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都关心三国时的寿春是现在的哪个城市(三国中的寿春是现在的哪里)相关问题,本文通过数据整理出三国时的寿春是现在的哪个城市(三国中的寿春是现在的哪里),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里的寿春指的是今天的哪里,有什么历史故事呢?
寿春真是个有名的地方,是现在安徽的寿春县(寿县),原归六安市管辖,现在归淮南市管辖。三国时期,袁术割据淮南一带,后来称帝就是在寿春为制府的。不久,袁术失败。后来,曹操起兵伐吴,派荀彧到寿县慰劳士兵,荀彧病死在寿县。再后来,司马昭带军于东吴诸葛诞大战于寿县,诸葛诞大败。司马昭回朝后就改了国号为晋。寿县也称寿县,寿州。
楚国王都,千年巨城:寿春如何沦为今天的一个古镇?
说起在古代曾经长期兴盛、历史爱好者人尽皆知、现在却在新闻中难寻踪迹的城市,“寿春”绝对算得上一个。这里曾经是江淮流域的头号重镇,很长时间内,地位都看齐甚至超越了另一个江淮大都市徐州。可是,说起这座曾经频繁出现在史书中的城市现在怎么样了,恐怕很少有人能说得上来。 不过,说到“淮南牛肉汤”这个在华东地区和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齐名的美食IP,大家可能都会觉得熟悉。
以寿春命名的寿县,现在就是淮南市这个四线城市下面的一个县。战国后期,贵为楚国首都的“寿春”二字,现在地图上的名字竟然叫“寿春镇”,落差真是惊人。 淮南牛肉汤,摄影/汤圆lux,来源/图虫·创意曾经是吴楚争霸的最前线最后却成了楚国的首都春秋中后期,楚国击败宋国后开始经略淮河流域,并且逐渐沿着淮河东下,直到遇上了淮河下游吴国的抵抗。
楚国沿淮河而下时,在淮河中游南岸一个叫“州来”的地方建立了一座城市作为继续前进的基地,据说“州来”是更早期一个小国的名称。毫无疑问,寿春最早可靠的建城记录是从楚国的经营开始的。但是,楚国并没能稳定地控制这里,吴国兴起后很快攻占了州来,开始自己的经营。吴国击败楚军主力、攻破楚国郢都的著名战争中,蔡国作为吴国的铁杆小弟参与其中。
不久之后,楚国从失败中恢复过来,开始报复跟随吴国伐楚的蔡国。蔡国位于今日河南新蔡的首都被楚国攻破,大批人口被掠为奴。蔡侯赶紧向吴王夫差求助,但是此时的吴国刚和越国大战一场,无力帮助蔡侯收复新蔡,只能帮蔡侯把首都和部分人民迁徙到吴国占领下的州来附近一个叫寿的地方。从此,州来成为新的蔡国都城,有了“下蔡”的称呼。
吴国灭亡后,淮河流域的土地大部分都被楚国吞并。蔡国失去了保护,很快也被楚国彻底灭亡了,下蔡为核心的地区并入楚国。到战国末年,春申君黄歇被分封到淮河地区,营建了一座大城为封地的统治中心,并且将其命名为寿春。不久后,为了躲避日益加剧的秦国东进压力,春申君被改封,楚国把首都迁徙到了寿春,从此这里成为战国时楚国最后一个首都。
虽然这次迁都仅仅不到二十年,楚国就灭亡了,但是春申君和楚国政府按照大国都邑规划的寿春,占据着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已经迅速成为司马迁笔下的“都会”。在今后近千年的时间内,这里都将是江淮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两汉三国时期的江淮大都会楚国灭亡后,寿春凭借楚国留下的良好基础成为秦国九江郡的治所,淮河以南的河南、安徽地界,湖北东部及整个江西都在其辖区之内。
秦国灭亡后,刘邦少子刘长被封为淮南国王,这里成为淮南国的首都。淮南国的末代君王刘安更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他和汉武帝之间的恩怨故事更是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常被提及,可谓人尽皆知。最后,刘安自杀,淮南国被废除,这里重新成为汉朝的九江郡治所。刘安虽死,却为后世留下了名著《淮南子》,以及在炼丹过程中意外发明的食物——豆腐。
《淮南子》书影。图源/网络两汉期间,寿春一直是江淮地区最繁华的城市,甚至超过了军事地位齐平的彭城(今徐州)。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寿春成为足以建都的城市,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刘备说“淮南袁术,兵精粮足,早晚要做皇帝。”当时,淮南是袁术统治的中心。但这位被曹操称为“冢中枯骨”的废材袁术,切实地把寿春祸害得不轻,曹操占领淮南后曾短暂把管辖这一地区的扬州治所迁移到合肥。
