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是一个专业分享各种生活常识、知识的网站!
文章459841浏览58546990本站已运行9104

帖木儿曾计划远征中国但是死于半途(帖木儿打过败仗吗)

很多小伙伴都关心帖木儿曾计划远征中国但是死于半途(帖木儿打过败仗吗)相关问题,本文通过数据整理出帖木儿曾计划远征中国但是死于半途(帖木儿打过败仗吗),一起来看看吧!

元朝人为啥爱叫帖木儿?

说元朝人爱叫帖木儿,伯颜、不花、脱脱、也先、察罕、孛罗、哈剌都表示不服!大家好像对元朝的帖木儿印象特别深刻,有一个“元朝有什么有趣的冷知识”问题下面,居然有个答案说元朝皇帝都叫帖木儿,令人叹为观止,把我元世祖忽必烈皇帝置于何处,更不用说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天顺帝阿剌吉八、明宗和世瓎、宁宗懿璘质班和昭宗爱猷识理达腊,还有追封帝号的太祖铁木真、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睿宗拖雷、裕宗真金、顺宗答剌麻八剌、显宗甘麻剌等等都表示不服。

当然了,元朝名字里带有“帖木儿(铁穆耳、铁木儿)”的确实很多。也有答案提到,铁木儿是“铁”的意思。这跟英文名里叫Smith史密斯(铁匠)的人很多其实是一样的。如果一定要解释地玄学一点。那么蒙古人对铁是有崇拜的。蒙古人的祖先是室韦-鞑靼人,也被称为原蒙古人。他们原本居住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

在唐代之前,蒙古草原的大部分地区由突厥语民族统治。突厥人和回鹘人在统治这片草原期间都力图加强对东部地区契丹人、室韦-鞑靼人的统治,然而他们的势力进入内蒙古东部,实际上为这一带的各个部落打开了一扇通往蒙古高原的门户。突厥帝国灭亡后,室韦-鞑靼人开始向内蒙古西部推进,回鹘西迁后,他们大批进入外蒙古高原和内蒙古西部。

遍布突厥语族游牧部落的外蒙古高原开始了蒙古化进程。说是蒙古高原蒙古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原蒙古人突厥化的过程,或者说是蒙古人和突厥人相互融合的过程。《元朝秘史》里记载的苍狼白鹿的传说,其实就是突厥人的图腾狼,和原蒙古人的图腾鹿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蒙古人学会了炼铁。这在他们的传说中记载地非常明确。

《史集》中记载的这个传说大概如下:古代被称为蒙古的那个部落,与另一些突厥部落发生了内讧,终于引起战争。另一些部落战胜了蒙古人,对他们进行了大屠杀,使他们只剩下两男两女。这两家人害怕敌人,逃到了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那里四周唯有群山和森林,除了通过一条羊肠小道,历尽艰难险阻可达其间外,任何一面别无途径。在这些山间,有丰盛的草和良好的草原。

这个地方名叫额儿古涅-昆。那两个人的名字为捏古思和乞颜。他们和他们的后裔长期居留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当这个民族在这些山里和森林里生息繁衍,他们所占地域显得日益狭窄局促时,他们开始商量,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他们走出这个严寒的峡谷和狭窄的山道。于是他们找到了一处从前经常在那里熔铁的铁矿产地。他们全体聚集在一起,在森林中准备了整堆整堆的木柴和煤,宰杀了70头牛马,从它们身上剥下整张的皮,用那些皮做成了风箱。

然后他们在那山坡脚下堆起木柴和煤,使这70个风箱一齐煽起,直到山壁熔化。从那里他们获得了无数的铁,通道也被开辟出来了。他们全体一齐迁徙,从那个山隘里走到原野上。你看,蒙古人来到广阔的蒙古草原上,这段记忆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铁。顺便说一句,铁木真的“真”是个表人的后缀,实际上这个名字也来自于铁的这一含义。

今天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特意很粗略地搜索了一下元史和元代制书中的“帖木儿(铁穆耳、铁木儿)”和“不花(不化、补化)”,实际上名字里带有“不花”的比带有“帖木儿”的似乎还稍微更多一点。不花是公牛的意思,公牛不但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常见且重要,在蒙古历史中也有玄学意义。《元朝秘史》里记载在铁木真第一次被推举为蒙古人的汗,要与札木合作战时,一个名叫豁儿赤的萨满创造出神的旨意,拥护铁木真成为汗。

为何朱元璋异常喜爱扩廓帖木儿(王保保)?

