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是一个专业分享各种生活常识、知识的网站!
文章434741浏览52697513本站已运行9224

字的全部解释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字的全部解释的一些知识点,和古文中与是什么意思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文言文中***与***字的全部解释
  2. 文言文中还有哪些与,既而!同意的
  3. 文言文里的与是什么意思
  4. 文言文解释中解释通假字的时候“同”和“通”有什么区别

1、①给予.《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

2、②结交;交好.《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4、④通“举”.整个;都.《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5、⑤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6、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7、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

8、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

9、①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10、②参与;参加.《肴之战》:“蹇叔之子与师.”

11、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1、既而:时间连词,表示前面说的事情发生后不久接下来又……。也写作“既尔”。既,已经;而,连词,表示承接,接着就……。既而,通常用来前后接连发生的事情,相当于“不久”、“一会儿”、“接着”。

2、在文言文中,与它近义的时间连词常见的有:

3、继而:与“既而”的区别在于,“既而”强调前面的情况结束之后再发生;“继而”强调二者的时间连续性。

4、片刻、顷刻、须臾、转瞬、少间、少顷、少焉、俄顷、逾时等。

1、【广韵】【集韵】【正韵】同与。【说文】赐予也。一勺爲与。【六书正譌】寡则均,故从一勺。【广韵】弋诸切【正韵】弋渚切【集韵】【韵会】演女切,音予。【说文】党与也。【战国策】是君以合齐与强楚。【注】与,党与也。【管子·八观篇】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

2、又【广韵】善也。【礼·礼运】诸侯以礼相与。

3、又【增韵】及也。【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4、又许也,从也。【论语】吾与点也。【管子·形势解】鬼神助之,天地与之。

5、又【博雅】如也。【前汉·韩信传】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注】师古曰:与,如也。【司马相如·子虚赋】楚王之猎,孰与寡人。

6、又施予也。【礼·曲礼】与人者,不问其所欲。【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注】与,谓予人物也。

7、又助也。【战国策】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注】与,犹助也。

8、又类也。【周语】夫礼之立,成者爲饫,昭明大节而已,少曲与焉。【注】与,类也,威仪少比类也。

9、又以也。【诗·召南】之子归,不我与。【朱注】与,犹以也,以谓挟己而偕行也。

10、又和也。【战国策】内不与,外敌不可拒。【注】犹乱,与犹和也。

11、又用也。【诗·唐风】人之爲言,苟亦无与。【传】无与,弗用也。

12、又数也。【礼·曲礼】生与来日。【注】与,犹数也。

13、又语辞。【礼·表记】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

14、又容与,闲适貌。【庄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注】以求从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楚王乃弭节,裴回翱翔容与。【注】索隐曰:言自得。

15、又【正字通】大与,官名,主爵禄之官。

16、又不与,国名。【山海经】有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17、又【广韵】羊洳切【集韵】【韵会】【正韵】羊茹切,音豫。参与也。【正韵】干也。【中庸】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周礼·冬官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18、又县名。【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以中涓从,将击胡陵方与。【注】索隐曰:地理志,二县皆属山阳。正义曰:与,音预。

19、又【正字通】疑虑未决也。通作豫。【前汉·昌邑王传】杨敞犹与无决。

20、又【陈汤传】士卒犹与。通作豫。

21、又【集韵】【韵会】羊诸切【正韵】云俱切,音余。语辞。【论语】其爲仁之本与。【礼·檀弓】曾子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疏】微,无也。与,语助。

22、又【诗·小雅】我黍与与,我稷翼翼。【笺】与与,翼翼,蕃庑貌。

23、又【论语】与与如也。【注】威仪中适貌。

24、又舒也。【前汉·礼乐志】朱明盛长,旉与万物。【注】师古曰:敷与,言开舒也。与,弋于反。

25、又人名。【书·舜典】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传】殳斨,伯与,二臣名。【释文】与,音馀。

26、又山名。同舆。【山海经】敦与之山。【注】按名胜志作敦舆山。【又】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注】与或作舆。

27、又【集韵】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说文与训赐予也,一勺爲与。与训党与也。今俗与字通作与。

28、赐予也。一勺爲与。此与与同。余吕切文二。

29、赐予也。赐,予也。予,推予歬人也。一勺爲与。下从勺。一者,推而予之。余吕切。五部。此与予同意。大徐作此与与同,小徐作此卽与同。惟小徐袪妄内作与予皆同,近是。

30、今正。以一推勺,犹以亅推予也,故曰同意。与,攩与也。从舁。义取举,不同与也。今俗以与代与,与行而与废矣。

“同”与“通”的区别:“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

1、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如:在现在课本中出现的“a本来写作b”,则a为通假字。

2、同: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回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扩展资料: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关于字的全部解释,古文中与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赞一下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上一篇: 宫颈纳囊如何治疗吃什么药可以好
下一篇: 工商银行信用卡显示审核通过是不是申请成功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