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日本的丸一大炮史料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历史上古罗马的“浴桶刑”到底有多恐怖
古罗马的“浴桶刑”起源于古波斯的“船刑”,是一种比妲己发明的虿盆更为残酷的刑罚。
虿盆
妲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蛇蝎心肠女人。有一天,她与纣王在鹿台上寻欢作乐。纣王令后宫妃子及宫女,赤身裸体唱歌跳舞,以助酒兴。
姜后宫中的女人不愿意,纣王大怒。于是妲己出了一个主意,严惩这些女人。
具体做法是:在摘星楼前,挖一个大坑,然后将蛇蝎蜂虿之类丢进坑中,然后将宫女们推进去,让百虫嘬咬,妲己将这刑罚取名虿盆。
船刑
虿盆之刑虽说残忍,但人死的相对较快,船刑就更为残酷。船刑是将人脱光衣服,塞进掏空的树洞里,露出头颅和四肢。
然后强行喂牛奶和蜂蜜,直到他们严重腹泻。接着在受刑人身上涂上蜂蜜,再将他推进在池塘里。
漂浮在水里的死囚,其排泄物就会堆积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身体会长蛆,随后蛆在他们的坏死皮肉中取食繁殖。
而露在外面部分会被虫子持续叮咬,过程极为痛苦,更为可怕的是,受刑的人可能需要2周后会才会死亡。
浴桶刑
到了古罗马时期,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引进了船刑。由于古罗马是奴隶制国家,奴隶生命如草芥,船刑大量被应用。
但船刑所需的树洞不是那么好找的,于是罗马人把树洞改成了浴桶。
与船刑不同的是,浴桶刑仅露出受刑人的头部,而浴桶里是注满水的,脑补一下画面,是不是很恶心,很残忍?
浴桶刑历史上最著名的案例
罗马帝国崩溃后,其浴桶刑被后人继承了下来。16世纪中叶,匈牙利的伯爵夫人伊丽莎白就曾使用过浴桶刑。
伊丽莎白被后人称为“世界上最残忍的女人”。她曾经虐杀过至少80名以上的女童。
其中最残忍的方法是:先毒打,接着火钳烫小女孩的身体,然后她用嘴撕咬她们的脸部和四肢,等到血肉模糊时,伊丽莎白再对她们使用浴桶刑。真是变态至极。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装备大口径火炮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黄浦江下,无授权禁转!
因为日军的科技水平实在太差,后勤也不行。要塞炮,即为设置在要塞上的重型火炮,能保护重要要塞,对进攻的敌军产生毁灭性的打击。要塞炮通常为大口径的榴弹炮或者加农炮,火炮威力强,射程远,除了作为守城炮用外,还可作为攻城火炮使用。
(二战时期德国的要塞炮)
1905年9月5日,以《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为标志,时长一年的日俄战争得以结束,从政治上看,这场战争是日本的胜利,但从军事技术上看,却是日本的失败,其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火炮。以旅顺战役为例,由于缺乏攻城炮,日军只得一次又一次的以血肉之躯发起强攻,但是毫无进展,最后只得把本土的大口径海岸炮运输到旅顺,这才勉强攻克了这座要塞。
(280毫米榴弹炮,日军正是出动了此种巨炮才得以攻克坚城旅顺)
有鉴于攻城炮的缺乏,在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陆军就着手开发新型攻城炮,最初的口径设定为200毫米,但是样炮制成后经过测试认为性能不足,口径太小威力达不到预定目标,于是修改口径为240毫米,经过数年的研制后,于1912年年底定型,称之为明治四十五年式二十四厘榴弹炮,简称为四五式二十四榴。该型火炮重33吨,可以把200kg重的炮弹发射到10公里之外,性能在当时属中档的火炮,缺点是炮架设计陈旧,无法整体搬运,只得分解成数件运输,由此导致火炮部署很慢,需要十几个小时才能进入战斗状态。
(四五式二十四榴)
四五式的服役,标志着日本炮兵完全近代化,因此日军很重视此型火炮的生产和使用,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当时日军炮轰北大营的重炮正是此型火炮。
此后四五式风光一时,除了攻击中国外,还被日军用来作为“对苏战备”之用,大约有四十门的240毫米榴弹炮被安装在东北,充当北部要塞区的火炮用。但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日军的四五式火炮终于自尝到了恶果。
(英勇的中国炮兵)
当时中国军队缺乏远程火炮,因此日军十分狂妄的把四五式这类远程炮拉出来做野战炮之用,而到了南京保卫战时,日军自觉中国军队已无远程炮,便将四五式部署到第一线进行直瞄射击,妄图摧毁南京的城墙,但是英勇的南京守军还有四门榴弹炮,在观测所侦察到日军炮位之后,迅速开炮,一次便摧毁了两门四五式榴弹炮,事后日军发现摧毁自己重炮的居然是当年出口给东北军的榴弹炮,顿时觉得脸面无光,于是下另封锁消息。而那些在东北的四五式,则在数年后的八月风暴中,被苏联红军的装甲洪流消灭的干干净净。参考资料:《大炮入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是什么
最早的火炮是宋朝隆兴元年发明的火石炮
据史料记载,宋朝隆兴元年发明的火石炮(霹雳炮)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据《宋史·列传·一百二十七》记载:胜尝自创如意战车数百两,炮车数十两,车上为兽面木牌,大枪数十,垂毡幕软牌,每车用二人推毂,可蔽五十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最早的火炮
发明地
中国是火炮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炮使用地。
中国在宋朝就发明了火药,但是火炮的发明就比较晚了。在13世纪(元朝),我国已制成了金属身管发射铁蛋丸的管型火铳。开始时,用铜铸造;后来改为生铁铸造,称为铁火铳。在明朝时,火炮的使用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著名的红衣大炮就是在明朝时发明的。清朝以后,闭关锁国,火炮就很少了。例如,在康熙打败俄国人之后,缴获的火枪,自己留下了两把,剩下的都被“处理”掉了,硬说火枪是不详之物。可叹,可悲!!!