某一天,朱元璋招待众将,席间提出一问:“当今之世,谁可以称得上奇男子?”诸将认为是常遇春,朱元璋笑笑:“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朱元璋的理由实在搞笑,他的逻辑是能被他所用的都不值一提,不能得到的才是奇人。很有点“老婆总是别人家的好”的意思,吊胃口的才是最香的,到手的反而不值钱了。

能被老朱这么惦记,王保保到底是何方神圣?元朝的最后一根擎天柱老朱喜欢“保保”肯定不是把他误当作“宝宝”,这么奇怪的名字很有点穿越感。原来王保保就不是汉人,他是蒙古伯也台氏,蒙古名“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母族是乃蛮部后裔“察罕帖木儿”,父母两族都算不上蒙古传统贵族。蒙古入主中原后,大量蒙古人移居中原,也无可遏制地爱上汉文化,生活习俗逐渐汉化。

比如他们热衷于取汉姓,改汉名,察罕帖木儿改汉姓“李”,伯也台氏改汉姓“王”,扩廓帖木儿给自己起了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汉名——王保保(也有说“保保”是译音)。王保保的祖上,追随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河南有功,被赐定居固始县。当然少不得赐田赏官,由此王保保成了当地的蒙古族大地主。王保保从小体弱多病,按照古人习俗,他被送给舅家当养子,希望借此躲过病魔。

这个偶然因素,竟让王保保成了两大家族政治遗产的继承人。元朝末年,红巾起义爆发,为了弥补政府军的不足,元顺帝下令,各地可以自行组织乡勇,以平定叛乱。王宝宝的父亲和舅舅,借此机会组织起了“义兵”,王保保由此跨入行伍,其军事天才开始展现。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王保保作为主力军,两次平定中原红巾军,让他成为元朝横亘在中原大地的一道屏障。

随着舅舅和父亲的陆续去世,王保保成了这支地方军的领袖。这个格局很像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大小士族,利用家族势力,纷纷募兵,割据一方。朱元璋和王保保本质上一样,都是军阀势力,只不过一个是以推翻元朝统治为目的,一个是以维护元朝统治为目的。朱元璋心系王保保的理由朱元璋对王保保的倾心,不光是嘴上说说,他至少有两个行动:与王保保“联姻”,从感情上拉拢洪武四年,王保保败于徐达,仅仅带着妻子数人,以浮木渡黄河逃脱,他的妹妹王观音奴成了徐达的俘虏。

王小妹被解压到南京后,朱元璋没有为难她,反而让次子朱樉,娶她为嫡妻。大将邓愈的长女,则为政治需要让路,屈身为朱樉的侧妃。很显然,老朱就是想告诉王保保:投降大明,你就是皇亲国戚!多次派使者说降王保保《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朱元璋十年间,至少给王保保写过七封信。还曾经派过两名旧交,深入漠北说服王保保。

第一位叫李保保,是王保保早年的心腹,曾官至枢密院知院,兵败后投降大明。王保保对李保保一点都不念旧情,一杯毒酒杀害了老部下。第二位叫李思齐,当年的关中军阀,跟王保保打了几年,后来投降了大明。如今二人各为其主,王保保热情接待,客客气气相送,招降免谈。让李思齐没想到的时候,当他走到塞口时,王保保派来相送的人说:主帅想得到你的一份礼物——你的一只胳膊!李思齐被迫自断一臂脱身,终因伤势太重而亡。

