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钟鸣鼎食是什么意思(图文)这个问题,中国文豪很多,为什么苏东坡格外被追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黛玉临终前为何对紫鹃说自己身子是干净的
既然提到黛玉临终,那必定是原著八十回以后的事了。在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红楼梦》的第九十八回里,黛玉临终前对紫鹃这么说:
“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前面很多答主已经说了,黛玉向紫鹃强调自己身子是干净的,是呼应前八十回里“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自况。这样解释自然没有错,毕竟宝黛恋情在书里那么明显,越到后来越有半公开的态势,只是贾府的长辈碍于礼教都采取视而不见、强行否认的态度,但不能排除会有嘴碎的人私下议论。黛玉本来就因为“目无下尘”而不那么招人待见,对于有心针对她的人来说,她和宝玉炽烈得难以掩饰的情感就是击倒她最好的利器。要不是贾母强力护着,估计有损黛玉名声的谣言就会出现。
黛玉本来就是洁身自好的女孩子,这跟她忠于自己的感情并不矛盾。但洁身自好者如果被攻讦为德行有亏,在精神上会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黛玉敏感,不会察觉不到周围有不友好的迹象,有虽然被压制但依旧蠢蠢欲动的风言风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正是这种精神压力的体现。她不会不知道人们会用什么来攻击她,只是这种跟“道德”有关的敏感话题,无法主动提及。
直到临终,一切都已无所谓,这才说自己身子干净,算是对那些不友好的窥视和传言给予正面回应。这些若隐若现的流言毕竟是在贾府内部,黛玉说出这话,也算是和贾府最后进行切割了。既然贾家存在着一种拒绝接纳她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拒绝她的理由是她和宝玉的恋情属于“失德”行为,她就说明这种事实不存在,同时表明对贾府的反接纳态度。
翻译成现代语言,大概是这样:
贾家反对派:黛玉不行,我们家的媳妇得是清白干净的。
黛玉:我就是清白干净的。但你们认为我不是,那我就离开。
黛玉这句话,是说给王夫人、花袭人、薛宝钗以及所有揣测她和宝玉会有“不才之事”的人听的,包括一些读者。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不喜欢黛玉这个人物的读者,肆意歪曲宝黛恋情,认为黛玉可以不顾一切爱上宝玉,就有可能不顾一切和宝玉发生实质关系,就像贾母狠批的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套路一样。之所以没发生,是没有条件而已。
这绝对是对黛玉的误解甚至是污蔑。《红楼梦》第一回就特地强调,这本书绝不是简单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宝黛之间的纠葛,是一段牵扯着前世盟约的神仙公案,本来就不掺杂身体接触,强调的是形而上的精神交流。黛玉本人的品性更是决定了,她不可能接受纯粹出于欲望的婚前缠绵。
黛玉喜欢《西厢记》,理解并向往情侣间真挚的情感,但不等于她会不自重,这是两码事。
事实上,黛玉的自珍自重,比她对宝玉的情感更重要。宝玉之所以能够得到黛玉的感情,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他对黛玉足够尊重,凡事先从黛玉的心理感受去考虑。臆测懂得西厢之美的黛玉也会步“才子佳人”的后尘,和宝玉做出什么私相授受的事,那都属于没有读懂黛玉。
很多人都不懂黛玉,所以黛玉临终前需要强调一句“身子干净”,以正视听。
以上是对黛玉临终前为什么要说这句话的解释。不过我自己的观点,反而认为八十回后的续书里写这么一句不合适。我认为,如果真正读懂黛玉,就应该让黛玉不说这一句。说了这一句,就落了俗套,黛玉反而不像黛玉了。
黛玉和宝玉灵魂契合。她不是不知道现实的所谓“道德规范”是怎样的,但她和宝玉一样都是“叛逆者”,她实际上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否定,只不过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动。行动也是隐秘而不张扬的,具体表现就是她和宝玉的恋情。他们是恋人更是知己,但不懂的人只看到恋人的迹象,看不到知己的本质,于是臆测会有恋人间违反礼教的“不才之事”发生,却不知道那并不是宝黛感情的核心。
换言之,庸人才会因为发现宝黛恋情的苗头而担心两人有什么身体接触,但实际上这种担心根本不成立,因为黛玉不会有这种想法。只是很少有人懂,而黛玉也无法公开宣称“我没有这种想法”。
问题在于,平时不能公开表达,临终前就要一吐为快吗?我并不认为。
我觉得,去掉“身子干净”这句话,黛玉临终前的表达反而更加自然合理、符合逻辑:
“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这样读起来更顺:我这里没亲人,死后请你想法送我回去。
中间夹一句“我的身子是干净的”反而突兀了,不说才合乎黛玉的性格。
理由:
1.人在临死时,脑子里想的肯定都是最在乎的事。黛玉本来就很干净,不可能成天想着“才子佳人”的男女之情,临终前也不可能把这种事作为思想的重点提出来;
2.黛玉本质是和宝玉一样的叛逆者,既然明知有违礼教也要和宝玉相爱,自然也就不在乎礼教的束缚。叛逆者骨子里都是勇敢的,不会在乎别人的议论。黛玉一辈子都不屑于回应那些子虚乌有的臆测,又怎么会在临终前郑重说明?
