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都关心一个小区多少户人家(一个小区多少住户)相关问题,本文通过数据整理出一个小区多少户人家(一个小区多少住户),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曾做过泗水亭亭长,这个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
很多人只知道刘邦做过亭长,却不知道他为什么可以做亭长,亭长是干嘛的,又是多大的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事。刘邦为什么可以做亭长?刘邦年轻时不爱劳动,游手好闲,喜欢与狐朋狗友往来,还经常到哥哥家蹭饭,活脱脱是个街溜子和小混混。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就经常批评刘邦,说他太懒了,不如二哥那般会经营。刘邦对此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
刘邦也曾想过出路,因为他是魏国人,又十分仰慕魏国信陵君,所以他就离开老家去投奔信陵君。不过刘邦很不走运,他一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就听说信陵君已经死了。刘邦不愿意无功而返,所以就四处寻找去处,最后她得知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在外黄招贤纳良,所以就去投奔了张耳。张耳那时候是外黄县令,因为走狗屎运娶了个富家独生女,所以有钱四处招纳门客。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刘邦才得以成为张耳的门客。不过那时候张耳毕竟能量有限,所以投奔他的人也多是刘邦这种没什么专长,但是又一心想着求进身的人。刘邦与张耳因为臭味相投而成为知己,不过两人只相处了几个月,魏国就灭亡了,张耳还成为了朝廷重金捉拿的罪犯,逃亡到陈县,他的门客也因此都离他而去,刘邦也回到家乡沛县,但不久之后沛县也被秦军占领了。
然而神奇的是,刘邦回到家乡之后不久,就谋得了一个泗水亭长的职务,那么刘邦是怎么当上的呢?实际上,刘邦之所以可以当上秦国的官,其实跟他的家世有关。刘邦的祖上是在晋国的大夫士会,是妥妥的贵族。虽然在经历了春秋到战国末期,刘邦的祖父还是做到了魏国的丰公。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刘邦的家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到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这一代,已经沦为平民了。
但即便是平民,刘邦家里也并不贫穷。根据史书记载,刘邦家有田,刘太公先后娶了两个老婆,生了有好几个儿子,刘邦的两个哥哥更是很早就结婚生子了。刘邦小时候接受过正规教育,他的异母弟刘交更是一位知识很渊博的人,跟他交往的人都是学界名流,他的老师更是荀子的弟子浮丘伯。在那个年代,家里有田,儿子们还可以读书,这样的家庭绝对谈不上贫穷。
那有人就要说了,既然刘邦家里不穷,刘邦为什么老没饭吃,还要蹭哥哥家的饭?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刘邦已经成年了,家人对她没有抚养义务了;而且刘邦自己也不喜欢劳动,自然就没饭吃了,只能到处蹭饭。但不管怎么说,因为刘邦的祖上是贵族,刘太公在当地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这样的家庭背景对刘邦十分有利。我们也都知道,秦国不是一口气吃掉六国的,而是花十年时间先后消灭六国的,所以秦国在攻打下一个国家之后,只能留下少量军队镇守在各个要地。
对于地方的管理,秦国除了派遣官吏之外,也会寻找一些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帮助自己管理,因为这样做得好处很多,可以解决秦国官员不足的问题,利用当地人管理当地人也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刘太公自然就被秦国注意到了,但是因为刘太公年事已高,刘邦的大哥也去世了,而刘邦的二哥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产业,所以作为老三的刘邦,也许就是在刘太公的关照下,让他代替自己效力于秦国。
亭长不是啥大官,但需要对当地比较熟悉,最好有一定的势力,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当上的。刘邦出身还不错,又是当地人,且有一帮支持他的朋友,这显然很符合亭长这个职务的需求。亭长究竟是干啥的,又是多大的官呢?亭长这个官职并不是秦国发明的,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有,而且人数非常多。各个国家会在边境上每十里设一亭,主要指责是防守边境,军事长官的名称就叫亭长。
