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北京城的生活观后感(北京城的秘密),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北京城的生活观后感(北京城的秘密)。
莲花池:北京城的生命印记
莲花池的莲花又开了。都说“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莲花池古称西湖,八百多年前金中都落户北京时,莲花河水系是城市的重要水源,金人将莲花河引入城中,修建了西苑、太液池、同乐园。其实,莲花池和北京城的故事远早于此。
蓟城南门外刘秀洗马
刘秀起于河北,在其称帝之前,受命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元年,刘秀持节宣抚河北各地,在北巡至蓟城(今北京市广安门一带)时,已在邯郸称帝的王郎向蓟城发布檄文,以食邑十万户的高额赏金悬赏缉拿刘秀。广阳王子刘接等起兵响应王郎。蓟城内顿时风云变幻,流言四起。刘秀迫于形势不得不从城中撤出,但意外发生了。
两汉之际的蓟城,城内人口众多。在刘秀与随从准备从蓟城撤出时,却被围观的百姓阻塞道路,人马不得出。正当进退无路之时,自河南追随刘秀的铫期纵马当先,扬戟瞪目,准备为刘秀拨开人群,喝令左右道:“跸!”据《汉仪》记载,皇帝出行时“出称警,入称跸”。可见“跸”字是皇帝巡行回去时的专属字眼。百姓见铫期“瞋目叱之”,纷纷退去。刘秀在众人护送下来到蓟城南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铫期等人挥兵攻破城门,刘秀才得以逃出。
传说刘秀曾在蓟城南门外的河流洗马,该河遂称为“洗马沟”。据《水经注》,洗马沟是今莲花池的前身“西湖”向东南流过蓟城的河流,经蓟城南门后,又向东南注入今永定河的前身“灅水”,洗马沟河故道即今莲花河至凉水河一线。
水关遗址印证古河道流向
隋唐时,幽州已成为河北北部的军政中心。作为燕云十六州之一,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幽州被石敬瑭割给契丹后,改为陪都之一的辽南京析津府。及至金代,海陵王决定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为金中都城,政治地位提高和城市的人口增长,对宫殿建筑、城市用水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营建金中都时,为了解决护城河与城内宫苑的水源问题,金代把发源于西湖的洗马沟水的一段圈入城中,修建了皇城西侧的皇家园林——同乐园,其遗址在今广安门外小红庙一带。同乐园之名,取自北宋汴京城内的同名园林,其建造历时三年才得以完成,园内有瀛洲、琼田、柳庄、杏村等。同乐园建成后,金代帝王多次游历其间,宴请群臣。金代诗人师拓曾作《游同乐园》一诗,展现了其盛时景致:“晴日明华构,繁阴荡绿波。蓬丘沧海远,春色上林多。流水时虽逝,迁莺暖自歌。可怜欢乐极,钲鼓散云和。”
莲花池水系由同乐园南端东流进入宫城,金代在宫城西南角又开凿了鱼藻池。鱼藻池遗址在今广安门外青年湖,又称瑶池,是在原辽南京瑶屿等基础上扩建而成,主体于贞元元年(1153年)完成,有鱼藻殿、瑶池殿等,是帝王与群臣饮宴的又一皇家园林。泰和三年(1203年),金章宗在鱼藻池内行拜天礼,又举行了射柳等娱乐活动。同乐园的湖泊与鱼藻池一起统称为太液池,又称西华潭,是莲花池水系伸入金中都宫廷苑囿的一串明珠。
莲花池水系流出宫城外,东南经过金中都正南的龙津桥。作为金中都正南门丰宜门与宫城南门宣阳门之间的重要桥梁,龙津桥以汉白玉为主要材质,以石栏分为三道,中为“御道”。因科举放榜地点在宣阳门,由此向南过龙津桥的道路又被称为“登门路”。金代诗人张大节在《同新进士吕子成辈宴集状元楼》中曾有“龙津桥上黄金榜,三见门生是状元”之语。出使金朝的南宋使臣也多留有金中都的诗篇,如范成大等便有咏龙津桥之诗。
对莲花池水系流过龙津桥后的走向,学者们多有猜测和争论。1990年,在今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地下5.6米处发现了金中都水关遗址,为莲花池水系的流向提供了直接证据。水关是古代城墙下供河水进出的水道建筑,金中都水关遗址残存基础部分,平面呈“][”形,南北走向,全长43.4米。水关建筑整体为木石结构,坚固合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金中都水关遗址博物馆一探究竟,不但可以看到这座目前我国体量最大的古代都城水关遗址,还可以欣赏到众多出土文物。水关遗址的发现,不仅确定了金中都南城墙的方位,而且通过向北追寻古河道的方向,基本上明确了金中都城内水系向东流过龙津桥后,其中一支向南的走向,甚至其经南城墙入护城河的确切地点。
