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都关心为什么经济学人是禁刊(他是名满天下的经济学家,经济学人为什么被禁止了)相关问题,本文通过数据整理出为什么经济学人是禁刊(他是名满天下的经济学家,经济学人为什么被禁止了),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经济学不是真理?
真理这词太大,有绝对性相对性,用"科学“这词更好。一般说来,科学从范式看,主要指自然科学。经济学属社会科学范畴,观察人类行为变化,但人类行为背后的意识变化,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远大于天地物理,所以,经济学虽然仿照科研惯用的数学模式,搞了很多主导范式、交叉模型,比如生产力模型、需求定律模型、货币均衡模型等等,但滴水视角,难以洞悉玄妙人心,西方学界很多人倾向于不把经济学当科学看待。
经济学是否假定人是理性的?
现存经济学派,基本上都不是以理性人这个假设为前提,即使是亚当斯密所定义的政府守夜人角色,也有必须要政府来解决的公共事务,比如造桥,比如公正。如果经济学都是死板的聚焦于理性人,那么大家都无法最终解决问题。实际上,无论是奥地利学派,古典自由经济学派,新自由经济学派,供给学派,芝加哥经济学派,都是需要强调人的行为性特征,也就是人并不一定是理性的。
而相对来说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就更加明确的支持政府在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进一步放大了人类行为上的非理性。各学派的焦点,在于人类不理性的情况下,政府干预的程度问题,自由经济学派偏向于大多数情况下,人是理性的,所以政府不用过多干预,只要如守夜人履行职责即可,市场会很好的解决大多数问题。而当经济开始实际运作之后,实际上很多经济学家也逐渐发现了人是非理性的,所以,越到近代,宏观经济学越是向微观延伸,比如考虑企业投资行为,考虑契约执行,考虑公共投入的效益问题。
因为经济学,已经从理性模型导向,逐渐变化为行为预测导向。你听如今的经济学课程,会有很多的故事,比如两条路一条很拥挤,要不要涨价啊,比如钻石为什么价格越高销量越好啊,比如为什么阿胶涨价能卖,跌价有可能卖不掉啊。经济学越来越下沉,越来越贴近普通人。而在亚当斯密时代,人类尚未有如此细致的人性观察。所以,当时的理性人假设是个筐,经济学家什么都往里装。
有一本书,叫《复杂经济学》,还有一本书,叫《思考快与慢》,也许还有很多其他的书籍,包括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包括利弗莫尔《股票作手回忆录》,然后延伸到周期理论,比如《非理性繁荣》这样的书籍。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告诉我们,人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理性的,而且均衡经常达不到,我们应该习惯于不均衡和非理性。当然,我们依然不能认为“理性人假设”是完全纸上谈兵,因为其实这个假设为经济学思想性开拓扫清了障碍。
为什么大多数经济学家炒股都是赔钱的?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行业。经济学是众多学科里的一种,经济学家是做学问搞研究的。炒股是做股票交易的,是投资活动,这和经济学家的学术研究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炒股是要用到一点经济学知识,但这只是炒股过程中微不足道的因素。经济学家只是懂的经济学知识多,这和股票交易,做投资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相距甚远。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假如把炒股比作一项运动,运动员就是交易者,运动员要想取得好成绩,主要是靠运动水平,其次还需要好的运动装备。经济学家呢,就相当于研究运动装备的,他能给运动员提供一点帮助,即使他能研究出最好的装备,但绝对当不了运动员。通过这个例子,这回大家应该清楚了经济学家和做股票交易的关系了吧,所以题主说的,大多数经济学家炒股都是赔钱的,实属正常现象,这就是研究拳击手套的,以为带上高级拳击手套就能参加拳击比赛了,结果刚上场,分分钟被KO。
为什么学习了经济学以及金融学实现暴富的人还是很少?
这是一个呵呵的问题,我给你讲一下经济学家为什么不暴富吧。一个经济学家只有不暴富,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一个暴富的经济学家不算是经济学家,他只是一个投机者。我简单的跟你们说一下经济学家脑子里思考的是什么。经济学家脑子里第一想着的问题是生产平衡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学家每天都把心思放在市场供给与消费平衡的事情。
经济学家第一要务就是分析社会就业率,货币、薪酬与物价,消费指数,生产指数,等这几个大数据。这几个大数据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是否健康的问题。失业率高低,会影响经济。货币、薪酬与物价不匹配,会影响经济。消费指数高低,也会影响经济。生产指数上升和下降,也会影响经济。这些问题通通都会对经济造成影响,但是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那些方面造成影响,如何去消除影响,阻止不良影响的发生,这些条条框框每天都占据着经济学家的大脑。
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每年都想着这些经济上的事情,他们哪有时间去想暴富。别说暴富了他们脑海中连“钱”这个字出现的几率都非常低,在他们脑海中最“货币”两个字。货币是一种社会公共工具,钱是私有财产。脑子想着货币的人与想着钱的人思维是不一样的。脑子里想着货币的人,他的思维是为公共服务的,脑子里想着钱的人,他的思维是为自己贪念服务。
货币与钱,虽然本质上是一样东西,但是由于概念不一样,会导致人的思维角度不一样。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由于没时间去发酵自己的贪念,赚不到钱也是很正常的。有的人也许会说,他那么穷了,为什么不去赚点钱?这么跟你们说吧,他要赚钱必须要弄清楚经济存在的问题与经济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且想法设法去解决和应对,但他应对完了经济出现的问题,那么暴富的机遇也就错过了。
那么经济学家有没有机会暴富呢?其实是有的,他只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投机者就可以了。但是投机者不是随便做的,你想进行投机活动也需要资本啊,没有资本你如何去撬动杠杆啊?由此即使一个经济学家,他想变成一个投机者,也需要先进行资本累积,但是资本累积那有那么容易的事,难道有人以为世界上无时不刻的有机会空手套白狼?一夜暴富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你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条件,在机遇出现的一瞬间马上抓住,不然都不行。
