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中国古代各朝皇帝是谁,以及汉朝疆域变化以及各朝皇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汉朝疆域变化以及各朝皇帝
西汉建立之初,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疆域,但是刘邦所统治的区域,肯定远远小于秦朝。在岭南,赵佗的南越国事实上处于独立的状态。其他诸侯国也都是半独立状态,中央政府只能是间接管理。在经历了汉高祖、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等几任统治者之后,汉朝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统治逐渐加强。
朝鲜四郡
到了汉武帝的时期,汉朝的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在汉武帝的时期,诸侯国已经和郡县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诸侯王不过是富家翁而已,不能过问地方政务。南方的独立王国南越国也在公元前112年被汉武帝消灭,汉武帝在原南越国范围内设置了九个郡,把汉帝国的疆域扩展到今天越南南部地区。汉武帝不仅向南方扩展疆域,他还四面出击。东方,汉武帝消灭了朝鲜王国,在朝鲜半岛设置了玄菟郡、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向西南方向,汉武帝设置了越西郡、汶山郡、益州郡等多个郡,疆域扩展到今天云南省境内。
河西四郡
疆域变化最大的是北方和西北方向。在北方,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以后在北方设置了朔方郡、五原郡等郡县,而在夺取了河西走廊以后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个郡。在汉武帝的时期,西汉王朝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西域。但是尚未确立对西域的控制。
到了汉宣帝的时期,西汉王朝的疆域扩展到了顶峰。首先,北方的匈奴彻底臣服于汉朝,整个蒙古草原都可以被看成是西汉王朝的疆域。其次,汉朝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整个西域也都成了西汉中央政府有效管辖之下的疆域。
但是,从汉元帝以后,西汉的疆域就开始收缩。汉元帝时期,政府放弃了海南岛。王莽的新朝统治期间,西域再次断绝。北方的匈奴人也王莽彻底闹翻。不仅如此,在东北、西南方向,也都闹得一塌糊涂!
在新莽的废墟上,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王朝,到公元36年,刘秀大体恢复了西汉的疆域。但是,这时的东汉,不仅在朝鲜半岛有所收缩,而且完全丧失了匈奴和西域。随着内地局势的逐渐稳定,到汉光武帝刘秀的后期,东汉王朝已经开始逐步扩展疆域了。公元48年,南匈奴内附。到汉明帝的时期,东汉王朝已经开始了对北匈奴不断的打击,并且开始尝试恢复对西域的控制。到汉章帝、汉和帝的时期,汉朝不仅取得了对北匈奴的辉煌胜利,而且也再次夺取了对西域的控制权。班超掌控下的西域,其规模远大于西汉末年。
不过在南方,反叛几乎没有中断过。光武帝刘秀的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了交趾地区。而到了东汉末年,大约是公元194年前后,象林县已经被林邑国占领。东汉南部的疆域从北纬13度退缩到北纬16度。在朝鲜半岛上,也是不断往回退缩。
从整体上说,两汉时期的疆域,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历史疆域的基本规模。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皇帝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但是不知道你所说的皇帝算不算秦朝以前的王侯。如果从秦始皇算起,那么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十六国81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
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如果再将其后代追尊的,那就更多!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以及历时800多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中国帝王应该有800多位。
中国12位皇帝
1.清太祖努尔哈赤——登基时年龄最大的清朝皇帝
2.清太宗皇太极——名字最大气的清朝皇帝
3.清世祖顺治帝福临——最神秘的清朝皇帝
4.清圣祖康熙帝玄烨——在位时间最长的清朝皇帝
5.清世宗雍正帝胤禛——最勤政的清朝皇帝
6.清太宗乾隆帝弘历——最长寿的清朝皇帝
7.清仁宗嘉庆帝颙琰——最幸运的清朝皇帝
8.清宣宗道光帝旻宁——最节俭的清朝皇帝
9.清文宗咸丰帝奕詝——最胆小的清朝皇帝
10.清穆宗同治帝载淳——驾崩时最年轻的清朝皇帝
11.清德宗光绪帝载湉——颜值最高的清朝皇帝
12.末代皇帝宣统帝溥仪——经历最丰富的清朝皇帝
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
称为帝的,比如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隋文帝、隋炀帝等,是谥号。而称为祖或宗的,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唐中宗、唐德宗、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明神宗等,是庙号。还有一种是年号,比如贞观、开元、洪武等。
那为什么隋炀帝之前皇帝多称“帝”,之后的皇帝多称“宗”呢?
