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操行的意思是什么(操行事上 亦如此焉翻译),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操行的意思是什么(操行事上 亦如此焉翻译)。
网友提问:王充《论衡》中说:“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怎么看?
优质回答:或许很多人都有过一种感觉,就是我的能力也不差,水平也不低,为什么总是感觉生活不如意呢?
这样的疑问在职场升迁、或者是同行对比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东汉人王充在《论衡》当中其实早就系统地讲过这个问题,那就是其中的《逢遇篇》。
如果了解了这些内容,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释怀自己的经历。
成功不是只靠能力就可以的,很多时候需要运气“遇”,就是所谓的“机遇”、“运气”,但你真的知道什么是“遇”吗?
有必要先来划定一个界限。
如果一个人学习刻苦,最后取得了一个理想的成绩,进入了自己梦想中的大学,这是“遇”吗?
这不是,只是自然的结果,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成愿望,这怎么可能是“运气”呢?
如果一个人学习成绩没有那么理想,但是考试的时候发挥超常,进入了自己以前想都没想过的好大学,这才是“运气”,也就是所谓的“遇”。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让人“嫉妒”的运气,毕竟太过虚幻,并不可靠。
我们今天要来讲的是“不遇”这件事情。
对比来说,“不遇”很好理解,就是一个很努力的人,能力出众,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就是运气坏了一点,始终都没有成功,比较让人惋惜。
比如说周朝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在路边哭得很伤心,路人就问,你为什么哭啊?
这个老人说了自己非常“倒霉”的经历:
他说自己这一辈子都很努力,但是就是没有得到“王”的赏识。
他小的时候学文,在“文”这一途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无奈的是,当时的国君喜欢用老人,他太年轻了,所以得不到重用。
后来这位喜欢重用老人的国君去世了,新任国君崇尚武力,他这个学文的人又得不到重用。
于是他就努力地去习武,好不容易在“武”的一途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不巧的是,尚武的这位国君又去世了,继任的是一位年轻的国君。
这位年轻的国君喜欢用年轻人,可是他已经年老了,还是没有得到重用的机会。
是这位老人能力不足吗?当然不是,他的运气实在糟糕。
就像卞和当年向楚王进献“和氏璧”的时候,两任楚王都不识货,砍下了他的左右脚,是因为“和氏璧”不好的缘故吗?也不是,这就纯粹是运气问题。
这样的现象很常见,就拿今天这个时代来说,总有一些人喜欢去责怪受害者。
“他为什么不找别人偏得找你呢?”、“苍蝇不叮无缝蛋,肯定是你也有问题。”这样的话语屡见不鲜,一时间也没什么可以反驳的。
但其实这就是运气而已,为什么偏偏找我?因为我恰好路过,很多事情其实就这么简单。
这就像职场一样,有的人能力很强,但是上级比较平庸,两者不合拍,自然就“不遇”。
伊尹遇到了商汤,君臣际遇,自然能力得到彰显;但箕子遇到的是纣王,他自然就得不到重用。伊尹贤能,那箕子就不贤能吗?自然不是,遇到的领导有差异。
但是,如果君主用善言,臣子也贤能,这就一定能成功吗?
孔子、孟子也是贤人,当时的国君也是喜欢采纳善言的,不是桀纣这样的暴君,那为什么也不能成功呢?
这就好比,一个能臣本来想要帮助国君开疆拓土,但是国君呢只想着割地赔款苟求平安,这有什么办法呢?
