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都关心伍秉鉴的豪宅(广州伍秉鉴故居)相关问题,本文通过数据整理出伍秉鉴的豪宅(广州伍秉鉴故居),一起来看看吧!
林则徐也明白,在洋人眼里,伍秉鉴不过是他们可以利用的棋子,所以就释放了伍秉鉴。1835年,美国传教医生来到广州,想要创办一个相当规模的眼科医局,他找到伍秉鉴,伍秉鉴捐出10万银元建立医局。可惜伍秉均在35岁就英年早逝,之后伍秉鉴接手了怡和商行。
广州的富人区在哪里?
广州最富的富豪集中区域,第一是二沙岛,第二是天河北的汇景新城,第三是东山区的新河浦老城区旧别墅群,第四才轮到珠江新城,第五就是滨江东的江景豪宅,不是江景盘的不算豪宅,同时居住在这些不是江景盘的业主也不属于富豪业主,只是沾了一线江景盘的光而已。至于珠江新城的区域,如侨鑫.汇悦台目前的楼价虽然暂时是广州市最高的,每平方米已到十五万圆左右,但跟二沙岛的别墅价格比还是差很远呢!哪里的二手价现在已经是每平米二十五万到三十万以上了,还没人放盘呢!就算你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
至于楼价是不能代表当今富豪的聚居点,只能代表着该地区域现在是最高的楼价而已。当然了,这也只有有钱人才能买得起这里的房子,在珠江新城里买房子的人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向银行贷款做按揭月供的,这并不代表就是富豪,只能算是有钱人,真正的富豪大都住在市中心城区的稀有别墅群里,像二沙岛别墅、东山新河浦民国时期的旧别墅和天河北的汇景新城别墅群里。
晚清富商伍秉鉴的下场如何?
咋一看这个名字挺陌生,提起晚清巨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胡雪岩,但是,伍秉鉴也是名副其实的巨富,他的身价最高达到过2600万银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现在的5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不管放在哪个朝代都是名副其实的巨富了。那么,伍秉鉴是何许人也呢?他怎么打下的商业帝国?他的结局又怎样呢?伍秉鉴,祖上是福建人,最早以种茶为生,后迁至广州,开始经营茶叶生意,伍秉鉴父亲伍国莹时,他先在广州首富家中做账房,后来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经验后参与经营元顺商行,后来伍国莹由于年岁已大,精力有限,将商行交给长子伍秉钧打理,伍秉钧颇有经商头脑,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商行——怡和商行。
可惜伍秉均在35岁就英年早逝,之后伍秉鉴接手了怡和商行。那时的西方列强一直想与中国有生意上的往来,但是乾隆在位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经过列强几度沟通,乾隆才松口,同意开放广州通商口岸。当然,面对源源不断来华贸易的列强,清政府也做了一些措施,比如一些措施,比如招募有实力有口碑的行商,与洋人进行贸易,由于伍秉鉴经商守诚信,且经营业务繁多,所以他不仅成为政府招募的13家商行之一,还在大家的推举下,成为行商之首。
善于经营与开拓的伍秉鉴,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谓赚足了资金。经过多面与洋人的商业往来,伍秉鉴在洋人中名声很大,声誉也很好。当时,洋人想到中国来进行贸易,必须找一位保人。伍秉鉴出于生意需要,为不少洋人做过担保。可是,洋人贪婪无比,为了攫取更高的利润,不断在货物中夹带鸦片。而伍秉鉴就成了大家眼中的“汉奸”角色。
由于鸦片危害太大,清政府派林则徐展开禁烟运动。林则徐作为清政府派到广州的钦差大臣,他先明察暗访,得知伍秉鉴与列强往来最密。而伍秉鉴由于劝说洋人无效,只得出资从洋人手中购得1037箱鸦片上交给林则徐,希望能平息此事。然而林则徐却认定伍秉鉴与洋商串通一气,故意拿这点鸦片欺瞒官府。一气之下,将伍秉鉴捆绑审讯,之后又将他锁住到洋人处,声称洋人若不交出鸦片,必以伍秉鉴是问。
结果,洋人并不在意伍秉鉴的生死。几天后,并没有什么洋人交出鸦片。林则徐也明白,在洋人眼里,伍秉鉴不过是他们可以利用的棋子,所以就释放了伍秉鉴。但这毕竟让伍秉鉴丢尽了颜面,使他在商行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鸦片战争爆发后,伍秉鉴见和平解决鸦片问题彻底无望,于是拿出巨资帮助修建城墙,购买战船等。但是清军胆怯,根本不敢和洋人作战,最终以赔款600万的代价结束了这场战争。
由于清政府早已千疮百孔,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于是摊派到各商行的头上,光是伍秉鉴就应承了100多万。然而,出了钱的伍秉鉴,依然得不到清政府和百姓的欢喜。大家认定他是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对他诟病不断。尽管伍秉鉴后来又数次向清政府捐出巨资,然而依然没有缓解大家对他的仇恨。最后,74岁的伍秉鉴在万念俱灰中溘然长逝,结束了他传奇却又卑微的一生。
清朝首富伍秉鉴为救广州城而散尽家财,为什么最后落得身死?
