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是一个专业分享各种生活常识、知识的网站!
文章459841浏览58716936本站已运行91016

明朝的靖难之役是什么意思(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明朝的靖难之役是什么意思(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明朝的靖难之役是什么意思(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网友提问:

为何说“靖难之役”的元凶是朱元璋,而非朱允炆呢?

优质回答:

用中国人常说的八个字来概括“靖难之役”的爆发原因,就是“千防万防,家贼难防”。

靖难之役用老百姓的模型来解释一下,就是老爷子本来打算把家产留给老大,结果老大没了,就给了老大的儿子。结果老头子一死,老四就跑到祖屋里打架,最后把老房子占了,大孙子也不知道哪儿去了。

那么为什么祖屋里头的那些家丁不帮忙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你们家儿少爷打孙少爷,我们插不了手的嘛!但是在老朱家不是这么回事,因为给他们家看家护院的家丁全被弄死了。

老朱家的家丁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因为他们是和老朱一起把这份家当挣下来的,是老朱的老战友、老兄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亦主仆亦朋友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如果老朱家儿子闹分家产,这些人来劝劝还是有效果的。

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人功劳太大,老朱怕以后当家的少爷镇不住他们,所以早早地就让大少爷去历练。大少爷聪明能干,也能获得他们的支持,事情应该还不错。

结果天不永年,大少爷年纪轻轻的就没了,只丢下了孤儿寡母。老朱看着自己大孙子才这么点大,就觉得这么点大孩子怎么可能镇得住那些老家伙?要保护孩子,还是只能靠着他的叔叔们。对,一定是这样的。

所以,老朱就弄死了他们家的一大堆老家丁,而把他们分管的事情全部给了自己的儿子。这一票干完以后,老朱心里想,这下总安稳了吧?

只不过,把这些能劝架、甚至出了事情还能帮着大孙子揍四儿子的人全弄死以后,大孙子的位置就被四儿子惦记上了。不过,也许在老朱心里,被四儿子抢走,总比被外姓人抢走得好。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观点

明朝对于“立嫡立长”是执行最到位的一个朝代,明朝后期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而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却是一个例外。他继位后爆发了靖难之役,现在人普遍认为是朱允炆撤藩而逼反了朱棣。而事实上,真的如此,朱元璋就没有责任了吗?

朱元璋立朱允炆其实另有私心,并没有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

朱允炆并非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之女常氏,她为朱标生下了嫡长子朱雄英以及三子朱允熥,而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是朱标的妾室,所以朱允炆是庶长子。尽管后来常氏死后,吕氏被扶正了,朱允炆的身份得以提高,但是嫡庶有别,庶子就是庶子,不可能变成嫡子。

《皇明祖训》中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如果我们将皇帝的嫡子视为第一梯队继承人,嫡孙子为第二梯队继承人。那么按明朝立嫡原则,朱标死后,继承人应从第二梯队中选择,那么就应该从朱标的儿子里选,而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早夭,那么就应该是三子朱允熥继位,而不是庶长子朱允炆。

为何身份更高的朱允熥没有继位,反而选择了朱允炆呢?

这就要从朱允熥的背景说起了,他的外公是常遇春,他的姨父是蓝玉、他的大舅是郑国公常茂,他的二舅是开国公常升。

看看这背景,这些人本来是朱元璋留给太子朱标的辅政班底,如果交给朱允熥,年少的朱允熥很难压制得住这些强大的外戚,那此时朱家的江山,很可能要改姓常了,这也成了朱允熥落选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朱允炆呢,其母族地位并不强,不会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其二:他天资聪明,经常被朱标夸奖,而且仁慈、孝顺,朱标病重时,他日夜守在病床前,自然更得朱元璋偏爱一些。

朱棣是否有继承权呢,为何朱元璋不选择朱棣呢?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4子,第一梯队的第四顺位继承人,而他前面的三位哥哥都早逝,于是他成了第一梯队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按宗法制,朱元璋不选择第二梯队的朱允熥,那么继承权就回到了第一梯队,此时朱棣就是第一人选。为何朱元璋不选朱棣呢?