自天德三年(1151年)开始营建,至贞祐三年(1215年)被蒙古军队攻破,金中都仅存在了六十余年,但这并不妨碍金中都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金中都对莲花池的改造方法,被元、明、清三代继承,成为北京城内水系利用的典范。
盛极一时的莲花池赛马
在《水经注》中,郦道元已将“西湖”描述为游览胜地。元大都建城时,放弃了莲花池水系而改用高梁河水系为都城用水来源,莲花池及其水系逐渐荒废。明代莲花池称为“太湖”,广袤十数亩。清代莲花池称为“南河泊”,居住在宣南地区的士大夫常结伴游览,泛舟其间,成为近郊一处名胜。
近代《天津条约》签订后,京城内外高鼻深目的西洋人逐渐增加。西式的生活方式与娱乐习惯被他们引入了京城,其中之一便是举行赛马会。然而,清廷是不会允许跑马场出现在都城之内的。于是,土地空旷、管理松弛的莲花池一带便被强征为赛马场地。
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起,西洋各国几乎每年都会在春、秋两季举行赛马会。春季一般在农历二月底三月初秋季一般在农历九月。最初的赛马会从骑手到观众全部是西方人,马会一般只一天。马会当天,出西便门向莲花池的西式车队被形容为“车如流水马如龙”。光绪十六年的秋季开始,赛马改为连续多日举办,部分邻近乡民也前往观看。为避免中西争端,莲花池所属的宛平县地方官每次赛马会都派人在外围管理秩序。
赛马会的定期举办令莲花池一时热闹喧嚣,时人认为赛马会期间,莲花池的繁华甚至超过了上巳节(俗称三月三)的曲水流觞和端午的赛龙舟活动。赛马活动的激烈性与观赏性也吸引着朝中官员。地方官甚至还会派人搭建临时帐篷以备朝廷大臣观看。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秋季赛马因京城内良马不多,骑手寥寥无几,推迟秋季赛马,致使莲花池一带与往年相比颇为萧条。
义和团运动打断了莲花池赛马会的传统。虽然赛马会在此后恢复,但莲花池畔的繁华已难再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农历八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踏上了回京路程。最初拟定的进京路线是乘火车直接驶入西便门,但因怕违背所谓“祖宗家法”而改在右安门外马家堡下车,为此朝廷要求在莲花池一带修缮御道,限期一月修成。御道两旁栽种柏树,莲花池也修葺一新。不过劳民伤财的回宫接驾并没有为清廷挣得脸面,反而使民间怨声载道。
保护莲花池,北京西站选址东移
民国时期,莲花池水源不足,水面日渐缩小,到1949年前后,已为死水一潭,莲花盛开景象不复存在。
新中国成立后,莲花池被辟为巨山农场养鸭场。1977年,因养鸭场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北京市决定将其整体搬迁。1980年市政府决定由市园林局将莲花池辟为公园,同年9月成立公园筹备处。然而,莲花池公园的开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北京进出人口的持续增加,原有的北京火车站等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有建设北京西站的倡议。1981年,建设北京西站变为现实。当时,提出的三个选址方案分别为莲花池附近的羊坊店路、北蜂窝路和翠微路。经过实地走访,铁道部认为久已干涸的莲花池拆迁少,节省资金,预留空间广阔,并就选址方案咨询相关专家意见。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史专家侯仁之先生听到建设北京西站选址莲花池的消息,拍案而起,向有关部门据理陈述。他认为莲花池和北京城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北京城的肇始之地蓟城的水源,就是靠的莲花池。最终,有关部门终于决定修改原有的规划方案,就这样将莲花池完整地保留下来。侯先生晚年的重要文章《莲花池畔再造京门》和《从莲花池到后门桥》都是为呼吁修复莲花池而作。
2000年莲花池公园开园后,侯仁之先生又以超前的学术眼光提出了莲花池水系的修复建议。如今,专家的呼吁正在逐渐变为现实,2019年公园南侧扩容4.8万平方米,公园西侧拆迁腾退工作正在进行中。金中都的文化脉络正在通过莲花池恢复,北京城的生命印记在不断传承。
更多北京城的生活观后感(北京城的秘密)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