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瑞士军工刀的问题,以及和中立国瑞士购买美国战机,还能保持中立吗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中立国瑞士购买美国战机,还能保持中立吗
谢邀,貌似题主对中立国的概念并不理解。
中立国指在发生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国家。
并不是指这个国家去武装化,也并不是指这个国家不能购买其他国家的武器。
具体说下,“在发生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这是中立国的定义也是中立国的义务。当然了伴随着义务,必然有其权利。
中立国的权利是:交战方不得入侵中立领土,而中立国抵制任何此类企图并不损害其中立性。也就是在战争中你入侵了中立国的领土,中立国是可以完全不受限制地打击你的,而且这种打击并不会让中立国丧失掉中立国的地位。同时,中立国还可以向交战的双方出售和购买物资(非军事用途),这往往在战争期间可以让中立国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说,瑞士购买F-35,只要不是用来主动的对外发起军事行动都不会让瑞士丧失中立国的地位。
就别说购买F-35的事情了,瑞士的军力其实是在欧洲排前几名的!
瑞士有包括豹2在内的主战坦克超过500辆,
包括F-18在内的战斗机超过200架
这些武器装备大部分也不是瑞士自己设计生产的,而是购买自北约阵营的国家。
同时,瑞士也参与了大量北约国家发起的军事演习。
按照咱们来看看瑞士是十分偏向北约的。但是这只是军事上的合作,瑞士目前的政策表现还没有出现偏离“中立国”的趋势。
当然了,事情的发展光看历史行为并不是特别靠谱,万一有一天瑞士人脑子抽筋了呢?也不一定不会出现放弃中立的举措。但这个举措绝对不是购不购买F-35战斗机这么表面的事情。
军工铲哪个牌子质量好
军工铲猛犸象牌子质量好。
来自瑞士的户外品牌,由一位绳索工匠创办于1862年。产品线涵盖户外服装、背包、鞋、睡袋、头盔、头灯及攀登器材等。
瑞典生产的武器为何会成为抢手货
瑞典,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面积45万平方公里,人口刚过1000万,是一个典型的北欧小国,但令外界感到惊讶的是,瑞典却拥有涵盖海陆空完整产业链的国防工业体系,这在全球发达的中等偏上国家中,都是不多见的。
除了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幸福指数位居全球前茅以外,瑞典的军火贸易,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名声远播,著名的军品有全球第一款哥特兰级AIP潜艇、维斯比级轻型隐形护卫舰、博福斯L/70式40mm高射炮、JAS-39鹰狮战斗机等,养活了萨博、博福斯、西尔塞斯等这般全球著名的军工企业。
如果按人口平均出口额计算,瑞典无疑是排名世界前三的军火出口大国,与俄罗斯是一个级别的存在,可见瑞典军火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在中东的受欢迎程度。
在瑞典,对包括军工企业在内科技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长年保持在GDP的3%以上,这种高额投入,即便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要远高于美英等军工强国。
从“炸药之父”诺贝尔,于1894年收购大炮生产商-博福斯公司开始,40mm博福斯防空炮,就成了许多国家海军主战和辅助舰艇上,对空防御火力的不二选择。
由于核心技术,掌控在自己手中,才获得军贸市场的主动权,不要小看一门40mm防空炮,就是有许多强国研发不出来,外销5万门以上的40mm博福斯防空炮,见证了瑞典在防空火炮上的核心技术,以至于40mm防空炮风靡全球。
二战时期,德国率先起飞喷气式战斗机,投入空中的实战,尽管最终未能挽回德国战败的命运,但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让“武装中立,小国图强”的瑞典,敏锐地捕捉到了信息,萨博防务集团意识到,喷气发动机,或将是未来战斗机的主要动力系统,是研制现代战斗机的基础。
于是,萨博集团下定决心要从零开始,研发航空喷气发动机,J-21R喷气战斗机应运而生,让瑞典成了自主研发制造喷气式战斗机的小国,一直到JAS-39鹰狮战斗机成为与阵风战斗机,台风战斗和并驾齐驱的欧洲战斗机三雄。
JAS-39鹰狮,集制空作战,对地打击,包括侦察功能于一体,又能在普通高速公路上起降,战时对机场跑道的依赖性较低,且加油、装弹过程不超过10分钟的战斗机,因此,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是历来受追捧的军品。
包括全球第一款哥特兰级AIP潜艇率先研发成功,都是瑞典人自己研发的,拥有真正的核心技术,这些是花钱买不来的,把核心技术掌握在手中,瑞典才获得了国际军贸市场的主动权,S型主战坦克、“弓箭手”自行火炮等,都成了著名的陆战武器。
抗日期间八路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是什么
八路军手中的袖珍大炮--日军掷弹筒
掷弹筒是日军小队火力的支柱!