一、伍家和十三行说到伍秉鉴,不得不说广州十三行。17世纪后期,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广州地方政府于1686年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以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并代替政府征缴海关关税。公告宣布后,广州的13家有实力的行商进行了捐银授批,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就此产生。
1757年,清政府对外贸易口岸由四个缩减为一个,只留下广州一个口岸,开始实行洋行制度。十三行代收税款,给外国商船做保,行行护保,凭借这种特殊地位,垄断对外贸易,使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特区”。据记载,伍氏家族祖上原是福建的茶农,最初几代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于康熙初年进入广东,开始从事商业。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在一家行商从小伙计做到账房,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财务总监,既要做会计管理,又要参与资产的管理,还要进行投资贸易。
伍国莹凭借这个职位积累的大量的财富和丰富的经商经验,并开始接触东印度公司。1783年伍国莹成立怡和行,开始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1801年,伍国莹逝世,伍秉鉴继承了怡和洋行。伍秉鉴以其诚实守信和慷慨大度,同其他行商,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伍秉鉴也从此居于行商的领导地位,使得伍家的事业快速崛起。
伍秉鉴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尝试新的投资领域。1835年,美国传教医生来到广州,想要创办一个相当规模的眼科医局,他找到伍秉鉴,伍秉鉴捐出10万银元建立医局。在当时的中国,伍秉鉴的这一举动,实属大胆,不仅是因为中国人民的传统观念一下子接受不了西方的医疗方法,更是因为这个医局属于公益性质。这个眼科医局就是后来的博济医院,并一直沿用至今。
伍秉鉴此举虽然没有任何利润,但是为他赚取了极高的国内外声誉。伍秉鉴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从贸易领域扩大到投资领域,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的在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还是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所以在西方商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同时在国内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向破产的行商放债,使怡和行成为著名的跨国集团。
伍秉鉴晚年时,他自己估算他的个人财产大约是2600万元,是当时当之无愧的首富。以伍家为代表的行商虽然获利丰厚,但是风险也大。不仅入行的门槛高,海外贸易的周期长,环节复杂,而且遭到各级官府的勒索,一不小心,可能会赔光老本。伍秉鉴的商行虽然风光一时,但是看多众多商行倒闭,他开始担心商行的发展,开始要求退出商行;拿出大量钱财打点官府的同时,还花费上百万俩银子给自己和儿子捐了管帽。
二、伍家和鸦片战争伍家的一切都随着鸦片战争的到来而灰飞烟灭。1792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想就中国官府对英国商船的控制进行商务方面的谈判。但是由于清政府闭关锁关,目光短浅,妄自尊大,要求英国使团下跪,并且拒绝了英国提出的通商贸易的六项要求,于是英商便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以换回自己失去的商业利益。
从此,伍家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禁烟运动开始时,由于伍秉鉴和英商因为生意上的关系,使他遭到了林则徐的斥责。林则徐让伍秉鉴与英美商人协商,令他们交出全部鸦片。伍秉鉴谁也不敢得罪,只得向外商承诺,只要他们交出鸦片,物价愿意用自己的财产赔偿他们的损失,但是遭到拒绝。林则徐于是将伍秉鉴父子关押,鸦片商们却冷眼旁观。
这时的伍秉鉴已经年届七十,不仅损失了大量财产,还颜面尽失。战争爆发时,伍秉鉴又帮助修筑虎门工事,一度把英国军舰挡在虎门以外。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广州条约和南京条约不仅使清政府支付了巨额的赔款,还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伍家出了很多赔款,十三行的风光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愤怒的广州民众焚烧外国商人居住的洋人居住的地方,十三行在大火中变为了灰烬,伍秉鉴和十三行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更多伍秉鉴的豪宅(广州伍秉鉴故居)相关问题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