这个新兴的合肥竟成为孙权无数次带兵十万都无法攻克的城市。曹魏建国时,寿春已经完全恢复了元气,再度成为曹魏扬州的治所,也是他们的东南第一重镇。曹魏末年发生了以反对司马氏专权为目标的“淮南三叛”,起兵地点都在寿春。尤其是第三叛的诸葛诞起兵,司马昭挟持傀儡君主曹髦,动员了整整二十六万大军围攻寿春城,诸葛诞的兵力加上吴国派来的援军也有约二十万,近五十万大军在寿春附近展开激烈战斗。
这是三国时期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相比之下,赤壁之战双方实际兵力不过三十余万。“淮南三叛”虽然对寿春地区造成了一定破坏,但是并没有影响到这座城市的重要地位。从汉朝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寿春一直是淮河流域头等重要的都市,因为其地位实在太重要了。 南北分裂下的争夺焦点由于吴军的介入,三国末年的寿春之战成了大分裂时代南北朝争夺寿春的预演。
到西晋政府崩溃,北方成为各族军阀肆虐的舞台。有道是“守江必守淮”,对于南渡不久立足未稳的司马氏和士族大家而言,必须保住寿春,才能有时间在南方建立稳固的统治。东晋立国之初,强悍的羯族军阀石勒准备渡过淮河继续南侵,当时的东晋政府几乎动员了全部力量,集中在寿春,以期遏制石勒军南下。幸运的是,江淮间连续的暴雨使石勒军难以继续前进,随后军中爆发了大规模疾病,最终晋军不战而保住了寿春。
为了避讳,东晋朝廷把这里改名为寿阳,从此大部分时间内,“寿阳”这个新名字将在史书中频繁出现。 作为东晋和之后南朝各代在淮河流域统治的中心,北方政权想南下,必须不惜代价占领寿阳。反过来,一旦寿阳落入北方政权之手,南方政权也必须不计代价地把寿阳夺回来。在整个南北分裂时期,寿阳经历了十几次大规模的争夺战,其中比较有名的事件是以下四个: 最有名的一战莫过于淝水之战。
这次战役让前秦统一天下之梦落空,北方再次陷入混乱,为后世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著名典故。此战就是前秦军队试图攻占寿阳时,在寿阳郊外的淝水遭到了惨败。这次战役后,北朝的政权走马灯似的更迭,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又开始一次次进攻寿阳城,都以失败告终。直到趁着南齐灭亡前夕的混乱局面,北魏才圆了梦:南齐寿阳守将主动投靠北魏,随后北魏挫败了试图收复这里的南齐军,占领了这里。
淝水之战势力图。图源/网络第二个是浮山堰溃坝事件。梁武帝上台后收复寿阳的多次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他随后选择在淮河上筑起浮山堰,试图截流淮河倒灌寿阳城。梁武帝前后动用二十万军民,用了一年半时间才造好了浮山堰。结果水攻计划还没实施,浮山堰却被淮河冲垮,寿阳城没淹到下游反而被淹死了十五万人。这次行动虽然失败,不久后北魏却陷入大规模内乱,梁武帝还是得偿所愿,夺回了寿阳。
第三件事便是侯景之乱。北朝降将侯景在进入梁朝境内后,突袭寿阳城,随后在这里招兵买马,开始了他的叛乱之路。侯景以寿阳为最初基地,几年内把江南搅得天翻地覆,彻底改变了南北朝力量的对比。从此,南朝已经不再有单独抗衡北朝的可能性,只是因为北朝本身的东西分裂才得以继续苟延残喘。随着侯景的叛乱失败,寿阳也成为北齐的领地。
第四件事是陈朝回光返照式的北伐。陈朝大将吴明彻利用北齐内部政治动荡的机会北伐,最终从北齐手中再度夺回寿阳为核心的淮南地区。但不久后,北齐被北周灭亡,北方再度统一,而陈朝让吴明彻趁乱从淮南出兵试图控制淮北,大败,被北周军队大举反攻,北周军队最终占领寿阳城,陈军全军覆没,吴明彻被俘。寿阳的这次易手,标志着北朝吞并南朝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寿阳城见证的四件大事,代表了南北朝势力之间此消彼长的变迁。随着隋朝最终重新统一大江南北,寿春(北朝不用避讳东晋太后了)的好日子也要到头了。 寿县古城门。摄影/江城沧海林子,来源/图虫创意京杭大运河贯通,寿春走向持续衰落隋初,寿春一度是淮南行台尚书省所在地。然而,随着隋炀帝时代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水路交通要道瞬间东移,寿春的地位一落千丈,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小。
