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中庸之道是哪个流派的理论和中庸之道是谁提出的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中庸之道是哪个流派的理论以及中庸之道是谁提出的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中庸之道是谁提出的
中庸思想是孔子提出来的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麻烦介绍一下中庸之道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历朝代表人物,好吗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意思有两层,一是做事要适度,做到恰到好处是最好的;二是过犹不及,做过头和达不到是在做好事情上一样的,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中国人对于这两层意思其实是很了解的,几千年的日常生活都在践行中庸之道,就是做到恰如其分。
那么中庸之道的源头是从哪里来的呢?
源自贵族阶级调和内部矛盾思想孔子是述说中庸之道的始作俑者,孔子学习周代礼乐文化从而得出“吾从周”的意愿,在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问题时,孔子从贵族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为贵族提出了中庸的理论用以调和贵族间的实际矛盾。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当然,随着时间向前推移,社会情况逐渐发生变化,中庸之道的实际应用也在促使理论进行丰富和修正。相传礼记的中庸篇为子思所做,至于是不是真的,或是汉代托名假作,考证其实也是对我们理解他的发展没有太大影响的。
孔伋(子思)是孔鲤的儿子,孔子的孙子。师从曾子学于洙泗之间,传承的是儒学理想主义的一派,既是曾子学派的传承者又是思孟学派的开创者,中庸之道作为个人修养上理想主义的精髓,自然也是得到了着重的强调和发扬。
《中庸》:“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孟子师从子思的传人,思孟一系原本流行于齐鲁之间,礼乐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悠长,加之孟子意志坚定、胸中自有一股浩然正气,于是发自曾子传于子思的理想主义思潮在孟子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中庸之道也散发出宏大的气魄,开启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道路。在向内求圣贤路上得到发扬光大。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其实这本是原始儒学在先秦时代那个社会转型期的自我发展的一支,本来不会成为主流思想关注的焦点,相比关注自身的修养,儒学在这一时期更为关注的是政治理想的实现,原本处于旁支的思想又为什么成为儒学理论的核心呢?
两汉经学专注于参与政治今文经学自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便走上政治舞台,一心关注实际问题,古文经学从民间藏书中走来,开辟的虽是学术上的进步,但关注的重点也还是政治,其实无论是发挥“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还是“通晓训诂”的古文经学,中庸之道都是作为个人修养的理论仅限个人解读,实际上他们更在意的是时事政治。
宋明两代理学和心学的发扬经历南北朝隋唐几百年佛学的传承和交流,终于在形成了佛教的中国化——禅宗。受到佛教的影响道教也在这几百年间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建设,一套全新的理论指导下的道教完成了新生——全真道。
宋儒在重新诠释儒学思想的时候,引入了佛学的因识观等思想,经学原本用来经世致用的那一套政治理论不适合再在向内反思时代广泛应用了,于是理学将思孟学派在个人修养上的创见发扬光大。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大学》和《中庸》被宋儒从《礼记》中单独提出与《论语》及《孟子》成为“四书”,用以建立理学时代的新经典。于是外王之儒学向内圣之儒学转型,并获得新生。
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均为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若想求得政治上有所作为必先求得个人修养上的突破,这就是外王由内圣开始,理学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本要是也。”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也提到中庸之道乃是自律之道。
“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基于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长盛不衰的秘诀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中庸之道旨在教育人们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的境界。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庸之道能够长盛不衰,得益于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在农耕文明的华夏大地上,凝结着千千万万的先贤的智慧,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并且还在茁壮成长。
中庸之道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扩展资料:
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参考资料来源:
狼道和传统儒家的思想,中庸之道,哪种更能适用于当今社会
谢谢邀请:个人浅见狼道者有不择手段之嫌掠夺之意若在社会大行其道道德良善可存否?生命财产可保否?社会人心可安否?传统儒家思想中庸之道有其千百年的道统传承以道德诚信仁爱为基石中庸之道并非消极的折中而更是积极的修道以仁德至诚至善为根本以此而为社会祥和人心安定团结互助仅此哪种更适用当今社会不言而喻也!@今日头条@悟空问答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中庸之道是哪个流派的理论和中庸之道是谁提出的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