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古代男女加冠及笄礼,以及上笄是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
2、关于冠礼的记载,在周代便开始了。周代冠礼,士依《仪礼·士冠礼》,年二十而行,三加,初加缁布冠,象征将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务,即拥有人治权。缁布冠为太古之制,冠礼首先加缁布冠,表示不忘本初;再加皮弁,象征将介入兵事,拥有兵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配剑;三加爵弁,拥有祭祀权,即为社会地位的最高层次。仪程或为四加,《大戴礼》云:“公冠四加,三同士,后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后加衮冕”。
3、冠期: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皆可冠,必身及父母无期功以上丧乃可行,或于将昏之前择吉而行之亦便。
4、择吉:宜正月冠带日。前期三日,主人(谓将冠者之祖与父及凡为家长者)。率将冠者告于祖先。(即今家庙龛前。有祠堂者告于祠堂。〇凡告祖先,于龛前置棹一,为神主位,设菓馔酒盏。位前置棹一,为香案,设香烛酒盏。桌下置奠池。阶右设盥洗所,置盥盆、帨巾。后此。〇按古者用郁鬯之酒灌地以降神,取其馨香下达也。后世代以芧沙。今士大夫家用小锡盆,置于桌下以受酒,名为奠池,极简便,宜从之)。
5、女子到一定年龄定亲后就要行及笄礼,则主妇和女宾主持的这个礼仪在中堂举行,执事者都为家中的妇女或婢女侍妾。陈列的衣物中只要褙子、梳子、篦子、幧头巾子、各种首饰和一张席子等。褙子挂设在衣架上,梳子、篦子、幧头巾子、各种首饰都放在桌子上,笄盛在盘子里,用帕子盖着。一位执事者负责端着盘子,傧相立在中门内,将要开笄者要梳着双发髻,身穿襦衫。主妇在中门内迎女宾,把席子布置在房外的南面,女宾祝告并为笄者及笄,赞礼者为笄者佩带首饰。之后女宾揖让笄者,让她回房改换褙子。笄礼完毕以后笄者只拜见父母和伯母、婶母、姑母等女性长辈以及她的兄长和姐姐。其他的礼仪都如同男子的加冠礼。
1、《上阳赋》是唐代文学家卢仝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描写了一个有关及笄之礼的故事。
2、"及笄"是指女子到了15岁时,进行成年礼的一种仪式。在古代,女子15岁左右就到了婚嫁的年龄,这个时候就会举行及笄之礼。及笄之礼是女子成年的标志,也是女子嫁人的前奏。礼仪上,女子将头发梳起,戴上丫鬟所梳的笄,象征着从此以后要开始妇女的角色和义务。
3、在《上阳赋》中,主人公小山是一个15岁的少女,她进行了及笄之礼。整篇赋描写了小山婀娜多姿、美丽动人的形象,以及她的父亲为她举办隆重的及笄之礼。整篇赋以华丽的辞藻描写了小山及笄之后的仪式,展现了古代儿女情长和家族的美好传统。
及笄读:[jíjī]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
1、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
2、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出自: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译文:老人和儿童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3、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男冠女笄意思是男孩到了成年要戴帽子,女孩到了成年要盘发插笄。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笄是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
OK,关于古代男女加冠及笄礼和上笄是什么意思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