现状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火炮现存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中。此火铳是制造于元代至顺三年(1332)的铜火铳。
原因
铜火铳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原因有二:
首先,二者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火药的力量来发射弹丸
其次,结构基本相同。二者都有炮架,身管等装置.
为什么清政府购进的大炮,在抗日中还能重创日本驱逐舰
为什么清政府的大炮不能重创日本驱逐舰?清政府的大炮很差么?
所谓“重创日本驱逐舰”的大炮,应该指的是厦门胡里山炮台的2门280毫米克虏伯巨炮,据说它们在1937-38年日军围攻厦门的战斗里,击伤或击沉了日本二等驱逐舰“若竹”号。
不过,按X度百科上面的说法,若竹号是被美国飞机炸沉了。
1944年3月30日早晨,若竹号率领船队自帕劳出港,在距离港口约3公里的地点正值美军大规模空袭帕劳,在与大约25架美机交战下,因中弹起火引燃弹药库,瞬间沉没。
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呢?且看老王慢慢讲下去。
很多人印象中的清朝大炮是此等德行,红衣大炮嘛。反正电视剧都是这么演的,前膛装填实心圆弹铁铸火炮,没炮架一样使用,比咱63107还下流。
但实际上呢?清末的大炮早已经换了模样,在洋务运动的带动下,清朝自造和购买了相当多的新型大炮,其中尤以德国克虏伯和英国阿姆斯特朗最多,红衣大炮之流早就给踢进历史垃圾堆了。
厦门胡里山炮台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大清为了巩固海防,牢牢守护住自己的国门,在1893年时朝德国克虏伯订制了这些当时世界顶级的大炮。
胡里山巨炮口径达到280毫米,射程近20千米,有巨大的城垣地堡式防御,配有升降机和副炮,可360度先转,可进行穿爆弹和高爆榴弹射击,两门大炮耗银达16万两。
大炼钢铁的时候,厦门铁工厂打上了这两门“二十八生炮”的主意,找到厦门造船厂,以每斤8分钱当成废料购买,准备拆回家熔掉。
结果,光拆掉一门炮就废了老鼻子力气(清朝当年光运输都花了万两白银)。好不容易整回去,又发现压根炼不动这些克虏伯钢,再加上厦门市委想保留一些历史文物,第二门炮也就硬是没拆掉,它风风雨雨屹立在胡里山上百年,连锈都没怎么生。
这样的炮,如何不能抗日?要不是胡里山的大炮实在没多少机会打出去,它一定能教鬼子好好做人。
不过,关于胡里山炮台击沉日本军舰一说,其实是有不少争议的。
关于胡里山炮台击沉“若竹”号之事,按照《图说中国海军史》的说法,它被击沉在厦门青屿岛以北。
胡里山炮台的景点里,也有“击沉日舰史料馆”的设置。
但郑寄云(时任屿仔尾炮台海军文职人员)在回忆录《厦门要塞战前后》中,将这件事记载为击伤。
“敌舰"若竹"号舰腰中弹,丧失战斗力,由"羽风"等两舰夹带着往台湾方向疾逸……据当日由海外返厦渔夫萧良成云:……该舰右舷倾斜冒烟,似有下沉之势。”
解放军军史编年委员会的《海军战史》则根本没提过这件事;国民政府当年的报纸,以及当时的路透社、法新社、合众社、同盟社等,都未对此进行报道。国民政府战后清理金厦沉船,也未有打捞起“若竹”一说。
根据日方的舰船资料:“1944年3月30日,若竹号在任务中遭遇了帕劳大空袭,于帕劳海域遭受了4枚炸弹,瞬间沉没。”
这至少说明若竹不是胡里山炮台打沉的,它都活到1944年了。
为了尽量靠谱,我去专门查询了所有日本若竹型驱逐舰的下场。
若竹型共8艘,分别是若竹、吴竹、早苗、早蕨、朝颜、夕颜、芙蓉、刈萱。
1944年12月30日,【吴竹号】在巴士海峡受到美国海军潜水艇的鱼雷攻击而沉没。
1943年11月18日,【早苗号】在苏拉威西海受到美国海军潜水艇的鱼雷攻击而沉没。
1932年12月5日,【早蕨】在台湾海峡基隆市北方航行中失踪,之后推定为翻覆事故。
1945年8月22日,【朝颜】在马关海峡六连岛灯台海域,因与水雷接触而重伤沉没。
1944年11月10日,【夕颜】在石廊崎海域受到美军潜艇的鱼雷攻击而沉没。
1943年12月20日,【芙蓉】在马尼拉湾受到美国海军潜水艇的鱼雷攻击沉没。
1944年5月10日,【刈萱】受到美国海军潜水艇的鱼雷攻击而沉没。
没有一艘是被炮击沉的,我们顶多认为存在胡里山炮台的击伤事件,但并没有任何一艘若叶型驱逐舰在胡里山被击沉。
有人还建议厦门市政府花钱把若竹找到捞出来,学靖国神社摆出来展出。这上哪儿捞去?去帕劳捞?
