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为什么杀白起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秦始皇为什么处死白起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白起为什么被称为杀神
白起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一位将领,他是秦国征战其他六个国家的主要将领,一生没有打过任何一次败仗。他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国最出名的将领,打了无数的战役,最重要的是,他征战一生从未败过。
打过无数的战役,却终生未尝一败,这就是白起的战绩。哪怕同为四大名将,另外三个人的战绩比起白起也稍逊一筹,但也称得上是战功赫赫。那么同是战国四大名将,打胜过无数战役,为何只有白起被后世称为杀神?
要看白起的特殊之处,就要先看与他对比的另外三大战将了。同为秦国名将的王翦,王翦出生在秦国,他出身贫苦,在二十岁时便已经参军。虽然出身贫苦,但是王翦头脑非常灵活,而且打仗时勇猛过人,在一群秦国军队之中很是突出,当时已经是将军的白起很看好他,后来也升他为将军,更是把他推荐给了秦昭王。
不久后秦昭王死去,秦王嬴政上位,此时的六国已经被秦国打的只能勉强招架了,稍微难缠一些的只有赵国。
在王翦灭掉韩国之后,便率军攻打赵国,但是赵国拥有名将李牧,二人棋逢对手,短时间难以分出高下。后来王翦用计让赵王以为李牧要投降,赵王是个庸人便相信了这种谣言,用赵葱换掉了李牧。结果赵葱率领的军队被王翦打的大败,一个月之后,赵国也被王翦灭掉。
而最后一个楚国也是被王翦所灭,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最后几步就是由王翦帮他扫清的障碍。王翦身为秦国将领,也是一位才能优秀的军事将领,但也正是因为身在秦国,所以在白起将六国打残以后,他尽管英勇,但是在战役和杀敌数上面却都无法超越白起。
而李牧出生于赵国,虽然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但是他最值得称赞的并不是对战秦国,而是和匈奴的战役。最初李牧是作为边境守将对抗匈奴,但是李牧却一直不和匈奴进行正面战斗,即使匈奴入侵,李牧也只是退回防守,虽然没什么损失,但也没有胜利过。
时间一长,匈奴就不再警惕李牧的战术,而赵国也对他一直被动的防御表示不满,但是他继续按照他以前的做法进行防守。后来赵王找人代替了李牧,每次匈奴来犯,就立刻出兵战斗,但是往往败多胜少,时间一长,赵国损失惨重。不得已赵王只好再派李牧去防守。
李牧依然像以前一样防守,只是后来挑选精兵每日训练,同时放出大量牛羊去草原放牧。而匈奴由于之前和李牧的交手经验,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便大举进攻,李牧却早有所料,让部队发动突袭,击败了匈奴。后来又在秦军入侵赵国的时候打败秦军,成为赵国著名的将领。
同为赵国名将之一的廉颇,在和秦军交战的时候,并没有听从他人的建议主动出击,而是采取了防御的策略,让秦军找不到任何攻击的机会。几次试探性的进攻后,秦军没有得到任何便宜,廉颇成功的阻止了秦军的速战计划。廉颇带领的赵国军队堪称铜墙铁壁,秦军本想一鼓作气取得胜利但是却被廉颇挫败,并且这还不是廉颇第一次击败秦军。
上述的三位将领都是善于用兵,战绩显著的将军,而白起比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公元前293年,秦国发生内乱,于是韩国和魏国组成24万联军反击秦国。白起率领十万大军迎击,在两军对垒时,白起并没有立即攻击,而是事先做了大量工作去收集情报。
魏国和韩国两军的主帅意见不统一,两方人马都不想先和秦军交手。白起知道这种情况之后,决定各个击破,先布下少量士兵迷惑韩国,真正的主力绕到了后方对留守的魏国军队发起了突袭。魏军没有防备,迅速溃败,而魏国军队的失败也让韩国军队腹背受敌,最终二十四万的魏国韩国联军被白起十万人的部队全部歼灭。
这一战,展现出了白起善于用兵,虚实结合,重视情报收集的才能,也正是这些优点让他以少胜多,击败了兵力更多的敌人。
而白起最为后世所知的就是和赵国的战争,那一战赵国和秦国均都投入了大量的军力。最开始的时候,秦军连战连胜,势不可挡。后来廉颇仔细分析了情况之后,发现秦军的补给线更长。于是由廉颇率领的赵国军队坚守不出,之后的现象证明了廉颇这个战术的正确性,秦军始终无法突破赵国军队的防御。
两军开始对峙,打起了消耗战,三年时间过去了,期间秦军损兵折将。但是赵国的粮食产量并不如秦国,加上秦国使用计谋让赵王怀疑廉颇可能投降秦国,于是用赵括替换掉了廉颇。而在赵国换掉将领的时候,秦国军队的主帅已经变成了白起,在面对赵括这种实战经验并不丰富的对手时,白起故意引诱敌方军队追击,分割对方的部队,最终把赵国军队引入提起设计好的包围圈,成功切断了敌军的后勤供给。
而在饥饿了一个多月之后,赵军在主帅的带领下强行准备突围,失败之后数十万士兵纷纷投降。而赵军投降之后,白起并没有把这些投降的士兵放回赵国,而是为了防止赵国再次成为秦国统一路上的绊脚石,把这已经投降的数十万士兵全部活埋掉,赵国也因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而坑杀数十万投降士卒这件事,也让白起背负了血腥滥杀的名声,这也是后世他被称为杀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人说白起当时并没有想杀那四十万投降的士兵,只是秦国国君为了统一大业,需要赵国失去抵抗的力量,让白起来背这个后世的骂名,但是这种说法无从考究,而白起也确实下令坑杀了数十万士兵。
尽管有了滥杀的污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白起实在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在各种资料历史的记载中,他确确实实的是一次都没有败过,不是和偶尔打仗所以没有败绩的将军一样,他的一生打过的战役数不清,并且很多都是大规模的战斗。
