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很坏的历史人物(古代因小事坏了大局的例子),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很坏的历史人物(古代因小事坏了大局的例子)。
网友提问:历史上都有哪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
优质回答:1915年3月8日,奥斯曼帝国海军布雷艇“努斯雷特”号正在达达尼尔海峡晃荡,图坦利·哈基(Tophaneli Hakki)中尉满头黑线的看着海面,头几天刚布下的水雷都哪去了?无可救药的虚弱感笼罩着哈基全身,他开始腹诽帝国那群脑残的高层。
其实哈基大抵是有点冤枉高层了,已经跟俄国打出仇来的奥斯曼帝国基本没啥选择,凡是能给俄国找不痛快的事儿他们都干,何况还有德国1亿法郎贷款在顶着。只是这个选择让他们必须面对以前的盟友英国和法国,而奥斯曼那点破烂海军在他们面前明显未够班,在海上德棍也提供不了太多帮助。
在英法联合舰队大举进攻后,信心不足的奥斯曼在家门口的海里扔了一堆水雷,可是没几天就被英国舰队给清扫一空。哈基中尉面对这种情况也没啥办法,随手把自己艇上的20颗水雷扔了下去,算是知天命而尽人事。
3月18日,拥有16艘战列舰的英法联合舰队开始强攻达达尼尔海峡,如果顺利就一鼓作气拿下君士坦丁堡,将奥斯曼帝国彻底扫进垃圾堆。然而他们刚刚进入海峡,4艘战列舰就在本已清空的海域相继触雷沉没。
目睹这一切的联合舰队司令官德罗贝克当场崩溃,也不晓得海里还有多少水雷,赶紧下令全军撤退。他完全不知道那时候奥斯曼的岸防重炮只剩下30发炮弹,帝国高层都开始准备迁都了......
英法联军如此拙劣的表现让本来处于观望状态的巴尔干强国保加利亚直接投靠了同盟国,然后把塞尔维亚和希腊全部干挺,协约国就此彻底切断了东西欧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态势对西线影响不大,但东线的俄罗斯大熊被坑惨了。
他们本来工业底子就薄,打世界大战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英法两国的装备援助,交通线被切断后缺乏装备的俄军战斗力急剧下降,士气开始低迷。为了维持西伯利亚方向的输血,英法俄果断出卖掉中国,换取日本的支持,造成中国全面参与一战换取摆脱殖民统治的幻想泡汤了......
然后在西线进展缓慢的德国使出浑身解数狂殴沙俄,为此他们不惜从西线调走大量兵源,还把一个叫弗拉基米尔的人放回了俄国。额.....后面的故事我就不用再讲下去了吧?总之欧洲几十年都笼罩在苏维埃惩戒的阴影之下。
就这样,一个连百科都查不到生平的哈基中尉把自己的奥斯曼炸成了今天的土鸡,把整个欧洲扔进了巨熊阴影,还顺便把中国第一次摆脱殖民统治的计划报销掉,这个小人物算坏了大事儿吧?
其他网友观点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维也纳艺术学院的无名老师。
希特勒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恶魔的,他曾经是个一心想要做画家的普通人。
希特勒一直很喜欢绘画,立志成为一个作家。
我们多年后看看希特勒少年时期的画作,客观来说就这个年龄段来说,画的相当不错。
1906年,希特勒说服母亲让他从边疆小镇去首都维也纳,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
希特勒的学历是够的,因为是奥地利人,德语水平也没有问题,关键在于绘画水平。
1907年和1908年,他两度被维也纳艺术学院拒绝。
其实,我们看看当年希特勒的画,平心而论,还是足以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就读的。
然而,他为什么连续两次都被拒绝呢?