到唐朝时,寿春及所在的寿州,在史书中瞬间变得无足轻重。在南北分裂时代的后周攻打南唐和金宋战争两次战事中,寿州仍然是重要战场。寿春在北宋还是淮南西路的中心,升为府,也算区域内比较重要的城市。但此时的寿春只是一个普通的州府,再也没有获得过昔日的重要地位。更倒霉的事情接踵而来。两宋时黄河南岸多次决口,一方面开始把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富庶之地变成了后世的“黄泛区”,另一方面多次决溢入淮河,史称“黄河夺淮”。
到南北宋之交,为了阻挡金军挖开黄河,“黄河夺淮”的现象大大恶化。从此,黄河横冲直撞,泛滥时也会在淮河流域肆虐,动辄淹没数十州县。直到近代“黄河夺淮”的历史才算告终。但淮河却完全失去了入海的通道,由三江营汇入长江,随长江东流入海。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寿春城从战火和洪水中复原重建的速度越来越慢,规模也越来越小。
历史上出镜率极高的寿春,邺城等政治军事重镇,为什么没落了?
想了解这两个城市为什么没落,先看看这两个地方为什么兴起。我们先详细说说邺城。邺城的兴起最早可以上溯到魏国。西门豹治邺之所以成为战国佳话,是因为邺地的兴起是魏国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邺城地区在古代有非常独特的地理优势,向北可以威胁赵国的邯郸,向南可以进取当时富庶的豫东平原,向西可以经过太行山进入山西高原,向东过黄河可以直达山东半岛,处于交通要道,而且境内以平原为主,在当时土地非常肥沃,人口密集。
特别重要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邺城的交通运输非常发达,不仅是陆路方便,其周边的漳河、滏河等水系可以构成水网,发展水上交通。所以魏文侯选择邺城为国都,很快使得魏国强大起来。。但是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邺城的重要性就下降了。道理很简单,因为全国统一了,帝国内部不再需要打仗了。尽管秦朝统治时期很短,但取代秦朝的汉朝依然是统一的王朝,所以西汉东汉两代,邺城的地位就不如战国时期。
不过此时的邺城依然处于冀州、幽州、青州和并州的咽喉要道,政治地位依然重要,所以“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以邺城为中心。邺城真正的发展始于曹操。在曹操战胜了袁绍之后,把自己的“霸府”安置在了邺城,并且对邺城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大规模扩建,这次扩建不仅奠定了今后几百年邺城作为名城的基本规模,而且修筑了三台,也就是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
金虎台在后赵时期因为重了石虎的名讳,改名为金凤台。曹操把自己的大本营定都于邺城,一来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可以直接威胁控制北方各大割据势力,二来则是看中了这里发达的农业和稠密的人口,既可以提供丰富的军粮,同时也可以作为征兵的主要基地。所以终曹魏一世,邺城始终是北方最重要的城市,超过了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和后来曹魏立国定都的洛阳。
所以左思在写《三都赋》时,以邺城而非洛阳为描写的对象。经过了曹操的营建之后,邺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方重镇,也是曹魏时期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顺便说一句,曹操营建的三台,主要功能并非游玩,而是一个军事设施。三台依托邺城城墙而建,在当时华北平原是一个难得的制高点,在这个制高点上,通过旗帜的动作、颜色、指向,可以向周边部队发出简短而重要的命令。