3.以黛玉的聪敏,自然知道很多事情是说多错多,越说越错。一个未出阁的贵族小姐,没事说什么身子干净不干净干嘛?不说也就罢了,说了反而有可能给有心害自己的人以“欲盖弥彰”的口实,何必?
可以对比晴雯。晴雯临死前确实是对宝玉表达了类似的意思,说是担了虚名,早知道就另做打算了。
但是晴雯和黛玉不同啊。晴雯是丫环,性格又是刚烈火爆的,在她看来事情很简单,既然是说男女之情必然就要提及是否发生关系嘛,所以没有这层关系却担了这个污名,就成了她临死前都在耿耿于怀的事。
但黛玉和宝玉的情感关系是更深层次的,黛玉耿耿于怀的并不是没有这层关系,也不是担了这个污名,而是周遭无形的“风刀霜剑”,使得她在人世间寻不到一处心灵的依归。
所以别的都不重要了,她想回家,这才是黛玉临终前真实的心理。
所以不要让黛玉说那句多余的“我的身子是干净的”,直接表达要回家的意愿就好了。
再翻译成现代语言看一遍:
贾家反对派:黛玉不行,我们家的媳妇得是清白干净的。
黛玉:(呵呵,我不需要跟你们多说。)行,我离开。
我觉得,这样才更符合黛玉的形象。
总有人问,为什么说《红楼梦》续写的后四十回不如原著的前八十回,其实很多方面,大至情节走向,小至只言片语都能看出来。黛玉临终前该是怎样的表现,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吧。
一家之言,看看就好。
参见相关问答:
《宝玉为林黛玉饮一杯酒,算是失礼吗?》
《薛宝钗长相不差,文采不差,为何始终比不过林黛玉?》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中国文豪很多,为什么苏东坡格外被追捧
公元1097年,卧于一叶孤舟之上的苏轼,正剥着荔枝唱着定州秧歌,看着风景踏着浪,漂洋过海去了儋州。
这个精神矍铄的小老头可能已经不记得这是他人生中第几次被贬了,从北京到海南,从川渝到蓬莱,在必死的路途上,他都能活出另一番滋味!
余光中老师曾说过,如果要找一个古人一起旅行,不要找李白,因为他太傲,不负责任;也不要找杜甫,因为他生活太苦,会很丧;要找就找苏东坡,因为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0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公元1037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豪放派词人。
苏轼是个全才。
论文学,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论书法,他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论画画,首创文人画概念。
论教育,他教出了海南第一位举人。
论美食,他可以拍一部舌尖上的大宋。
他是仙吗?大概是的,我想,他更愿意做人间的东坡先生。
有人说,900年来,文人中拥有有趣灵魂的人只有他一个。
一首《定风波》让他驰名于中学课本,却没人知道,他因为淋雨而感冒了;
一道东坡肉,让他制霸美食界,却没人知道,当时的猪肉贱价如泥,别人都不吃,才便宜了他;
一篇《赤壁怀古》让他文人形象屹立不倒,却没人知道,赤壁古战场是他唯一去得起的旅游景点。
一串荔枝,让他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却没人知道,吃完后他的痔疮复发了。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苏轼的路线图李白看了会折服,徐霞客看了会流泪,苏轼自己看了会说,惠州的荔枝,儋州的生蚝,黄州的猪肉都不错!
