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三国演义李郭之乱李郭是谁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三国演义凤仪亭读后感50字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有些人说三国之乱始于董卓,你怎么看
十侍宦官乱朝野,何进无能引狼入室,董卓专权,王允狡猾,谋士最毒,各为其主,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四分五裂,东汉气数己尽。
三国志13汉献帝迁都
献帝东迁,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为摆脱李傕、郭汜控制而东归的历史事件,为李郭之乱的最后阶段。自兴平二年(195年)七月至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献帝抵达洛阳,八月,在曹操控制下迁都许。献帝东迁结束,同时也标志着李郭之乱的终结。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二月,诸将争夺权利,韩暹攻打董承,董承投奔张杨,张杨让董承先修缮洛阳的宫殿,太仆赵岐主动请命出使荆州,说服了刘表,让他派人帮助修理皇宫,而军用物资也源源不断的抵达。七月,献帝回到洛阳,进入杨安殿。张杨把这看成是自己的功劳,所以就用“杨”字来给宫殿命名。他对诸将说:“天子应当是天下人的天子,人人都有保护的责任,朝廷里自有公卿大臣,我应该外出抵御外患,在京城里干什么?”就回到野王,杨奉也出京驻扎在梁。朝廷于是拜张杨为大司马,杨奉为车骑将军,韩暹为大将军,兼司隶校尉,都授予符节斧钹。韩暹和董承都留在京中守卫皇宫。
韩暹居功自傲、为所欲为,扰乱政事,董承忧虑之下便秘召兖州牧曹操勤王。曹操于是入朝进贡,赐给公卿以下百官,趁机奏报韩暹、张杨的罪过。韩暹怕被杀,便单骑投奔杨奉。献帝因为二人有保驾之功,下诏不再追问。曹操以洛阳残破为由,就把献帝迁到许县,从此开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
东汉末年如果王允接受李榷和郭祀的投降,那么结局会怎样
这真正是一个好问题啊。
尽管是历史不可以如果,但相信大多数人在阅读汉末三国这段历史时,希望有这么一次如果出现。
毕竟和平稳定是多数人的期盼,都不希望社会处于混乱状态。
李傕号称是董卓第一猛将,性格勇猛,诡计多端。善于用兵,而且很有辩才。
初平二年(191年),在“阳人之战”后,董卓就曾经派遣李傕为使者游说孙坚,欲与孙坚和亲,并许以高官厚禄,但被孙坚拒绝。
但当时的侍中刘艾认为,李傕、郭祀用兵作战的能力在孙坚之上。
董卓被杀时,李傕被董卓的女婿牛辅派遣到中牟与朱儁交战。
李傕击败朱儁,然后抢掠中牟、陈留、颍川三郡。
由于董卓、牛辅都被诛杀,李傕及部众无所归依。
于是,采纳谋士贾诩的建议,与董卓其他部将郭祀、樊稠、张济等反攻长安。
起初,李傕、郭祀、张济等结盟时,也仅仅率军数千人。
王允派遣董卓部将胡轸、徐荣迎击李傕、郭祀。
徐荣战死,胡轸率部投降。
李傕等到达长安时已有了十余万人。
后来,又有董卓的部将樊稠、李蒙、王方加入,一起围攻长安。
城陷,吕布败走,王允被杀。
李傕等把持朝政后,诸将不和,在会议上,李傕就把樊稠杀了。
主要四将,李傕、郭祀、樊稠,张济,唯张济势力最弱,在朝廷中没有位子,说不上话,只得外出屯兵弘农。
本就是一群兵痞土匪,是不会尿到一个壶里的,暂时因为共同的利益联合在一起,最终也会为了利益反目为仇。
说到这个事情,是真正的遗憾。
就因为王允一句话,不仅自己丢掉了性命,而且彻底葬送了汉室。
如果王允赦免了董卓的所有旧部,把所有的罪责推在董卓一人身上,不再追究以前的行为。
就李傕这些贪利忘义的亡命之徒,绝不会联合在一起,对抗朝廷。
为董卓报仇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已。
可谓鸟无头不飞,此时,谁也不想做这个出头鸟。
尽管是”毒士“贾诩的计谋,但不是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般人也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如果王允不仅不追究董卓部将的以往,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安置、利用,收归朝廷,用来对付关东不听招呼的诸侯。
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既然能收纳董卓部将胡轸、徐荣,咋就不能容纳李傕等人哪?
王允的心真大,董卓几十万的西凉军精锐,也敢如此处理,真有胆量啊。
看看曹操,在击败青州黄巾军后,收编其精锐,号称“青州兵”,多么高明。
当时青州黄巾军号称一百万,总不能都杀死吧;放掉他们,还会继续闹事的,不会再做宁死不造反的百姓啦;最好的处置方式,就是收编改造,为己所用。
人总要生存,总要给人家留一条活路。
如果没有了活路,啥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即便是不能很好地利用董卓的西凉军为朝廷出力,起码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叛乱。
作为政治家的王允,过于刚直,这是最大的憾事。
三国演义凤仪亭读后感50字
王司徒利用董卓和吕布的好色这一弱点,派遣貂蝉作为间谍,离间两人关系,最终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