就算击沉击伤了,这些二等驱逐舰在日军序列里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与“大和”、“信浓”等比起来,它就是个小豆丁,实在够不上给280mm的“前清巨炮”贴金。
再者,胡里山炮台在厦门也并未坚守太长时间,哪怕国民政府拼命往脸上抹粉,熊样就是熊样。
有一则记载是这样的:
1937年9月3日凌晨4时3分,日军“羽风”号、“若竹”号等3艘军舰,快速驶到厦门港外大担岛灯塔前海面,摆开阵势,向厦门岛白石炮台、曾厝垵海军机场、胡里山炮台等中国阵地,开炮射击。守卫屿仔尾炮台的海军官兵,在主台官何荣冠指挥下,首先开炮还击,击中日舰“若竹”号;厦门白石炮台、胡里山炮台等阵地,也立即开炮还击。此次战斗,一直打到上午10时,日军撤退。中国官兵阵亡5人、伤4人
好吧,厦门、漳州两地炮台,仗着巨炮坚垒与3艘日本驱逐舰“大战”,从4点打到快吃中饭,自己还牺牲了伤亡近10人,对方仅疑似击沉一艘。
日军伤亡是多少呢?只能查到一些不怎么可考的数据,称“军舰上的3门主炮和533毫米的鱼雷发射器均被炮弹摧毁,日本海军当即死伤21人。”
除“若竹”和另一艘不明驱逐舰外,余下一艘“羽风”号是峯风型的7号舰,一等驱逐舰。(日军1000吨以上的为一等驱逐舰,以下的为二等,若竹为900吨)
但无论是峯风型还是若竹型,火力都相当的孱弱。
若竹只有3门120毫米火炮,峯风型比它强点,4门120毫米火炮。
3艘日本驱逐舰就能欺负中国海岸巨资建设的炮台,这真的不能称为什么光荣事迹。
1938年5月10日,日军总攻厦门,胡里山、白石头等炮台随即跑得精光,海军机构人员撤往漳州,炮台官兵撤往漳州屿仔尾南炮台。
日军5月12日狂轰屿仔尾,14日国军就又跑了,所谓“悲壮的防守,宁死不屈的抵抗”,堪堪才顶了1天多点,死了6个人。
按照《图说中国海军史》的说法,胡里山炮台损失22人,阵亡16人,失踪6人,磐石炮台阵亡3人,失踪1人,屿仔尾阵亡2人,厦门要港司令部失踪3人。
这叫“悲壮”,那上甘岭叫什么?
我们为牺牲的诸位烈士默哀,那些跑掉的人咱也不说什么了,反正可以在回忆录里吹嘘“击伤击沉若竹”么。
清朝人可以买来当时最先进、最巨型的大炮,但他们买不来一个强盛的中国,买不来精神上的雄风与威严。即便民国真的靠胡里山炮台重创了“若竹”,也改写不了当年孱弱的事实。
重创日本在抗战中并不稀奇,但即便有这些“重创”,我们还不是一样失地丧权,被鬼子打得节节败退?
辜鸿铭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放到这满清大炮上何尝不是呢?我们也可以说,胡里山上的炮台是有形的,但有些人心中的烧火棍是无形的。
所以,今天站起来的中国人,更应感谢我们这个直起腰版的时代。我们不必用前朝的东西守备国防,不必为敌人的一点点损失沾沾自喜,更不必靠回忆录强身健体。
如果那些不长眼的东西再来,等着他们的可就是国产大型快递包裹了,片甲不留!然后这回该咱的驱逐舰去它们海边玩儿。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日本的丸一大炮史料和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