是由于Ca的作用而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囊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而将递质排出至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表面上有递质的受体,递质和受体结合而使介质中的Na'大量涌入细胞,于是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发生,并沿着这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导出去。这就是通过神经递质的作用,使神经冲动通过突触而传导到另一神经元的机制。
电突触的特点是:(1)突触前后两膜很接近,神经冲动可以直接通过,速度快;(2)传导没有方向之分,形成电突触的2个神经元的任何一个发生冲动,即可以通过电突触而传给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后膜具有电兴奋性吗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简称EPSP。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
兴奋性后电位形成原因
原因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形成原因是突触后膜在化学递质作用下,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由于Na+内流大于K+的外流,所以主要是Na+内流,故出现细胞膜局部去极化电位。
突触的传递过程和原理
突出传递原理,常见的是化学突触,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当神经冲动抵达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导致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突触前末梢内,促使一定数量的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以小泡(包含神经递质-很多种,常见的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还有5-羟色胺等)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并作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产生突触后电位。
文章分享结束,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有哪几种和突触后膜具有电兴奋性吗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