其实很多暴富的机遇,知道的人并不欠,只是苦于在那个时间手头上没有资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机遇流逝。学金融学的人,其实也是一样的,他每天关注最多的就是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哪有时间去想着着暴富。其实就算有暴富的机遇,他手头上没有资本,一样也只是眼睁睁看着机遇流逝的。而且任何投机活动都是有风险,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本,就没有信心去面对风险,哪怕风险只有1%,当你亏不起的时候你也不敢去做。
因为一亏你这辈子永远也别想翻身。别看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赌徒”,但是这些赌徒都是拿自己的资本去堵,那怕输了他们最多一无所有。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并不是变的一无所有,而是负债累累,担负这辈子都无法还清的债务。经济学与金融学并不是教你如何暴富的,而教你如何为社会经济与金融提供更好服务的,他们虽然每天跟货币打交道,但是货币只是一种社会服务工具而已。
一夜暴富不说不存在,但是也要具备一定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想暴富为暴富不了。而你的原始资本就是你暴富最基础的条件。谁不知道股市触底时抄底,但问题是你有钱去抄吗?谁不知道美元加息会让美元上涨,但你有钱去购进美元吗?也许有的人抬杠说,他不可能没有一分钱吧,但是你要明白,拿几百块钱去套利,就套到了你有多少收获,而且你以为操作不用劳动成本吗?有这个时间去赚几块,还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去喝杯茶呢!除了这些问题之外,还有就是不同财富等级的人对暴富这个理解的层次的不同。
在有的人眼里,也许一翻操作能赚一百万,他觉的是暴富,但在有的人眼里,调动自己的资金去赚一百万,获得的收益还抵不上他调动资金去套利给他造成的损失。所以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暴富等级,在赚不到钱的人眼里,一天能有三百块钱的收入,算是收入可观,但是在有的人眼里,就算你给他一天一千块的收入,他也觉的亏。因此也造成了社会上有些机遇,有钱的看不上,没钱的想抓但是没资本去抓。
为什么有人说经济学对现代人越来越重要,而对古代人毫无影响?
生活无处不经济。纵观经济学的历史,经济学正在从宏观走向微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谈的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大卫李嘉图研究的是“支配人类产品分配的法则”。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早期的经济学家都研究宏观经济议题,对“社会整体”这个概念作出判断。到了现代早期,大多数经济学教材都是先宏观,后微观,到了90年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原理》开篇就是个体经济学。
如果你是学过经济学,在国内通用教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开篇致学生的第一句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物的学问”。主流经济学一直在发生重大专项,从研究“社会整体”逐渐转变为研究“社会个体”。无论是《魔鬼经济学》,还是《可乐经济学》,又或者经济学网红教授讲的经济学内容,都是围绕个体。92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写了《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算是这个潮流的开端。
为什么经济学要转向?为什么古代的老百姓就不会去接触经济学。这里面当然有信息流动的关联,那时候教育普及程度低。另一种普遍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学作为一种工具,和自身所要面临的决策环境分不开的。传统农耕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非常稳定,很多人不需要面对决策。在印度的一些农村,他们就听地主的,而在中国的一些农村在解放前,农民都听从族长或者士绅的。
所以在民国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比如鲁迅笔下,有一些人被描绘的麻木不仁。实际上这并不怪他们,所谓传统的枷锁。所以即使到抗日战争,即使鬼子来了,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还以为和之前的军阀来了一样,无非是族长带着大家交皇粮。到了现代社会,我们不一样了。家族、社群、习俗、伦理规范等都已经逐渐解体。他们也许还存在,但是不再有权威性。
积极的一面,现代人在决策的时候更加自由,你想去大城市,你想结婚,你想留学,都可以。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你要面对决策作出的最终后果。结不结婚,和谁结婚,生不生孩子,继续考研还是先就业,北上广还是老少边穷地区?你要做出这些关键选择,更要命的,你不能逃避选择错误带来的各种伤害。面对决策,古人可能说“造化弄人”。
而现代社会看结果,大家只会归因于“个人能力”。所以没有经济学这个决策辅助工具,行吗?实际上对于现代人,经济学作为决策工具已经越来越不可或缺。现代人的决策需求呼唤经济学,经济学也在通过改变思维方式的办法来影响我们的理念。就好像成本效益原则,前几天有奇葩的提问:“如果死一个人能够救1万个人,此人是否该死?”首先想到的,是《拯救大兵瑞恩》,死八个人,但是死1万个人的假设,我个人认为不可接受,即使是假设。
同样的,我们在考虑前端时间贺建奎关于基因剪刀技术应用的时候,我们也利用了成本效益原则来辨别。不是说基因剪刀技术不好,而是这个实验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可以通过预防阻断病原的,为什么要改造不确定的基因?为什么传统社会不需要经济学?因为传统社会的桎梏让个人决策的空间大大缩减,在农村,爷爷种地,爸爸种地,儿子大约也种地。
更多为什么经济学人是禁刊(他是名满天下的经济学家,经济学人为什么被禁止了)相关问题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