传说,四川眉山有一座彭老山,山上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苏轼出生的那一年,彭老山却突然百花凋零,树木枯萎。
而到了公元1101年的某天,苏轼在江苏常州去世,彭老山又重放光彩,焕发出蓬勃生机。有人说,那是因为苏轼出生的那一年,彭老山的钟灵毓秀都被苏轼带走了。
苏轼也确实是一个聪慧机敏的孩子。
幼年时期的苏轼是大人眼中的熊孩子,他不喜读书,整天带着弟弟淘气。父亲苏洵为了劝苏轼学习,用了许多方法都不见效,于是他只能另辟蹊径。
苏轼的好奇心特别强,苏洵也是利用了这一点,对苏轼善加引导。每当苏轼在玩耍的时候,苏洵就故意躲到角落里看书,苏轼一过去,苏洵就立马将书藏起来,不让苏轼发现。长此以往,苏轼便对父亲看的书充满了好奇。
于是,苏轼趁父亲出门时,将书偷了出来,并且认真地读了起来。从此,苏轼就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也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
不仅如此,苏洵也从来不打击苏轼的好奇心。
一次,苏轼在自家的庭院中,发现了一块黑黢黢光溜溜,正当小伙伴们正在商量用这块石头做游戏时,苏轼觉得这块石头表面光滑,且不吃水,觉得可以拿来做砚台。
苏洵知道后,不仅没有批评苏轼将自己院子挖的天翻地覆,反而是表扬了他有善于发现的精神。之后,苏洵真的将那块黑石头做成了砚台,送给了苏轼。
在往后的岁月中,苏轼一直都珍藏着这块砚台。我想,苏轼之后能成为书法大家,应该是离不开父亲苏洵正确的引导。
苏洵从来不让苏轼死读书,读死书,他告诫苏轼,积极进取固然是好的,但是该退的时候就得退,而且要积极地退回来。
父亲虽然希望苏轼可以读万卷书,但他更希望苏轼能够拥有快乐的人生,而苏轼也一直将父亲的告诫,奉为圭臬。
苏洵的言传身教,让苏轼拥有了不拘礼数,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而母亲程夫人的教育,对于苏轼的成长也至关重要。
苏轼幼年时,父亲忙着读书科举,一直是母亲照顾苏轼。一日,程夫人带着苏轼读《后汉书》,读到范滂的故事。
范滂因为坚持心中的正义,被政敌陷害,判处死刑。上刑场前,范滂的母亲来与范滂告别,范滂说:“儿子不能尽孝,请母亲不要悲伤!”
范母说:“一个人既想追求千古留名,又想追求长命富贵,是不可能的。你为坚持自己的理想而牺牲自己,母亲为你骄傲。”
读完这个故事后,苏轼放下书,问程夫人:“以后我想做范滂那样的人,您会同意吗?”
程夫人平静地说:“你想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程夫人出身门阀世家,知书达理,是个大家闺秀,同时她又是个思想独立,坚毅果敢的女性。程夫人对苏轼的人生教育,一直深深得影响着苏轼。
苏轼的童年是快乐的,他能拥有一对开明的父母。苏洵从来不要求苏轼日日埋头苦读,他告诫苏轼,积极进取固然是好的,但是该退的时候就得退,而且要积极地退回来。
苏轼十分怀念自己幼年时在眉山生活的日子,他在晚年时回想起父亲教他读书的场景。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知子莫若父,苏洵十分清楚苏轼的个性,他给苏轼取名为“轼”也是希望,苏轼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不显山露水,暂避锋芒,即便有文采,也要一点点的露出来。
我想,如果苏轼能够听取父亲的告诫,也不会经历仕途上的坎坷,或许能够成为一个有钱有地位的顽童,而不是那个穷困潦倒,到处叽歪的怪老头了。
不过,虽然在才华上苏轼没有完全听从父亲的告诫,但是在生活上,苏轼是完全遗传到了父亲的顽皮精神,一入仕途,就成了大宋第一男顶流,俘获万千少女的心。
02仕途坎坷公元1056年,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跟随父亲苏轼一起,前往北宋都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苏轼不负众望,连过三关,金榜题名。但是,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苏轼着实有点冤。
