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为什么道家强调“虚”和“静”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致虚守静,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为什么道家强调“虚”和“静”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道教修行方法多,为何“清静”二字是大根基
积消保藏道家四圣法
元始无极太上尊崇之力,流养人身。而化落万千。是一切道法不离积消保藏四大圣心妙行也。
积者,积福慧也,道者,同性则聚,异性则斥。是所以积累福慧者,以聚得福慧,而斥之邪祟。
消者,净灵也,除一切万物之尸腐,循自然之死生。使灵命得净而养育新生者也。更替生死之力量,循环流通之奥妙。
保者,复道也。使内外不通,而入于污秽、死亡、邪魔、掠净、腐坏等地,而能自保金身不腐,身心无恙,乃至内气循生,风声鼓鸣,灵动自然也。是内功集心意于一气而御之者也。避万邪,保平安。
藏者,不显也,同积消而生宝藏,内孕育而混元沉。使内气真灵不显于外,而自得也。用之则有,出之则灵,妙不可听。是人不知,而内有洞府神仙也。
凡修四圣行者,低调沉稳,内敛收锋,浑厚深重,轻易不言,出之则见道,一切人已远矣。是为四圣尊者,能通人天之外,幽冥蓬莱之古来心德,于一切法自由无碍,内藏无穷极
致虚守静,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
“致虚守静,道法自然”意义旨在:内心平静安宁,欲求很少,遵守天道自然,不强求的生活作风!是道家思想的精华了。
老庄及后道家心性修养的意境是“致虚守静”。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认为,人要使自己的心性达到与宇宙之道接近的虚空寂寥的无极状态,也即宇宙的本体美之境。这就首先要持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平和,不受物欲诱惑,不受尘世干扰,持一守中,心如止水,也即人性的静观审美境界。
致静守虚是什么意思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②,各复归其根③。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④,知常曰明⑤。不知常,妄作凶⑥。知常容⑦,容乃公⑧,公乃王,王乃天⑨,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⑩。”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①致虚极,守静笃:尽量使心灵达到虚寂的极致,牢牢地坚守这种宁静。
②芸芸:纷繁茂盛的样子,多用于形容草木的繁茂。
③各复归其根:根,根本,指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复归其根,回归本原,即返回自然的本性。
④复命:复归本性,此处指回到虚静的本性。常:指事物运动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也就是守常不变的法则。
⑤明:事物的运动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规则,对这种规则的了解、认识,就叫做“明”。
⑥不知常,妄作凶: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恒常规律不了解,轻举妄动就会造成灾难祸害。
⑦容:包容、宽容。
⑧公:公平。
⑨天:自然的天,或代指自然。
⑩没身不殆:没身,指死亡。殆,危险。
追求“虚”达到了极点,坚守“静”达到了至诚。万物都在蓬勃地生长,我从中观察到了它们复归的规律。
世间万物纷繁成长,各自又复归于它们原来的根底。复归根底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原本性,复原本性就叫做常理,通晓常理叫做明白。
不了解常理,为所欲为必有凶险。通晓常理就会宽容,宽容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为天下之王,成为天下之王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能归于正道,归于正道才能保持长久,至死都不会有危险。
道家的沐浴指什么
要看具体情况。一种就是洗澡,表示尊重敬重慎重,洁其体而斋其心。一种指卯沐浴,比喻省察内心。宋?张伯端《悟真篇》:
兔鸡之月及其时,刑德临门药象之。到此金丹宜沐浴,若还加火必倾危。
在《金丹四百字》及自序中也提及沐浴:
火候不用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时虚比。
还有就是出静时活动身体,用手掌摩擦身体,头面,称干沐浴,干洗脸
OK,关于为什么道家强调“虚”和“静”和致虚守静,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