日军大多数的掷弹筒手,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手,400米内命中率高达在85%到95%,十分惊人。
进攻战中,日军掷弹筒小组跟随一线步兵作战,主要打击国军的机枪火力点。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日军在抗战八年中并非如同所谓的大日本武士一样,动不动就挺着刺刀冲锋,而以一种极为狡猾方式作战,
日军一旦遭遇国军较为坚固的重机枪或者轻机枪火力点,立即停止进攻随地隐蔽。等待跟随部队前进的掷弹筒小组将其打掉。
在淞沪会战中,中央军18军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被小日本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剩下的也没有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国军重机枪手回忆,他们一般只能一个弹带200发就要转移阵地,不然日军的掷弹筒就会准确的打来。1挺近100斤的重机枪转移起来,谈何容易!一旦国军的机枪火力被摧毁,日军立即以重机枪火力压制住国军火力,随即立即以优势兵力发起冲锋。
对于掷弹筒极端的依靠,也是日军的一个弱点。
一旦失去掷弹筒,日军甚至连怎么作战都不知道了。
东史郎回忆到,我以为只要发射五六次掷弹筒就能突袭,所以声嘶力竭地喊:“掷弹筒!掷弹筒!”可掷弹筒手不知在哪儿,见不到影子。不得已,我一边说:“要不扔手榴弹冲锋?”一边退回了三四米,卧倒在地。我从士兵那里拿了两颗手榴弹,又往上爬。但是,面对着敌人的火力,我不敢直起身子,我的手榴弹根本没有投到敌人那里。山顶的敌人再次发现我们,又扔起了手榴弹。身边好几个战友被当场炸死,我们只得向下爬,就这样在岩石上趴了两个多小时,等待情况变化。
而在防御作战中,日军以掷弹筒和机枪火力协同。
首先以机枪火力压制住国军战士的冲锋,然后在对方手榴弹的距离之外,用掷弹筒对冲锋的国军战士进行准确的杀伤。国军战士如果起身会遭到机枪火力的杀伤,俯身隐蔽又被掷弹筒杀伤。
掷弹筒榴弹破片的杀伤半径可以达到8米,经常造成国军战士的严重伤亡。这也是八年期间,国军牺牲一百多万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佬把掷弹筒叫做膝盖炮,也就是可以放在膝盖上发射的炮。就尺寸上来说,掷弹筒还真可以放在膝盖上发射。代价是,发射期间后坐力会击伤腿骨,造成复杂性骨折,非常难复原。美军曾经批量使用过一批缴获的膝盖炮,最终让一群美国大兵大腿打上石膏进了医院。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仿制和使用
八路军早在平型关战役就曾经和日军掷弹筒交过手,真正认识到它的厉害还是在百团大战的关家垴战役中。
日军为了报复百团大战,发动了大扫荡。其中冈崎大队(600多人)孤军深入八路军腹地,在关家垴被八路军优势部队团团围住。
彭老总下令129师务必全歼这股日军,不然从师长起全体军法处置。结果这支没有重武器的冈崎大队,居然挡住了129师长达2天的强攻,并造成八路军的严重损失。其中25团、38团负伤的有1570人,牺牲500多人,其他参战的还有第772团、第769团等都有相当的伤亡,伤亡总数超过3000人。日军伤亡也很重,冈崎大队长自己被击毙,能够作战剩下不到百人。
关家垴战役中,日军的掷弹筒对密集冲锋的八路军战士,造成严重的伤亡。在日军掷弹筒的打击下,部分八路军连排最后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战士。
战后八路军高层开始重视掷弹筒的作用。经过详细分析以后,他们认为对付日军掷弹筒最好办法只能是仿制相同的装备(这点和国军方面的认识相同)。
掷弹筒重量轻且威力大,非常适合八路军展开的游击战。
八路军由于中期的扩编,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比起抗战初期已经有很大的下降。
大多数八路军士兵没有超过十发的实弹射击(部队子弹缺乏,战斗都不够,哪来练习),这样的士兵用世界其他国家的观点来说,连民兵都不能算。
同时八路军的步兵装备主要是步枪、手榴弹和少量轻机枪。
这样的装备是无法和日军在远距离作战的,八路军只能采用近距离突袭作战的方式,以削弱敌人火力的优势。
日军士兵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八路军是不到150米不开枪,在这突发的枪声面前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以后,八路军就已经端着刺刀冲到你眼前。
这种方法一度非常有效,八路军甚至用一部分新兵手持长矛埋伏在路边后配合主力部队冲锋(步枪数量不足),消灭过日伪军一支百人的运输队。
-------使用掷弹筒的八路军战士,他们的掷弹筒经过改良,性能几乎和日军的一样。不过,日军掷弹筒数量显然更多,八路军还是占不到上风。