当时的北宋文坛宗主欧阳修是礼部的主考官,在见到了苏轼的文章后惊为天人,想要将这篇文章定位考试第一名。
但是,宋朝科举为了防止考官舞弊,考生的试卷都是统一由专人誊抄过后,才送给考官批阅的。这样考官也不能通过考生笔迹辨认,自然不知道文章出自哪个考生之手。
但是,欧阳修很机灵,他想能写出这样见解独到,笔力虬劲,文字朴实的文章,莫不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吧。如果把这篇文章定为第一名,会不会被扣上作弊的嫌疑。
于是,欧阳修决定忍痛割爱,大义灭亲,将这篇文章定为第二名。放榜之日,谜底揭晓,那篇被欧阳修忍痛割爱的好文章,出自眉山苏轼之手,和曾巩毫无关系。
苏轼是何许人也?欧阳修决定一定要见一见这个人。在见过苏轼之后,欧阳修更加兴奋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此人文采不凡,将来入仕,一定是国之栋梁,我要为他让出一条路来。”
他还对自己儿子说:“三十年后,人们不会再提起欧阳修,他们都会只谈论苏轼。”
然而,噩耗传来,程夫人病重去世,苏轼只得回四川眉山老家为母亲服丧。但是,苏轼虽然离开了京城,但是因为欧阳修的赏识,苏轼的美名也渐渐传播开来。
公元1061年,26岁的苏轼再次参加了制举,这次会试是由仁宗皇帝亲自主持,选拔非常人才,能参加考试的人都是凤毛麟角。
苏轼依旧不负众望,考试的文章得到了仁宗皇帝和司马光的赏识,被点为制举第三等(制举的一等、二等皆为虚设)。这是北宋开设制举考试以来,绝无仅有的好成绩,可谓是“百年第一”。
入仕后的苏轼,被宋仁宗派往凤翔,任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在凤翔任职的这三年,苏轼勤勤恳恳,为百姓解决了许多难题,发挥了实干精神,受到百姓的爱戴。
公元1065年,苏轼任满三年回京,宋英宗非常赏识苏轼的才能,想要提拔他为翰林,但是被宰相韩琦阻止。于是,宋英宗只能给苏轼一个文职,去编修国史。
苏轼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也是勤勤恳恳地工作。然而,回京不到一年,苏轼的妻子和父亲相继去世,苏轼只能和弟弟苏辙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四川眉山丁忧。
三年过后,苏轼服丧期满,准备重返仕途时,宋英宗去世,宋神宗继位,改国号熙宁。等待苏轼的不再是皇帝的赏识,而是一场几乎毁灭他仕途的政治漩涡。
当时的北宋名臣王安石实行变法,朝中官员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支持新法的新党,一派是维持传统的保守派。苏轼虽然不反对变法,但是更倾向于稳步前进,实事求是。
苏轼几次向宋神宗上书,陈述变法的利弊,希望可以停止变法。
苏轼的做法彻底惹怒了王安石,两人争锋相对,而朝中的保守派老臣,纷纷被排挤出朝廷,请求外任,其中也包括对苏轼无比欣赏的欧阳修与司马光。
在苏轼眼中,这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苏轼渐渐感觉到了处境的危险,为了躲避是非,他主动上书宋神宗请求外调,最后获得了杭州通判的官职。
这一年,苏轼36岁。
而后,苏轼外任的时间长达八年,先后调往密州,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
在密州,踏青打猎是官员们经常组织的活动,苏轼虽然武功不太行,但是他深知,打猎的时候,动作要快,姿势要帅。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
为了报答密州百姓的追随,苏轼要亲自猎一头老虎,惹得密州少女们纷纷为其打call:“苏大人好帅!”
