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苹果电脑怎么学法学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苹果笔记本哪一款适合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孩子大一学法学,买什么电脑实用
法学对电脑配置要求不高,孩子用电脑的地方跟专业关系不大,所以
1.买轻薄本,方便携带,有钱买苹果,没钱买小米
2.玩游戏,有钱买微星,1万以上的,哪款都行,没钱买神舟,5000左右
3.中庸配置,5000~6000,哪款都行,各项需求都能满足
4.别去朋友和电脑城买,防坑(不信的话,被坑了希望你回来点个赞)
二、苹果笔记本哪一款适合法学专业的大学生
如果经济能力较好,建议购买macbookpro,如果经济能力一般,建议购买性价比高的Windows笔记本。macbookair是典型的高价低配,入门级的笔记本,没必要买。喜欢苹果就去买pro,别买air。
三、不知道学啥专业怎么办
我曾经和你一样,经常被这个问题困扰,不知道该学啥专业。从高一开始,我就被迫思考:学文还是学理?高考填志愿选什么专业?大学辅修什么专业?读研转专业学什么?俗话说:“选择不对,努力白费”,似乎只有找准了专业方向,才会在努力的时候足够踏实。正如电影《银河补习班》所说:“人生就像射箭,但是更重要的是找到箭靶子。”幸运的是,经过八年的探索,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痛苦但值得,这里用我个人的真实案例做一个分享。
我初三的时候从小县城被保送到市重点高中的重点班,一路比较顺。高一的时候懵懵懂懂,大家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就申请去了理科实验班。虽然偏重理科,但还是同时学着文科课程。大一结束,班主任让每个人填写学科意向,大部分同学都填了理科,毕竟已经来了这个班。
当时学校还是给我们举行了一次综合考试,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一起考,让我们根据成绩再做考虑。当时我总分全校前十,文科第三名,理科十多名。为了所谓的“冲一冲”清北复交,就在老师的建议下重新填了文科意向,从理科实验班转去文科实验班。
我也不知道高二转文是否正确,并且在之后两年经常性地怀疑自己。毕竟大一已经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理科,而那次综合考试属于“发挥超常”,并不能代表我的文科优势更高。自从转去文科班,我的成绩起起落落,从第三,到三十,再到第一,后到十一,像坐过山车一样。虽然当年高考我们学校整体发挥失常,没能实现最初的愿望,但幸运的是最后我高考总分还是重新回到了全校第三。
我大学去了某985学文,这个学院对于文科生的教育比较有意思,大一除外语类专业(英语、翻译),不定专业,同学们可以在经济学、行政管理学、法学、心理学里自行探索,大二再定专业方向。
我原本计划第二年再定专业,但是军训期间听了外国语学院的招生讲座后,激起我高中时期外交部的理想,就报了名参加面试,误打误撞得了第一名,于是大一一开学就定了英语专业。(也失去系统学习其他专业的机会)
课余时间,我参加模拟联合国协会,学国标舞,打英语辩论赛,参加演讲比赛,听大使讲座,希望以后能步入外交的舞台。
大一结束,我申请进入学校唯一的文科实验班,由于大一总成绩符合要求且面试表现还不错,所以比较顺利。在这个班,除了学本专业,我们需要学通识课程(可以理解为,老师带着读中西方经典作品,如《理想国》、《尼各马可伦理学》、《大学》、《墨辩》等,定期完成读书报告)。这时候开始,身边的同学开始有了读研转专业的想法,比如古典学、哲学、人类学、新闻等等。
本来想把这个班级学到的东西作为本专业的补充和增强,但我渐渐发现自己好像并不适合学纯粹的文科。而且,我也发觉自己并不是真正地热爱政治和外交,因此陷入迷茫。
为了探索其他专业方向的可能性,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而正是这,点燃了我读经济学的火苗。因为我发现,在开展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时,我的探索欲突然被激发,开始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关注和分析相关经济政策和商业活动,也逐渐取得更好的奖项。思考经济现状,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团队协作调研,通宵准备答辩——回想起实践经历,这些让我感受到什么是颅内高潮,什么是创作带来的快乐。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经济学的喜爱。
但由于大二转专业需要降级,且心理压力不可预测,所以老师和同学建议我辅修经济学,研究生再转专业。于是便开启了我两个专业同时学的历程。事实证明,辅修二学位虽然学得不如人家本专业的系统,但对于我之后找工作和申请读研还是有帮助的。
大四上学期,我放弃保研资格后准备出国留学,当时申请了港大的市场营销专业,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传播学研究专业,由于当时找了中介,且自己的成绩和网上公开的录取案例中显示的条件差不多,所以没有给自己申备选校。结果是被同时拒绝。
你一定会好奇,大学不是辅修经济学吗?为什么会申请传媒和营销相关的专业?
我大学期间比较活跃,参加的社团和活动较多,申请期间自己搞了个公众号,摄影、写文,整天胡思乱想,回忆童年,回忆过往,在过去记忆的复盘中,在家人和朋友的开导下,我自认为自己文艺气息十足,天生适合搞传媒,以及与传媒相关的营销,全然忘记自己大学吭哧吭哧为专业探索所做的努力。也忘了自己没有学过传媒相关课程。
我一边觉得自己可以去top名校,一边觉得申请经济学硕士太难,因为辅修期间成绩并不如本专业好。而申请的时候只有市场部和品牌管理部实习经验,做到又大都是新媒体相关工作,于是觉得自己申请相关专业成功概率大一些。
为了明确专业方向后再战,我决定在工作中先确定职业方向再申请读研。
工作后的逻辑就变得简单多了:你离目标职业缺啥,就去学啥。
当我在管理咨询的岗位开启职业生涯,我对专业学习有了新的认知。你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T字型的知识结构,要在某一领域树立个人IP。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必须性,于是开始把专业方向往这方面靠。除了补充阅读相关书籍,就是和同事们探讨,一步步明确自己的目标。
明确专业方向后的我收到了港大HKT、帝国理工BA、南洋理工ME的录取。
细心的你会发现,这三所学校申请到的专业并不完全一样:市场营销、商业分析、管理经济学,他们侧重点不同,都与我现在做的工作有关。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因为我看到了比专业方向更进一步的问题:职业方向。而一个职业方向可以有很多专业方向去辅佐。只要专业方向不偏离职业目标,都是值得尝试的。这会给你更多选择的空间,更少纠结的负担。
不知道学啥专业怎么办?我根据我上述经历总结了以下三个方法:
1.速赢战略:大胆尝试,屡试屡败,屡败屡试;
2.以终为始:就业导向,缺啥补啥,放宽选择;
3.遵从内心:相信自己,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最后想补充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吴国盛教授在《科学的历程》的一些观点。
为什么中国人分科的意识那么强呢?
我们很小开始就被灌输“分科”的思想,有的人似乎天生适合学理科,有的适合学文科,于是越学越窄,越学越细,越学越专,结果技巧学到了,但丧失了知识的视野,见识就低了。
吴教授认为,这背后有两大原因:1.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一个文化定式和惯性;2.中国人学习科学的历史路径也起到了一定影响。
“科学”最初在拉丁文中意味着“知识”本身。日本人翻译为“分科之学”。中国人最开始的“格致之学”与科学很接近,但是服务于修身,而不是获取知识本身。
科学变了味,学习的本质也发生扭曲,我们变成一个个专业化的人,“隔行如隔山”。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
好了,关于苹果电脑怎么学法学和苹果笔记本哪一款适合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