因为称“帝”的,比如汉文帝、隋炀帝这是谥号。谥号在古代不仅皇帝可以拥有,其他的比如皇后、诸侯大臣等一些社会地位颇高的人都可以拥有。谥号是在他们去世后,朝廷对他们生前的功过是非进行评定,所给予的称号。也就是对他们生前进行盖棺定论,朝廷给予的称号。
谥号在秦朝以前已经有了,谥号的字数长短不定,有的一两个字,有的多达一二十个字。
在唐朝之前,谥号的评定使用非常严谨,特别是汉朝。本来在秦始皇时,因为他觉得谥号是臣议君、子议父,认为如此不妥,于是就不用谥号,而刘邦建立汉朝后,又开始使用谥号。那时谥号的使用非常严谨。
比如皇帝,是根据他生前的功过是非所评定的,该是褒谥就是褒谥,该是平谥就是平谥,该是贬谥就是贬谥。那时是通过谥号就可以看出他的功过是非和能力。
比如谥号中的文武明宣等,以汉朝为例,如汉文帝、汉武帝、汉明帝、汉宣帝,这些都褒谥美谥。
而谥号中的惠谥,就是平谥。意思就是没有大功也没有大过,是平庸的。而贬谥比如厉、灵、炀则是贬谥。
谥号的使用也是有规定的使用原则的,比如文谥意思就是有才能、道德博厚的品德。炀谥意思是好内远礼。厉谥是暴曼无亲、杀戮无辜。
但是到了隋朝之后,因为谥号是后来的新君对之前的皇帝进行评定,多数情况下都是子继父位,所以就对之前的皇帝所评定的谥号都是美谥褒谥,谥号出现了乱用滥用,如此就不能通过谥号看出其本人生前的功过。
所以从隋朝之后,为了方便看出功过是非,就多称为庙号,庙号也就取代了谥号成了盖棺定论的评定。故而隋炀帝之前多少称“帝”,之后多少称“祖”或“宗”。
当然庙号在隋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在商朝的时候庙号就已经设立了。而周朝灭商后,周朝没有延用庙号,而是用的谥号,所以周朝的君王是有谥号,而不用庙号。而秦始皇因为觉得谥号、庙号都是臣议君、子议父,所以不仅没有使用谥号,也没有使用庙号。
直到汉朝的时候,才有开始使用庙号,唐朝之前的皇帝多是有谥号,但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只是从唐朝时,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在汉朝,不仅谥号的使用非常严谨,并且庙号的使用也非常严谨慎重,西汉皇帝都有谥号,但是对于庙号,不是有大功大德的皇帝,是不能拥有庙号的。
比如西汉皇帝中,只有四位皇帝是经过东汉刘秀确认后能拥有庙号的。他们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太宗汉文帝刘恒、世宗汉武帝刘彻、中宗汉宣帝刘询。就连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都没有庙号。东汉的皇帝中只有三人有庙号,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
两汉其它的皇帝虽然也曾有过庙号。但因为功绩不够而取消了庙号。可见汉朝对庙号使用的慎重。
因为唐朝开始庙号取代了谥号的盖棺定论的作为,所以唐朝开始的皇帝都有了庙号,而相对于开国皇帝而言,有的称为高祖、有的称为太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是因为创立基业的为太,功高的为高。还有世代祭祀的为世,中兴之君为中。同时对于称祖、称宗的规制,是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
谥号有褒谥、平谥、贬谥,庙号同样也有褒贬的意思。比如建立基业是太祖、高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而发扬光大的是太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
而世祖、圣祖、成祖则是又打了一次天下,比如刘秀、康熙、朱棣。其它的仁宗、孝宗、睿宗则是代表仁爱孝顺。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显宗是守成之主。
肃宗是想中兴却没有成功。宪宗、宣宗有功有过。宁宗懦弱。高宗是由盛到衰。
而玄宗、真宗、理宗则是喜欢玄虚。文宗文弱。武宗好武力。顺宗是过度之君。穆宗、光宗则是在位时间短又没有大的作为。熹宗昏庸。而哀宗、思宗则是悲哀的亡国之君。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