一场战争经常投入兵力几十万,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持一生不败的战绩,可以说是一个传奇。而且白起的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战争,都是以少胜多,用较少的兵力击败了兵力更加强大的敌人。这充分证明了他的用兵如神的军事才能。
白起之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打了数不清的胜仗,六国中的主要力量都被白起消灭,为后来秦国扫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不仅仅是在帮助当时的国君扩大疆土,提高地位,而是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第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促进天下的统一,为后世中国的统一坚定了基础。尽管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些战争背后的意义,但是在客观上,这些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说,白起等人作为当初那个时期的著名将领,为后世的统一大业贡献了极大地一份力。
白起善于用兵,许多战役中使用了从前没有人使用过的战术,用少于敌人的兵力击败了强大的敌人。而战胜敌人之后杀死了投降的士兵,尽管让他背负了污名,但同时也让他在战国时期威名赫赫,没有对手。纵观白起的一生,征战沙场打了无数战役,但是却从来没有被打败过,这在历史上无数名将当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后世甚至有学者将他誉为战神。即使放到现在,他的经典战役仍然有许多借鉴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秦王为何杀白起,揭秘白起为什么被赐死
秦王杀死白起是因为白起违抗了秦王的命令,担心白起造反,于是秦王选择了先下手为强,最终杀死了白起,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选择。
秦昭王为什么要杀白起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不听白起的意见,采纳了相国范睢的意见同意了赵王提出的议和条件,然而赵王并未履行约定,促使秦昭襄王一怒之下又重新攻打赵国围困邯郸,这是距离长平大战已经过去一年时间,天下列国纷纷派兵支援赵国,秦将王陵和王龁都无法攻克赵国国都邯郸,这样又让秦王打算重新启用白起,想任命他为主帅重新攻打赵国,可是却被白起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秦王的邀请,本就对白起心存忌惮的范睢开始在秦王面前诋毁白起,秦昭襄王盛怒之下赐剑与白起令其自杀。
可是秦昭襄王并非昏聩之辈,显然不可能仅仅因为范雎的几句谗言就将功臣杀害。说到底,问题的本质还是出现在权利上了。范雎害怕白起军功卓著,危机自身的相权。秦王同样担心白起掌控军权,威胁到自身的地位。
秦昭襄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在位最长的国君,从公元前306年一直执政到公元前251年,在位一共56年。但是他真正亲政的时间却远没有这么久,从公元前306年到前266年一共41年时间里,秦国大权一直在他母亲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国宣太后之手,宣太后主政时任用弟弟魏冉、芈戎以及儿子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贵主政,昭襄王几乎是被架空,一定程度上造成秦国国内只知有太后和四贵,不知有秦王的局面。直到范睢入秦,昭襄王才在范睢“固干削枝”的建议和策略之下废宣太后,将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贵驱逐出秦国,这才正式收回了大秦帝国的王权。
秦昭襄王收回了王权,但也仅仅是夺回了行政和决策权而已,因为宣太后主政期间倚重军中大将,所以当时军权主要掌握在白起和司马梗之手,白起出自郿城“孟西白”,司马梗出自夏阳司马氏,两人都是秦国世家大族和军功贵族,在秦国朝野和军中有着深厚的基础,秦国军中大部分将领都出自于郿城“孟西白”和夏阳司马氏,这是一心要收回全部权力的秦昭襄王所不能容忍的。
对秦昭襄王而言,收回军权是迟早的事情,白起拒绝王命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王陵和王龁两员大将都不能攻克邯郸,很难说这其中有没有白起在军中巨大影响力的作用和后果,所以白起不听王命给了昭襄王一个很好的借口,可惜的是白起没有看透其中的厉害关系,以为昭襄王还是要倚重他来对抗六国(六国也确实是被白起打怕了,赵括也说没有白起他就不怕秦军),可是白起忘了两点:第一就是在秦国军功制度下从来不缺能打仗的名将,第二,在利益攸关的军权面前,一个再厉害的名将也比不上军权。所以秦昭襄王杀心一起,白起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秦始皇为什么处死白起
在历史上,根本没有秦始皇要杀白起,因为白起是公元前257年死的,而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出生的,也就是说白起死时,秦始皇仅2岁。真正想要杀白起的是秦昭襄王,原因是多个方面的,有范雎的离间,也有白起身体不好,最关键的还是白起违抗了秦昭襄王的命令。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