到了徐州,苏轼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城中百姓与富户纷纷逃难,下属官员也劝苏轼赶紧离开徐州。但是苏轼却坚决要守住徐州城,还动员了禁军与他一同抗洪。
于是,城中百姓也纷纷加入抗洪队伍,在70多个日夜的奋战下,洪水褪去。百姓们为了感谢苏轼,纷纷带着酒肉去苏府,表达感激之情。
苏轼身为父母官,为百姓做事是应该的,坚持不收。但是,百姓们的热情也让苏轼无法拒绝,于是他指点家人,将猪头全部制成红烧肉,回赠给一起抗洪的百姓。
在《徐州古今名馔》中记载:
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它为“回赠肉
这便是东坡肉的雏形。
到了湖州,本来苏轼只要按照惯例,写一份奏折,上报民情与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但是奏折中,他总是带入个人情感,不经意间就讽刺一下新法。
在《湖州谢表》中,苏轼说自己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让支持新法的官员怒不可遏,上奏宋神宗称苏轼妄自尊大,愚弄朝廷,对皇帝不忠。
宋神宗信以为真,于是下令御史台调查处理苏轼的案子,御史台又称“乌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公元1079年8月,才上任三个月的苏轼锒铛入狱。在狱中,苏轼受尽非人的折磨,新党派官员给苏轼扣了四条罪状,请求宋神宗立刻处死苏轼,可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然而,五个月后,苏轼的案子却迎来转机。乌台诗案的裁决,宋神宗决定宽待苏轼,从轻发落,这个结果让支持变法的新党们大失所望。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去黄州,任职黄州团练副使。虽然苏轼依然身有官职,却无实权,更无薪水,一家二十口人就这样在黄州过起了艰苦的生活。
试想一下,如果苏轼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写上一封谢表,他至少还能过着快意潇洒的生活。作为文学顶流,随随便便写上一篇,起码阅读10W+,还有粉丝打赏送礼。
可如果苏轼是个稳健含蓄的人,在我们看来就没有什么魅力,苏轼之所以被人喜欢,就是因为他身上那股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可爱劲儿。
心态决定生活,从此苏轼成为过去,苏东坡来到人间。
03人间东坡刚到黄州时,苏轼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睡觉。
昏昏觉还卧,展转无由足。
强起出门行,孤梦犹可续。
苏轼总是在昏睡了一天之后,到了晚上才出门去走走看看,顺便散散心。就这样,苏轼在黄州恍恍惚惚地过了三个月后,他在黄州安国寺长老的指点下,开始钻研佛道。
他开始以佛道的眼光来反思,世人皆如此,为什么只有我这么倒霉呢?思前想后,他终于想明白了,原来是我的命不好。
我生之辰,月宿南斗,那我是魔羯座,魔羯座命不好。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他开始研究身边人的生辰八字,然后终于找到了马梦得。
他写道:
马梦得与余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
意思是,马梦得这个小子跟我同年同月出生,比我晚了八天,这个星座出生的人都是穷人。但是要论我和他谁更穷些,他应该是更穷一些。
苏轼这次反思得很彻底,他这么倒霉不仅是因为命不好,还是因为嘴太碎。
苏轼意识到,他最致命的毛病就是过于显露、炫耀自己的才华,高谈阔论,引经据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看似潇洒随意,其实是口业太重。
换句话说,苏轼也明白了,自己这三十多年,把日子过成如今这样,全是因为自己嘴太碎了,他也终于明白了父亲为何让他不要锋芒太露的原因。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除了一份微薄的食物配给外,没有俸禄和住宅,生活十分艰难。在好友的帮助下,官府批给了苏轼一块数十亩的废弃坡地。
苏轼一改往昔的文人形象,穿上农夫的短打,开始垦荒种地。苏轼非常钦佩杭州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在被贬为忠州刺史时,曾作了一首《东坡种花》。
于是,苏轼将眼前的这块荒地命名为东坡,自己以东坡居士自称,这也是苏东坡名号的来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连日的农活让苏轼精疲力尽,却倍感满足。他在地里筑水坝,建鱼池,移来树苗,撒上菜种,当地上出现绿油油的菜苗时,苏轼高兴得手舞足蹈。
感受到了农耕的乐趣后,苏轼写下了《东坡八首》: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
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
