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教育新篇章中,我们见证了双一流建设大学名单的再次洗牌。与前一轮相比,本次双一流建设不再明确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回顾2023年2月,我国教育部于其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其本年度的工作重点,明确指出将“逐步消解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标签色彩”,将这两类高校统称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对教育格局的深度思考与调整。
对于这一变革,教育部门给予了详细解读。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成为我国每所高校的共同使命与目标。在这其中,我们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策略。双一流的核心在于“建设”,它强调以学科为基础,而非单纯地定义学校身份或层次。我们不应为高校戴上各种“帽子”,更不应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划分等级。
从首轮双一流建设的实践来看,部分高校在理解与执行上仍存在偏差。他们过于追求“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的身份与层次,这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规模扩张和升级冲动。新时期的双一流建设应当坚持淡化身份色彩,更加注重以学科为基础,探索各校的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
在第二轮的建设名单中,我们看到了新的变化。不再有明确的大学与学科的身份划分,而是更加注重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的建设体系。这一体系旨在引导各高校更加专注于其特色领域和方向,从而真正实现世界一流的创新与突破。
在这一新的征程上,我们期待每一个高校都能够真正理解双一流建设的深意,不再是追求身份与层次的标签,而是聚焦实质性的创新与突破。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