痴情汉朱元璋,始终没有得到王保保的芳心,钱谦益曾经撰文说,太祖一生三大遗憾,未能招降王保保是其一。老朱手下文臣武将如云,干嘛非要对一个异族人王保保痴迷至此呢?1.“家花没有野花香”心理作怪朱元璋拿王保保跟常遇春作比较,体现的就是这种心理。实际上,就常遇春、徐达这些大将的能力,未必在王保保之下。2.帝王的征服欲望王保保对元朝来说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收服王保保,不光是对残元的军事胜利,更是朱元璋个人的政治胜利。

王保保越是不肯降,朱元璋的胃口被吊得越足,对他来说,王保保几乎是他完胜的标志。3.担心被王保保打翻身仗明朝对残元的胜利,算不上完胜。大明一朝,不断遭受蒙元残余势力侵扰,这个格局的形成,跟王保保不无关系。大明虽然把王保保赶出了塞北,但是在北伐过程中,接连遭遇失利。尤其是洪武五年,大明十五万大军三路兵进,企图“永清沙漠”。

结果蓝玉、李文忠惨败,冯胜小胜。这次战斗,被元昭宗夸作“中兴之战”,让残元看到了翻盘的希望,而大明从此小心翼翼,很少跨出塞北。朱元璋不能不担心,王保保会不会死灰复燃,对大明形成全面反攻。4.收服人心的政治需要前朝灭亡,必然会残留一大批旧势力,如何收服旧势力,是每个新王朝的必答题。在蒙元统治下,大批蒙古人和色目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不可能都退回大草原。

朱元璋收降王保保,其实也有开创“蒙汉一体”,安抚蒙古人及色目人的政治需要在里面。所以,朱元璋钟情王保保,不能狭隘地认为老朱“花心”,客观来讲,王保保虽然有才华,但是他也是元朝灭亡的罪人之一,没那么可爱。这个“宝宝”其实不可爱红巾起义被平定后,王保保成为元朝最强大军阀势力,他本人受到元顺帝青睐,平步青云。

如果那时候,王保保乘势发兵南下,老朱能有多少机会一统江南真的不好说,更别说灭元了。可惜王保保手中有枪,腰杆子硬了,不打听从元顺帝的摆弄,卷入了复杂的朝廷政治斗争。第一阶段:王保保联合太子对抗元顺帝、孛罗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是王保保之外,另一个最强大的军阀势力,双方为争夺地盘,在河东一带展开激烈厮杀。在中央,元顺帝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明争暗斗,孛罗帖木儿选择与元顺帝结盟,王保保与太子结盟,双方频繁发生充实冲突。

第二阶段:王保保与太子反目太子企图学习唐肃宗灵武称帝的旧例,直接把元顺帝干成太上皇,却遭到了王保保的反对。后来元顺帝杀了孛罗帖木儿,封王保保为中书左丞相,导致太子与王保保走向决裂。第三阶段:王保保自立行省,遭到围攻王保保当了一段时间郁闷的丞相,他发现自己不光失去了太子支持,朝中的贵族集团,根本容不下他。

由于拒绝南征,他又受到元顺帝怀疑。破罐子破摔的王保保,干脆发动内战,企图武力吞并关中四大豪强军阀。这场混战持续了一年多,给朱元璋统一南方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后来王保保干脆自立行省,完全不听朝廷指挥。元顺帝被迫下手,逐渐将王保保官职、兵权和爵位全部剥夺,并下令围攻王保保,将他逼到了晋宁一带。第四阶段:元朝灭亡,王保保回到权力核心元朝内讧一发不可收拾,朱元璋统一南方后,大举北伐,四分五裂的元帝国根本无力对抗,元顺帝逃出大都,亡命草原。

到这时候,元顺帝醒悟了,王保保也醒悟了,双方握手言和。可惜的是,大局已经不可为,王保保虽然在局部对抗中,给大明的北伐军造成很大麻烦,可是态势上的被动局面依然不可变。元朝一步步走向灭亡,王保保其实给老朱送上过助攻,这种助攻老朱不光不会感谢,反而会回报以鄙视。所以,朱元璋对王保保所谓的“喜爱”,其实有点牵强,无非是王保保尚具备反抗能力,希望快点斩断残元的爪牙罢了。

王保保的父母是谁,王保保与察罕帖木儿什么关系?