高俅只不过是踢了一脚好球而已,竟然能得到高位,运气而已。
这就是罗隐在他的诗中所写的: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王充在这一篇文章当中不是去抱怨什么,而是开导那些不得志的人,以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世事。寻找原因,予以改变。
并且,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前者如高俅,后者如孔孟。奸臣、佞臣可以身居高位,贤者、能者可以沉沦下僚。
所以,他告诉人们,不能以一时的成败贵贱论英雄。
当不能取得成功的时候,不是必须要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因为很可能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缺少了一点外部条件而已。
这样一来,我想很多有着同样感慨的人,应该能释怀了,放下心理的包袱,以更好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遭际。
是否我们只需要关注运气,而不再注重实力培养呢?要想成功,运气自然是必不可少,但能力显然更为重要。
王充在《逢遇》篇里也并不是一味地推崇运气的作用,而是讲述很多没有成功的缘由,他同样也看重自身的能力。
他在这篇文章中说:
文与言,尚可暴习;行与能,不可卒成。学不宿习,无以明名。名不素著,无以遇主。仓猝之业,须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预闻,何以准主而纳其说,进身而托其能哉?
是说,说什么样的话和把自己包装成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可以速成的,但是个人的能力是不能速成的。
可问题就在于,如果你没有能引起国君关注的名声,不能投其所好,那么连他的面都见不到,你再有能力又能如何呢?
就好比有些企业招聘,写明了就要985、211高校毕业的人才,而出生双非的人才即使再有能力,但简历通不过筛选,连笔试、面试的资格都没有,这又有什么用呢?
但是,仓促之间建立的人设,只能留存于一时的假名,也只能帮你到这里了,要想让国君听取你的建议,还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
那些即使通过了简历筛选的985、211人才,能力如果不足的话,同样也是不能求职成功的。
这一点商鞅就做的非常好。
商鞅去见秦孝公,一共见了三次,前两次都非常失败,秦孝公听得都快睡着了,但第三次就很成功,秦孝公也最终采纳了“商君之法”。
就是因为前两次商鞅和秦孝公讲的是“天子之道”,帝王之论,商鞅有这样的能力能辅佐秦孝公成为像周天子一样新的天下共主,但是,秦孝公更感兴趣的是商鞅第三次说的“霸者之论”。
商鞅前两次的失败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足,而是运气不好,恰巧就是秦孝公对他的道路不感兴趣而已,如果换一个感兴趣的诸侯王,第三次都不用再见面,直接就开始干活了。
但是,商鞅因为运气不好而没有取得成功,他就去积极地调整。
他第三次向秦孝公讲述的是他感兴趣的内容,所以秦孝公才瞬间就来了精神。
但是,我们要问的是,商鞅的成功是因为对秦孝公投其所好,还是因为他自身就有能匡扶秦国称霸的能力呢?
显然是因为商鞅的能力。
所以说,运气只是一块不稳定的“敲门砖”,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主要还是靠自身的能力。
王充在文章开篇所说的“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不是倡导偶然凭运气成功,而是在开导那些“操行常贤”者因“不遇”而产生的愤懑而已。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观点人的才能,德行与官运是不能成正比的,官运的好与坏与时运有绝对关系
其他网友观点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好人常常能看到,但是,在做官的路上却不一定有好运。这句话仍有现实意义。我们有句成语叫:怀才不遇。你再有本事,如果你的领导不赏识你,或者受编制限制,领导位置没有空缺,你还是得不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豁达,想开点,毕竟晋升之路是金字塔结构,不可能人人都能到达塔尖;二是多学习,多读书。个人进步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但学习还是自己能把握的,知识学到手都是自己的,而职务却不是自己,权力姓公不姓私,界线要清楚,免得犯错误。三,要有自尊心。职务有高低,人格无贵贱。我们没有必要为一官半职低三下四去求谁,也不允许别人因为自己职务低而侮辱我们。社会上势力眼的人大有人在,没必要跟他们生气。干好本职工作,对得起良心就行,至于其它的还是交给组织来办理吧。相信,一个清正廉洁的组织是不会埋没人才的,组织比谁都明白,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你可能被埋没一时,但不可能被埋没永远,有句话讲:是金子总有发光的那一天。我们要做的就是每天好好学习,为自己镀镀金,耐心等待发光的那一刻,我们不鸣则已,一鸣就要冲天。
更多操行的意思是什么(操行事上 亦如此焉翻译)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