士兵在防守边境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观察敌人的动态,而亭则是那时候用于观察的场所。当然,那时候的亭跟现在的亭子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是一种准军事设施,类似于观察台之类的,一般叫做亭部。亭作为一种军事建制,其实级别很低,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班或者排,而且其侦查职责是要大于战斗职责的。因为那时候通信落后,如果发现敌人,多数时候是打不过的,所以亭长只能及时将信息通过人力传递给上级,然后等待进一步的命令。
到了秦国统一六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除了在边境上设置亭,在内地也设置了许多亭,每一亭设置亭长一名,下设佐吏两名,分别是求盗和亭父。求盗主要掌管治安和警卫,亭父主管治理民政,还管理来往旅客相关问题。而亭长作为总负责人,什么事都要管,也有许多临时摊派的任务,所以他的工作十分繁杂。就比如说,刘邦在秦朝末期的时候,就被委派去押解囚犯到骊山做工,这原本不是他工作的主要内容,但是还是必须照办,最后他也因为囚犯逃走而触犯秦法,并最终走上了造反之路。
所以说,亭长这个官虽然小,但是不好当,一般人不可能当得上,多数时候由退役的士兵来担任,或者是当地有名望的人或者他后人来担任。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秦国还对全国的行政单位进行了改革,废分封,设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亭,亭是最低级别的行政单位,亭长的职责与秦朝建立之前相差不大。所以说,亭长在秦朝是低于县官三级的低级别小吏,没有品级,是基层事务员,但是吃的也也是皇粮。
不过古代的行政编制比现在少,官员的职责也比现在多,所以小官往往也管很多事,按照职责来看的话,亭长大致就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但是,官再小也是官,跟老百姓是有区别的。刘邦在担任亭长期间,因为职务便利结识了很多官员,比如说沛县县吏萧何和曹参,他们跟刘邦就很熟,甚至还在刘邦丢失囚犯的时候给他出过主意,可见刘邦在当地混得还不错。
再比如说,刘邦之所以能够娶吕雉,真的全是因为吕雉的父亲慧眼识珠吗?显然不全是这样的,吕公是因为在老家得罪了人才到沛县避难的,他在当地最需要的就是刘邦这样的人保护,所以把吕雉嫁给刘邦,自己不就有了后盾吗?那有人就要说了,吕公跟县令的关系不是很好吗,县令完全可以保护他啊?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刘邦掌握着民间势力,很多事情是县令做不到而他可以做到的。
所以吕公是个明智的人,他未必真有先见之明,可以猜到刘邦未来要富贵。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刘邦这个亭长的能量其实还是很大的。刘邦因为囚犯逃走而隐藏在芒砀山,后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沛县县令也想跟着捞点好处,所以就准备起义。在萧何和曹参的建议下,沛县县令打算将刘邦带领三百多囚犯都给招回来,于是就派樊哙去联系刘邦。
樊哙前脚刚走,沛县县令后脚就反悔了,马上派人把樊哙叫了回来,因为他觉得刘邦混得还不错,在民间有一定威望,如果他回来就没怎么什么事了。于是,沛县县令就关闭城门,还准备逮捕萧何和曹参。刘邦得知此事之后,就带人攻打县城,百姓们打开城门,配合他杀死县令,还拥立他做沛公,而且队伍人数很快就发展到了三千多人。曹参和萧何也觉得只有刘邦可以带领大家一起起义,所以也都支持刘邦。
众人都支持刘邦,难道仅仅是因为厌恶暴秦吗?显然不是,刘邦如果在民间没有一定的威望,他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谁愿意跟着他去送死啊?而刘邦的威望和能力是哪儿来的呢,显然是因为担任亭长。在当亭长之前,刘邦就是个小混混;在当亭长之后,刘邦结识了社会各界人士,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后来还做出了义释囚犯的壮举,这就亭长这个职务给他带来的改变。
而且刘邦从秦朝建立之前就担任亭长,一直当到秦国快要灭亡,前后长达十几年,如果他能力达不到,恐怕他是不可能在亭长这个位置上待得长久的吧?只能说,亭长这个官虽小,但是可以锻炼人的综合素质,刘邦的本事恐怕多半也是在他担任亭长的时候学习到的,就比如说他无与伦比的识人用人的本事,以及他泼皮耍赖的本事,等等。因为亭长这个官有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见的人多,三教九流都有,所以需要使出浑身解数去跟这些人打交道,也才能做好那些繁杂的工作,比如说充当无赖,甚至是使用一些卑鄙无耻的手段。
南方不少地名是“数字” “都”,“都”到底什么意思呢?