元末名将王保保,原名扩廓帖木儿,蒙古伯也台氏,父亲叫赛音赤答忽,母亲是佛儿乃蛮氏,舅舅就是察罕帖木儿。王保保的家族王保保是蒙古伯也台氏,伯也台氏属于迭儿列勤蒙古,又译巴牙兀惕、伯岳吾、伯牙兀歹、伯要真、伯牙台等等。王保保之前一直被人认为是汉人,直到他父亲赛音赤答忽的墓志出土,才证明了王保保的族源实际是蒙古族。

王保保兄弟姊妹四个,他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分别叫脱因帖木儿、耐驴、观音奴。他的妹妹观音奴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秦王朱樉,夫妻感情不好,朱樉偏宠次妃邓氏,把观音奴幽禁,朱樉死后观音奴被殉葬。察罕帖木儿家族察罕帖木儿是乃蛮人,乃蛮又译乃满、乃马、奈蛮、乃蛮歹等等。乃蛮又分为古出兀惕乃蛮、别帖乞乃蛮、答碌乃蛮、豁里乃蛮、兀惕撒兀惕乃蛮,察罕帖木儿就属于豁里乃蛮。

豁里乃蛮又译和利乃蛮、佛儿乃蛮。察罕帖木儿祖居颍州,汉姓为李。他的父亲叫阿鲁温,祖父乃蛮台,曾祖阔阔台。察罕帖木儿是借着元末起义起家的,成为元末举足轻重的大军阀,后来遇刺身亡。他没有子嗣,收养外甥扩廓帖木儿为子,也就是王保保,王保保接受了他的政治遗产,成为元末知名的军阀之一。就是这样。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理性交流!谢谢!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如何看待本来是汉人的王保保改成蒙古名字扩廓帖木儿?

扩廓帖木儿是元朝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蒙古伯也台部人,母亲是乃蛮部察罕帖木儿的姐姐,这位察罕帖木儿(汉姓李)就是《倚天屠龙记》里的汝阳王的原型,也就是赵敏的父亲!这是根据河南洛阳出土的赛因赤答忽的墓志铭记载的。而王保保这个名字,很可能是他的汉姓加上了保保这个汉名!所以说,说他是汉人用蒙古名这个是元末明初时代人们的误解。

元朝时期,确实是有很多钻营的汉人,为了讨好蒙古人而把自己的汉姓加上一个蒙古名字的情况!这是当时蒙古人对中原地区的诸多影响之一!明朝建立后,明太祖颁布命令恢复唐式衣冠,禁用“胡服、胡语、胡姓”,(《皇明诏令》),汉人受到的影响才慢慢变少。但是你问的这种改名字的情况,不仅仅是元朝,近现代也有很多人改用外国名字!不说泰国华裔大规模改姓改名字了,国外的华裔,很多也都改用外国名字了!咱们现在总在调侃的Tony老师,Kevin老师,不也是这种民族挫折时期的典型表现吗?当年隋文帝杨坚的鲜卑名字就是——普六茹·那罗延!但是并不妨碍他有颗汉人的心!最后恢复汉化的也是他。

徐达与扩廓帖木儿斗法,徐达是如何摆平对方的“跳蛙”战术的?