第一:朱棣的执政理念和朱元璋相似度很高,都一样的文韬武略、杀伐果断,这样的人适当打江山,并不适合守江山;其次明朝初立,经过战乱,需要一位仁慈的君主,朱棣显然并不是最适合的。

第二:朱元璋爱子的私心,朱元璋对长子朱标极其喜爱,朱标的猝然离世让他难以接受,爱子的私心,让他想把皇位传给朱标一脉。

第三:朱元璋的嫡子朱标、朱橚(shǎng)、朱棡(gāng)早逝,第五子朱橚(sù)在洪武22(1389年)冬,因为私自离开封地凤阳而获罪,被下令迁往去南,已然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也不会选择他。而朱棣的生母存疑,若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那非嫡子,也不具备继位资格。

所以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用的是“清君侧”的名义,算是间接承认了朱允炆的地位,所以他也认可朱元璋的选择,只是朱元璋没有算到自己选的这个守成之君,办事如此操之过急。

朱允炆削藩若直接从最强的朱棣下手,根本不给朱棣准备的机会,一可以解决最大威胁,二可以敲山震虎,朱棣一旦倒台,其他实力较小的藩王也自然不敢乱动。所以“靖难之役”的元凶,并非朱允炆,而是朱元璋。

若当初他没有选择软弱的朱允炆,而是选朱允熥,那以常氏集团的能力,朱棣根本不敢起兵,同时还不用留下一个杀功臣的罪名。若选择朱棣为君,那“靖难之役”则可避免。

参考资料:《明实录》

《皇明祖训》

其他网友观点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

为什么说靖难之役的元凶是朱元璋而不是朱允炆呢?

第一、藩王实力都很强大,给朱允炆留下后患。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害怕儿子危及到他的地位,就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离皇宫都比较远,朱元璋根本控制不了他们,所以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等朱元璋驾崩后,藩王的实力特别是燕王朱棣的实力最为强大。

第二、朱允炆继位,朝廷很多人不服。

中国历代的君位继承一般有三种:第一是兄终弟及,第二种是立爱立贤,第三种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三种方法朱元璋都曾仔细考虑过,但最终选择了嫡长子继承法。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朱元璋很伤心,一夜白了头发、胡须。作为一国之君他不仅考虑自己的丧子之痛,更重要的他担忧国家的安危。后来他多次召集群臣,讨论大明国事,朱元璋正式册立了朱标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为未来的君位继承人。

但是在朝廷内也有一部分大臣对这个继承人不服,认为朱棣不论在身份上还是能力上都应该强于朱允炆。同时朱棣对父皇的做法也存有不满,这样在朱元璋去世后更是虎视眈眈窥视着皇位。

第三、朱元璋在位时诛杀了很多国家元老,造成人心惶惶。

朱元璋是一位放牛娃,能够成为皇帝,可以说一位是有勇有谋的人物,要不然也不会灭掉了元朝当上了明太祖。可是他天性多疑,自他当上皇帝之后,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他杀掉了自己很多跟随自己很多年的元老级人物。

相传朱元璋做皇帝后,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

这事虽然做得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席上,刘伯温坐在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后,功臣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可怜赴宴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以上虽说是传说,但是朱元璋在位时,很多大臣被他诛杀,这是不争的事实。

以上三点导致朱允炆继位后,朝中没有信服的大臣为他效力,各地藩王虎视眈眈,所以说他的后台不是很牢固,导致他的政权不稳。

朱允炆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开始削藩。这些藩王可都是朱允炆的叔叔,不但有皇室血统而且势力很大,对他的皇位威胁也最严重。朱允炆为了除去这些心头之患,积极联络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

削藩从长远来看是对的,尤其是朱元璋封的这些个个都拥有实权,长此以往难保不成为乱臣贼子。只是朱允炆过于心急,对实力比较差的藩王都被他消灭,但是在燕王朱棣这块就困难了。

朱允炆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可毕竟他太年轻,被朱棣渡江直逼南京城下,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建文帝失踪。

朱元璋的打算是很好,立朱棣是太平一代,立朱允炆是太平万代。如果让大家知道做太子是立贤不立长,那后人就有更加正当的理由造反,天下更加不安!

朱元璋规划得很好,想用文韬的建文帝来管理朝政,用武略的朱棣来镇守北疆。不过没想到最后叔侄反目成仇,爷爷把孙子朱允炆推到了断头台上。

因此说“靖难之役”的元凶是朱元璋,而非朱允炆。

校书郎工作室,雪月舞

更多明朝的靖难之役是什么意思(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请持续关注本站。

赞一下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上一篇: 无土栽培的优点和缺点(无土栽培的优点和缺点500字)
下一篇: 昆塔反转星球电影完整版(昆塔-反转星球 动画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