据湘乡县志载:湘乡县旧隶十五都八十五里,后唐清泰二年(公元 935 年)割安乡九里玉潭镇温泉里入宁乡,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 年)割常安、长乐二乡之半八里入安化,只有十二乡,合并为四十六里三坊。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湘乡知县李玠才根据湘乡地域将行政区划分为 12 个乡。乡以下分都(坊)计 44 个都、3 个坊。
都以下分区(区总),区以下分牌(牌头)。湘乡县域“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清咸丰以后分全县为上、中、下三里,下里为县治所在,故称首里。知县驻县城,设县丞分驻永丰,设巡检分驻娄底。民国初年,为派款均匀,将县城、永丰、娄底三个市镇各作为一都计算,故又称为五十都坊。二十三年(1934)改设 5 个镇 92 个乡。
次年 10 月又改成 10 个区、2 个直属乡、5 个镇。区下辖 79 个乡。二十六年废区并乡,施行保甲制,全县划分成 50 个乡(镇)、769 个保、8163 个甲。首里(下里)辖:迎恩 1 坊、悦来 2 坊、景庆 3 坊、东凤 1 都、湘西 2 都、大育 3 都、凤音 4 都、 同风 5 都、莲花 6 都、兴仁 7 都、兴让 8 都、归德 9 都、潭台 10 都、白龙 11 都、归 厚 12 都、南熏 13 都、弦歌 14 都、鹤山 15 都。
习惯上称下 18 里(都、坊),由湘乡县令兼管。中里辖:宣风 20 都、梓门 21 都、永丰 22 都、铜梁 23 都、荷塘 24 都、同德 25 都、乐郊 26 都、望春 27 都、瞻云 28 都、评事 29 都、諴(xian)和 30 都、尚义 31 都、黄山 32 都、常丰 33 都、新安 34 都、和安 35 都。
习惯上称中 16 里。设永丰县丞署,由县丞管理。上里辖:碧溪 16 都、珍涟 17 都、壶天 18 都、胜岩 19 都、锦石 36 都、丰乐 37 都、云下 38 都、延福 39 都、乐善 40 都、清溪 41 都、纯化 42 都、崇信 43 都、敦行 44 都,习 惯上称上 13 里。设娄底巡检司,由巡检管理。
民国三十三年(1944)修《湘乡夏梓桥张氏族谱》,载有《湘乡都坊歌》:四十七里与三坊,湘邑分为十二乡;东凤湘西大育里,凤音同风莲花庄。兴仁与让归德地,潭台白龙归厚场。南薰弦歌及鹤山,碧溪珍涟壶天藏。胜岩宣丰梓门里,永丰铜梁与荷塘。同德乐郊望春是,瞻云评事諴和彰。尚义黄山常丰训,新安和安锦石详。丰乐云下延福者,乐善清溪纯化扬。
崇信敦行皆都号,从一数来次第当。迎恩悦来与景庆,一二三坊近县旁。另有湘乡城内八总记(后为湘涟镇):县前总、城隍总、南门总、昆仑总、迎恩总、万寿总、北门总、仓前总。辛亥革命后,改府、州为道,湘乡属湘江道。1916 年废道,各县直属于省。1937 年湖南全省划为 10 个区,每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署),所辖地区称专区,湘乡属第五区即益阳专区。
1951 年 8 月,湘乡析县后,上里的 37-40 都,为今娄底市属的娄星区辖属;上里的 36 都、41-44 都为娄底市属的涟源市辖属;中里(即三、六、七区)的 20-35 都,为今娄底市属的双峰县辖属;首里的 1-3 坊、1-15 都及上里的 16-19 都,为今湘乡市属。现在没有都的称呼了,但是到庙里进香或者家里有人去世要进表,上面写的还是几都几区。
更多一个小区多少户人家(一个小区多少住户)相关问题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