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
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
农耕生活很快乐,但是收获却要等上好一段时间。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吃货,在没有食物的日子里,他意外发现黄州的猪肉非常便宜,能让他解馋。
原来,在黄州百姓的眼里,猪肉有股怪味,是腌臜货,有钱人不屑于吃,穷人不愿意吃,这可就便宜了苏轼了。这在当时虽然是真实情况,但是苏轼怎么会放过如此美食呢,对于烹饪猪肉,他可是非常有心得的。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猪肉颂》是苏轼在黄州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此时苏轼的诗风已经没有了从前的孤标自傲,有的只是随笔心得,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却更让人喜爱。
但是,到了实在没钱,连猪肉也吃不起的时候,苏轼就决定;我要节食。他说,节食有三大好处,安分养福气,宽胃养神气,省钱养财气。
瞧!这就是苏轼,任何时候,都能在困境中自得其乐。饿得有理有据,饿出了福气和财气。
两年后,苏轼在他的东坡园中选址修建了五间泥瓦农舍。农舍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建成,苏轼将厅堂四壁都涂成白色,环顾四周,皆为雪景,因此将其命名为“雪堂”。
有了美食,有了诗和远方,就不能没有朋友。苏轼在交朋友方面有一句至理名言:
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待人以最诚挚的赤子之心,从来不分贵贱。
在黄州,苏轼有一群朋友。黄州太守常常以酒相邀,武昌太守也经常送美食给他,如果有朋友来看望他,他就带着朋友去长江岸边的山里游玩。
闲暇时,芒鞋竹杖而处,雇一叶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的时光。有时候,他为了与渔夫们拉近距离,也装扮成与渔夫,同他们聊天。
但是,渔樵农夫们大多都不善言辞,无话可聊时,苏轼就求着那些人说山野故事,尤其最爱听鬼故事。有时,他们推辞说,没有鬼故事可说,苏轼便笑着说:“那你就瞎编一个。”
就是因为苏轼这种泛爱世人的性格,使得他身边经常出现一些年龄不等,性格各异的朋友,有些善于烹饪,有些善于酿酒。
一日,苏轼在一户姓刘的朋友家里吃到了一种煎米粉做成的糕饼,非常酥脆。苏轼询问糕饼的名字,主人家说:“只是饼,没有名字。”
苏轼说:“既然没有名字,那我给取个,就叫为甚酥吧!”
又一日,苏轼又在一户姓潘的朋友家里喝到了一种酒,味道很酸。苏轼问道:“这莫不是做醋时放错了水吧,这酒就叫错放水吧!”
苏轼不仅朋友多,邻居也多,陈季常就是其中之一。
陈季常的老婆是出了名的河东狮,常常与丈夫吵架,尤其是在夜里,杀猪般的叫声传来,苏轼总是饶有兴致地听陈季常夫妇二人吵架。
苏轼是个话痨,他十分喜欢找陈季常聊天。一天,他们聊得兴趣盎然,忘记了时间。只听得陈夫人突然在门外大吼一声:“陈老头,还不回家。”
陈季常被这突如其来的吼声吓住了,手里的拐杖“吧唧”掉在了地上。
苏轼见到这有趣的场面,当场就笑出声来,事后还为陈季常作了一首诗。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下,陈季常怕老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可见苏轼一刻也没有改了自己嘴碎的毛病,还燃起了熊熊的八卦之心。
苏轼的爱好很多,睡觉,美食,喝酒聊八卦,要数最爱的还是旅行。余光中曾说过,如果要找一个古人一起去旅行,一定要找苏东坡,他会让一切变得有趣起来。
在黄州无事时,苏轼总是约上三五好友出门游玩,可能高档的地方去不起,所以赤壁古战场前前后后去了好几次,苏轼还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名作。
一日,苏轼与好友相约去沙湖游玩,回程时遇上狂风暴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纷纷找地方避雨。
而苏轼自觉是时机到了,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能了。于是他蔑视同行好友道:你们是锦帽貂裘,我是竹杖芒鞋蓑衣,一点都不怕,我要在雨中徐行,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而这场贫穷且倔强地装~直播,以苏轼感冒结束。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最后,苏轼找了个聋哑人来为自己看病。
苏轼就是这样豁达天真,在黄州的岁月里,他也渐渐放松心情,有时候与醉汉粗语相骂,有时候玩玩cosplay,当一天的渔夫,他也开始喜欢上这种渐不为人识的生活。