说到底,他的画作不符合这些艺术学院老师的胃口。
当时维也纳艺术学院已经有200多年历史,风格非常保守。
希特勒的画作风格独特,尤其古典主义色彩太重,侧重建筑物的结构。
这种风格在后来很流行,但当时确实主流绘画界不认可的。
当时老师甚至建议希特勒去学习建筑,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希特勒的画,只是建筑图纸。
这显然是不公道的,也是一种学术风格上的偏见和傲慢自大。
到了1908年,希特勒两次在入学画画考试中失败后,甚至第三次提交考试申请,都被维也纳艺术学院否定。
此时希特勒的母亲也去世,他的父亲早就死了。
于是,希特勒失去了生活来源,又是一个18岁年轻人,思想的困惑和对维也纳艺术学院的仇恨,可想而知。
这段期间,他几乎成为乞丐,靠卖画为生,有时被雇佣来扫雪、扛行李。
有时候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希特勒还被迫去施粥站打发饥饿的日子。
1909年和1910年,开始依靠自己的绘画能力担任素描画家和水彩画工,注意是画工不是画家。
他以临摹明信片为生,这种临摹甚至不能算是画画,只是机械的重复劳动。
得到的收入,也就勉强维持希特勒吃饭。
由于希特勒长期成为社会底层盲流,开始成为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有着强烈的国家社会主义倾向,反对贵族,反对帝国列强,反对犹太人。
然而,如果希特勒当时能够进入美术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画家,他未必会去搞什么政治。
那么也就不会有杀死无数人的二战,600万犹太人不会被集体屠杀。
改变历史的小人物,就是维也纳艺术学院几个傲慢的老师。
其他网友观点要说历史上坏了大事的小人物,我想恐怕莫过于明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那个小书童了。
公元1640年3月,皇太极率领清军进攻明朝辽东重镇锦州,准备长围久困,迫使明朝守将祖大寿投降。到了第二年的3月份,皇太极攻占了锦州外城,把锦州团团包围起来。
在此危机情况下,明朝朝廷集结了天下的明军精锐,出兵救援锦州。
在统帅洪承畴的率领之下,共有曹变蛟、吴三桂、唐通、白广恩、王朴等八总兵,马步精兵十三万,会师于宁远,出击清军,以解锦州之围。
就这样,明末著名的松锦大战爆发了。
一开始,洪承畴用兵持重,步步为营,使皇太极无机可乘。双方陷入胶着对峙状态,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了。
可是,明朝朝廷以“兵多饷艰”、财政吃力为理由,主张速战速决。而崇祯皇帝更是个急性子,不断严令洪承畴迅速出击,结束战事。
在朝廷的严令之下,洪承畴终于顶不住了。他只得率军出战。
在经过几次大战之后,皇太极偷偷派兵挖掘长长的壕沟,把明军包围起来。但是,双方兵力旗鼓相当,而且明军在火器上还占据优势,因此,洪承畴决意同清军决一死战。
可是,明军将领丧失斗志,不愿死战。为了保存实力,总兵吴三桂、王朴率部乘夜逃跑,引起全军大乱。最终,招致了松锦大战的惨败。
松锦大战的结果使得明朝军队精锐大损,元气大伤;长期以来形成的辽东防线业已崩溃。
在此情况之下,明朝兵部尚书陈新甲向崇祯皇帝建议:与皇太极议和,结束辽东战事;以集中军事力量去镇压国内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陈新甲画像)
崇祯皇帝同意了陈新甲的建议。特意嘱托陈新甲秘密行事,不要走漏风声,招致朝廷清流非议。
于是,陈新甲奉旨行事,派遣心腹亲信秘密潜往盛京,与皇太极接触,商谈和议的条件。
在取得了松锦大战的巨大胜利之后,皇太极急需时间来消化胜利果实;同时,清军在历时两年的松锦大战中伤亡惨重,也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不愿再继续打仗了。
正瞌睡呢,陈新甲给皇太极送来了个枕头;皇太极大喜。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议定了和议的具体条款。
当陈新甲看到了秘密发送回来的议和密函之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认为自己为国家完成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心里很是欣慰。
但是,陈新甲在精神松懈之下,竟然疏忽大意,把附有议和条件的密函忘在了书案之上。随后,本篇文章的主角登场了。
陈新甲的小书童进来收拾文件塘报。看到这份密函,误以为这也是兵部的一份普通塘报,就附在其他塘报之中,交给各省驻京书办官员传抄。
于是,朝廷与满清和议之事,就这样被公之于众。
一时间,朝野舆论大哗,清流四起,纷纷声讨主和大臣的卖国罪行,要求深挖幕后黑手,严惩不贷。
(崇祯推卸责任,处死陈新甲)
一贯毫无担当、虚荣爱面子的崇祯皇帝把责任推给了陈新甲,满心想着陈新甲把这件事的锅给背起来。谁知陈新甲不愿背这个黑锅,反而辩解自己奉旨行事,有功于社稷。
崇祯皇帝大怒,就把陈新甲抓捕入狱,很快就处死了他。
而在盛京方面,满怀期待的皇太极左等右等,也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答复。盛怒之下,皇太极马上整顿八旗精锐,率部越过长城,进入明朝境内大肆烧杀抢掠了一番,出了一口恶气,才带着抢掠到手的财物人口,退兵回盛京去了。
结语:就这样,一个书童无意之间,就改写了大明王朝的历史。
从此,明朝继续深陷两线作战的困境,左支右拙;终于在1644年耗尽了北方的军事力量,使李自成农民军一路畅通无阻,顺利进入北京城,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更多很坏的历史人物(古代因小事坏了大局的例子)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