朱元璋虽然是农民,但是他在多年的军事历练中,也逐渐清醒地认识到蒙古骑兵的可怕。当时扩廓帖木儿还有数十万的军队占据山西、甘肃。在徐达和常遇春在拿下大都以后,新的目标就是扩廓帖木儿。此时的元朝皇帝也认识到扩廓帖木儿的实力,于是也就顺势将全部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他。于是,他也就成为了元军中最能打仗和最会打仗的人。

徐达和常遇春在攻下大都以后,很快就兵分两路,常遇春南下保定,从北边进攻山西。而徐达的部队则进军彰德,从南路进攻。按照最初的设想,他们准备在太原合击扩廓帖木儿。事实上,他们低估了扩廓帖木儿的军事能力。他利用汤和孤军深入的机会,连夜召集所有大军在山西的韩店偷袭了汤和率领的军队,汤和军队损失惨重,死伤数千人。

元顺帝得知扩廓帖木儿的胜利以后,一时的胜利让他惊喜万分,他下令扩廓帖木儿集合元军的主力,北出居庸关,准备一举收复大都。扩廓帖木儿在经过一番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后,带领着元军的10万精锐向元大都的方向前行了。在扩廓帖木儿的心中,这可以说是一个稳赚不赔的打算。在自己进攻元大都的过程中,如果徐达不去救援,他就趁机攻下大都,迎接元顺帝回帝位。

如果徐达前来攻打大都,自己就可以以逸待劳,设下圈套,趁机伏击徐达。这个计划看起来是如此的美妙,扩廓帖木儿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自己都将是这场战斗中的胜利者。但扩廓帖木儿遇到的是朱元璋手下极富战略智慧的将领徐达。徐达很快就洞悉了扩廓帖木儿的意图。在救不救大都都是错误的情况下,徐达选择了一条扩廓帖木儿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方式来化解这个两难的结局。

徐达认为大都此时有大军驻守,而且城防极其坚固,是可以坚守一段时间的。即使说大都即便丢了又能如何?丢了还可以继续攻打。但是扩廓帖木儿就不同了,他是倾巢出动,太原城几乎成为了一座空城。而这座空城是他万万不敢丢掉的。拿定主意以后,徐达就率主力部队出兵直捣太原。徐达的目标不仅仅是解大都之围,而是彻底消灭扩廓帖木儿这一巨大的威胁。

事实也恰如徐达所料,扩廓帖木儿在得知太原危急的消息后,立即率领着数十万的骑兵准备回救。徐达也曾想过扩廓帖木儿会回来救援,但是徐达没有想过会这么快速。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徐达的军队以骑兵为主,他的主力部队还在后面,他所带来的骑兵数量只有扩廓帖木儿的一半。两支骑兵部队就在这样的场合相遇了。这次骑兵对骑兵的战斗既有很强的战略意义,也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因为这是历代中原政权的骑兵与那些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第一次大规模地交锋。明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的十二月一日,徐达所率领的骑兵和回城救援的扩廓帖木儿的骑兵相遇在太原城外。非常奇怪的是,这两支军队并没有见面就厮杀,而是处于相互试探的阶段。双方僵持了几天之后,常遇春对徐达说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他对徐达说:“我军此时步兵还没有到来,如果只是依靠骑兵与敌人进行对攻战的话,只能增加自己的伤亡。

鉴于这种情况,不如选择在深夜偷袭。”常遇春于是就带着骑兵趁着扩廓帖木儿不备之时偷袭了大营。扩廓帖木儿见情况不妙,连忙逃出大营。主帅的逃离让这10万大军成为了常遇春的盘中餐。在这一仗中,4万人被歼灭,其余的人全部逃散,而扩廓帖木儿一口气跑到了大同,此时他的身边只剩下18名侍卫了。明军乘胜追至大同,扩廓帖木儿只好弃城奔甘肃。

更多帖木儿曾计划远征中国但是死于半途(帖木儿打过败仗吗)相关问题请持续关注本站。

赞一下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上一篇: 布偶猫价格布偶猫多少钱一只(布偶猫价格多少钱一只纯种)
下一篇: 帕萨特b7是什么平台(大众新帕萨特b7)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