五年的黄州生活,苏轼在为生计烦恼时,得以去掉了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傲气,养成谦逊平和的正气;在与渔樵农夫的交往中,去掉了尖酸刻薄,恩恩怨怨的小家子气,养成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大气;在耕种东坡的劳动中,去掉柔弱缠绵,多愁善感的文人气,养成了刚毅坚强,直面人生的大丈夫气。
47岁的苏轼,已然走向了成熟圆融的人生境界,苏仙已然傲立于天地间,他早已没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情,只剩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豁达。
如果苏轼能够在黄州终老,应该会有一个不错的结局,但是身处官场,他终究摆脱不了朝堂的动荡,此消彼长的权势斗争,而苏轼也一再沦为牺牲品,逃脱不了被一贬再贬的命运。
04一贬再贬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高太后是一个保守派,刚一上台就重新启用了司马光。当时,司马光已经是66岁高龄了,且已经退休了15年,司马光的上台也意味着苏轼即将得到重用。
年过半百的苏轼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往后的17个月里,他一路从一名犯官一路升迁至三品大员,连续提升了6个品阶,飞越了12个官阶,距离宰相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在黄州的五年生活,苏轼对自身多了一份清醒的认知,对官场有了一份宠辱不惊的豁达,对处在对立面的政敌亦多了一份宽容。
在他心里,不管是新法还是旧法,都应该趋利避害,稳步前进,且实事求是。
宋哲宗继位后,司马光开始不断启用保守派的旧臣,断然废除了新法,朝廷大臣都敢怒而不敢言,对司马光言听计从。
然而,在司马光力荐下才能重返朝堂的苏轼,却没有唯他马首是瞻,因此,他与苏轼的矛盾也日渐加深。
苏轼似乎总是这么不合时宜,但是他刚正不阿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让他不能盲目跟从。他清楚,京城定是不能久留了。于是,苏轼再一次申请外任了。
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杭州。外放的这五年,苏轼虽然被频繁地调动,但是他仍然为百姓着想,拥有实干精神,对生活也自得其乐,随遇而安。
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掌握了实权。往日被高太后压制的情绪顷刻间爆发,他将矛盾对准被高太后器重的保守派旧党。
公元1094年,远在定州的苏轼,一连接到四道诏命,被一贬再贬,最后被发配到惠州。与当初被贬黄州一般,苏轼的人生回到了原点,再一次成了犯官,此时他已经60岁了。
北宋时期的惠州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到了这里的苏轼,继续发扬他随遇而安的精神,依然将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惠州地区物资匮乏,想要买肉得靠抢,远不及中原地区物资丰饶,那里一天只宰杀一头羊,羊肉价格昂贵,穷人根本吃不起。
但是,对于苏轼来说,没有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买不起羊肉就将别人不要的羊脊骨买回家。他将羊脊骨放在水里煮熟,然后趁热浸泡在米酒中,撒点薄盐,烤到微焦再吃。
这样,能啃上半天,慢慢享受从骨头缝里剔出的一丝羊肉,他不仅成为了吃羊蝎子的第一人,还将羊蝎子吃出了螃蟹的味道。
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提到:
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当然,在吃不起羊肉的日子里,苏轼又发现了一个比羊肉更美味也更便宜的美食——荔枝。苏轼深知荔枝的美味,“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都为之倾倒,何况是吃货苏轼呢。
苏轼对荔枝的喜爱之情毫不掩饰,差点因为荔枝改了自己的户籍。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而苏东坡也因此享受了一把什么叫“甜蜜的负担”。俗话说,一把荔枝三把火,一天吃三百颗荔枝的苏轼老人家,因为贪嘴,痔疮复发了,于是,他只能管住嘴,每日粗茶淡饭。
为此,他心生抱怨,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
近苦痔疾逾旬,牢落可知,今渐安矣,不烦深念。荔枝正熟,就林恣食,亦一快也,恨不同尝。
可能是朝廷看他在惠州的日子太逍遥了,于是在公元1097年,将他贬去了儋州。
儋州位于海南省内,北宋时,那里气候恶劣,人迹稀少,极为偏僻荒凉,被当时的认为是十去九不还的鬼门关。因此,苏轼认为自己可能一辈子都回不去了,连夜给自己写了遗书。
首当作棺,次便作墓,死葬海外