三台本身又可以储存大量物资,可以供军事使用,从而将邺城变成了一个坚固的军事堡垒。邺城与三台的军事价值,在曹魏之后被许多军事家和战略家所认识。张宾劝石勒取邺城安身时就说过“邺有三台”之固。西晋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就曾经据有邺城,为王浚攻克。后来东瀛公司马腾也曾经据有邺城,为石勒所攻克。但此时的石勒还处于四处掠夺的小军阀阶段,没有认识到邺城的重要价值。
在石勒投靠前赵,逐渐成为一股强大力量之后,在张宾的劝说下曾想夺取邺城为基地,但没有成功,退而取其次才占据了襄国,建立了后赵。但在石勒去世后石虎很快依据邺城成功取代石勒一支的后裔,成为后赵天王。邺城在石虎时代得到了很大的扩建,修建了许多恢弘壮丽的建筑,三台也得到了大幅度的修缮,高度增加了一倍还多,可以储存大量军事物资,邺城也成为当时中国最壮丽的大城市,比南朝的建康雄伟许多。
石虎死后,冉闵取代后赵建立冉魏,与北方诸多少数民族政权陷入苦战,依然以邺城为基地。东晋永和八年四月,冉闵为慕容恪擒杀后,邺城又发生了大饥荒,但凭借三台的险峻和物资储存,面对前燕大军依然坚守了两个多月才被攻克。前秦兴起后,前燕主力军在慕容评的率领下与前秦王猛决战兵败,随后符坚大举进攻邺城,前燕以微弱的兵力也在邺城据守了二十多天才投降。
淝水之战后,反叛的慕容垂率大军二十万攻打邺城。此时据守邺城的是符坚的弟弟符丕。这也是邺城历史上最惨烈的攻防战,双方反复拉锯争夺,符丕凭借邺城的坚固和三台的物资,竟然在邺城坚守了一年半。慕容垂是十六国时期非常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威名曾经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畏惧。这样的名将大兵压境,依然打了一年半,可见邺城作为军事要塞确实是非常出色的。
在北魏时代,邺城没有发生过太重要的战争,但在高欢兴起后,邺城的战略地位再一次凸显出来。高欢家族再次以邺城为基地,北齐文宣帝高洋再次修建、增高了三台。但是,高洋之后的高湛与高纬都是昏庸之主,不仅没有加强邺城的防御,反而拆毁三台建筑佛寺,结果导致邺城在北齐末年两度沦陷于北周手中。最终,到杨坚统一中国后,拆毁了邺城。
杨坚摧毁邺城的目的之一,就是隋朝已经定都长安,统一中国大势已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崤山以东的河北地区(当时称之为“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再保留一个坚固的军事堡垒,很容易再次滋生尾大不掉的地方军阀。由此可见,邺城的重要性,在于其处于控制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的咽喉要地;其兴起,往往伴随着地方军阀的崛起和战乱;而在国家统一之后,这样的重镇往往成为中央朝廷削弱的对象。
其逐渐没落也就很自然了。寿春的没落也是如此。寿春地位的重要,在于长江以南政权的兴起。从东吴开始,经永嘉南渡,建立东晋,之后的宋齐梁陈四朝,都是割据南方的地方政权(当然,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南朝被称为”正统“),与北方政权以长江为界对峙。要在对峙中争取主动,双方都要对江淮平原进行争夺,所以寿春所在的淮南地区就成为了焦点,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但是当国家统一,南北对峙的情况不复存在后,江淮地区就成为了和平之地,寿春失去了过去的战略价值,自然也就不见于史书了。今天总有人说“兵家必争之地”,实际上,并没有哪个地方天生是战略要地。一个地方的军事价值,往往是由围绕这一地区的政治力量争夺而决定的。比如,北极地区,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成为过“兵家必争之地”,因为该地区周边没有多少军事对抗。
更多三国时的寿春是现在的哪个城市(三国中的寿春是现在的哪里)相关问题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