日军是善于学习的军队。他们很快调整了战术,大量使用掷弹筒以克制八路军的密集冲锋。掷弹筒射速很快,优秀射手每分钟可以达到20多发,造成敌人密集杀伤。
在八路军战士冲锋的几分钟内,掷弹筒已经可以射出大量的榴弹。一发榴弹杀伤半径就有八米左右,一发榴弹往往就可以造成冲锋的八路军士兵数人的伤亡。一段时间八路军伤亡非常严重,伤亡于掷弹筒下的高达35%。
无可奈何之下,八路军高层于1940年10月下令,要求八路军军工部门立即仿制。
接到命令的八路军军工部长刘鼎,很快依靠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缴获的日军掷弹筒的原物,于1941年4月仿制出第一款自己的掷弹筒,一共有40门。
八路军方面称它为五零小炮。
在五零小炮的研制期间,八路军的军工人员克服了许多旁人看来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让各方都大为震惊。
吃到苦头的日军甚至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
整个研制过程极为艰难,主要的问题在于原料和加工方法。
首先说说原料
八路军的根据地在落后的中国,也是属于贫穷的地区。掷弹筒体所需要的钢管,八路军根本无法得到。
根据地无法炼钢,唯一的钢材来源是通过拆卸日军控制的铁路钢轨。
拆卸工作一般由当地的民兵和老百姓完成,之后将钢轨和八路军军工部门换取步枪和手榴弹。日军因钢轨的丢失,曾经多次沿着铁路发起报复性扫荡和屠杀。
这个原料来源也是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用命换来的。
解决了弹筒材料的问题,弹药材料问题又出现了。
弹药对于原料的需要量更大,我们得到钢轨数量又非常有限,不可能使用钢轨作为弹药的材料。
设计人员再三考虑,决定用太行盛产的白口生铁为原料。传统工艺生产白口生铁是当地农民用土法冶炼出来的,含碳量高,铁质非常脆,一经机器加工弹体就会发生碎裂,无法使用。
在留学德国的冶金工程师陆达和技术工人孙兆熙的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八路军使用国外黑心韧化处理工艺与传统焖火技术相结,解决了弹体脆弱的问题。
1941年就生产了4万枚掷弹筒榴弹,尽可能的满足前线的需求。
再说说加工技术
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加工技术的问题又凸现了出来。
制造掷弹筒体也遇到很多难题,比如没有点焊焊接技术,锻接粘合造出的弹筒又无法经受高温等。设计人员用惊人惊讶的想象力将其解决,通过多次改进加快了生产速度。
日军八九式掷弹筒为了增加精度是有膛线的,榴弹上也有相应地有紫铜制的弹带。根据地的技术力量无法制造膛线,也没有紫铜资源(平时战士作战连子弹铜壳都要尽量捡回来)。
设计人员经过研究,决定效仿国军的民国二十七年式,放弃线膛结构,采用滑膛结构。但又借鉴国军掷弹筒射程近的缺点,将五零小炮的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保持了500米的射程。
后来八路军又对五零小炮进行了多种改进,生产出精度更高的按式发火掷弹筒、60毫米口径掷弹筒,甚至还有可以用来平射打碉堡的掷弹筒。总之,成为了一个系列产品。
从1941年处到抗战结束的1945年,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各厂就生产掷弹简2500具、炮弹20万发,装备近30个团。其中129师等八路军主力部队,基本做到每个战斗班配备一个,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和日军之间的火力差距。
新四军则和八路军不同。水乡作战的特点,新四军以生产迫击炮为主,掷弹筒生产数量较少。整个抗战期间,新四军只生产了400个掷弹筒,掷弹筒榴弹的产量有2万发。
整个抗战中,八路军的军工部门面对根据地极为恶劣的条件,仍然不屈不挠的创造性的完成了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个研制的过程中,技术工人张师傅试验榴弹时牺牲,魏振样老师傅明知有危险也坚持试验,被炸断了右手。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刘鼎部长也亲自参与了试验,还遇到了严重的炸膛事故。如果不是战友及时的掩护,刘鼎部长也很可能受重伤。八路军军工人员的英勇和无畏,实在令人钦佩。
----------------掷弹筒被淘汰几乎是必然的,它最大的问题是精度不够,没有精确的瞄准设备,基本依靠掷弹筒手的感觉和经验。即便掷弹筒手再厉害,发射时候只要手一晃动,肯定无法击中目标。相比起来,60毫米迫击炮才更实用。我军直到中越战争,都还在使用60毫米迫击炮!
关于瑞士军工刀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