刚到儋州的苏轼,在好友州守张中的帮助下,住进了当地的官舍中,然而不久就被朝廷派来的官吏赶了出去,张中也因此遭到罢黜。
自此苏轼过起了“食无肉,病无药,居无所,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在儋州的日子里,苏轼的内心充满了飘零窘困,前途未卜的孤寂感。
苏轼被迫开启了野外生存的技能,住在蛇蝎不避的椰树林里。但是在我们眼中的苦难生活,与苏轼而言,不过是一笑了之。
在儋州,苏轼又找到了他的生活乐趣。为此写下了《谪居三适》。
第一种乐趣,旦起理发。早上起床后,迎着海风洗脸梳头,有着说不清的清爽与舒畅。
安眠海自运,浩浩朝黄宫。日出露未晞,郁郁濛霜松。
老栉从我久,齿疏含清风。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
第二种乐趣,午窗坐睡。中午时分,在窗下将双腿盘起,坐在蒲团上,悠闲打盹,重游无何有之乡。
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
第三种乐趣,夜卧濯足。虽然海南是个云低瘴气足的地方,但是从来不缺柴火,水源充足,虽然不适合洗澡,但是能天天洗脚。
天低瘴云重,地薄海气浮。土无重膇药,独以薪水瘳。谁能更包裹,冠履装沐猴。
这就是苏轼个性中的超脱豁达,他总能为自己的窘境找一点快乐的事情做。在这种得米如得珠的日子里,苏轼再一次发挥了他吃货的本质,寻找到了新的美食——生蚝。
苏轼将生蚝与米酒一同煮熟,那味道别提有多鲜美。他还将大个的生蚝挑出来,专门拿去烧烤,烤熟后鲜美又多汁。
如此美食,他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还和儿子苏过开玩笑说:
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意思是,这么美味的东西,你千万不要说出去,免得那些北方的官员为了品尝如此美味,纷纷请求被贬来海南,与我抢生蚝吃。
被贬海南期间,苏轼还教出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姜唐佐是琼州人,过海求学,临别时向苏轼求了一首诗,苏轼写下两句: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并承诺等姜唐佐高中时,再写下后两句。然而,当姜唐佐考中进士时,苏轼却已经含笑九泉。
这就是苏轼,他总能在生活的琐事中,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心灵上的苦难。他热爱自己,热爱生活,更热爱这个世界。
没钱时,朋友送给他一块坡地,他开垦荒田,植树种菜,自命东坡居士;无聊时,他去市集闲逛,被醉汉推搡间,用粗语与醉汉对骂;劳累时,他喜欢上澡堂搓澡,洗去一身的疲惫。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擦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他以本来无垢,来表达自己是个洁身自爱的人;他以搓澡师傅的手重,来吐槽政敌打压手段之重。
游庐山时,他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去松风亭时,他誓要登顶,却最后高喊着“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然后席地而坐,最后下山而去。
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所说的,该退的时候就要退。
从此,苏轼成了苏东坡,翩翩公子成了田间农夫,竹杖芒鞋而出,从不畏惧风雨。
05最后被贬谪的苏轼,曾在饱饭后摸着肚子问众人:“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他的妻子朝云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大笑道:“还是朝云懂我!”
是的,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让他从官场走到民间。在泥里生活,云里写诗,岁月里洒脱。
公元1101年,64岁的苏轼在回内地的途中,病逝于常州。苏轼一生起起落落,可他以一颗淡然的心,直面这些人生的困难。
被贬黄州又怎样?吾心安处是故乡。与农夫渔樵为伍又怎样?自喜渐不为人识。出游遇上风雨又怎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他仍是当初那个少年,不曾老去。
他是苏轼,是苏仙,是拥有人间烟火气的东坡先生。他如一缕清风,从黄州吹到儋州,拂开这世间纷扰,悠悠吹到今天,落尽我们的心中!
为什么薛蟠,薛宝钗管薛姨妈喊妈妈,贾宝玉却不喊王夫人妈妈
所以,红楼梦里的称谓涉及到家庭的社会地位,门风,个人修养等诸多方面,像贾家家眷觐见元妃时的称谓以及礼仪,生生把一家亲人隔阂为两个世界,让人读来唏嘘不已,从人文亲情来看,倒是宝钗薛蟠喊妈妈更温暖些。关于钟鸣鼎食是什么意思(图文)和中国文豪很多,为什么苏东坡格外被追捧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