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知县是几品官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代的县令、县丞、和县尉;相当于现代何职:位列几品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古代一个县有县令,知县,县丞他们哪个权大各分管什么
各朝各代等级不一,一般是知县,县令,县丞排位!
县丞
官名。始置于战国,为县令之佐官。秦汉相沿。典文书及仓狱,为县令之辅佐,历代所置略同。惟晋及南朝宋无(宋只设建康狱丞)。丞之官秩,汉为二百石至四百石,清为正八品。
县令
官名。战国时三晋(魏、赵、韩)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秦商鞅变法,并诸小乡为县,置令及职责。县令本直隶于国君,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秦、汉法令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万户以下的称长,秩三百石至五百石。汉以后放宽尺宽,《晋令》云:“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见《北堂书钞》七十八)所辖户数不及汉制十分之一。南朝县,户数一般很少,而《宋书·州郡志》所载,大多为令。后遂一律称令。《隋书·百官志》只说陈五千户以上县令与五千户以下县令,不提县长。北齐县分九等,县官一律称令。隋、唐因之,只以县的等第,分定县官品秩,唐县令,京县、畿县正五品上有与正六品上,余自从六品上至从七品下,宋县令只存虚名,以京朝官任其职,称知某县事,因而有知县的名称。元为县尹。明、清以知县为正式官名。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称县知事;民国党统治时期称县长。
知县
官名。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常派遣朝廷官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当地驻有戌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明、清以知县为一县长官的正式长官。原为临时差遣,有管辖地方与管辖专务的不同,如总督某处军务或总督漕运等。至成代中,以韩雍总督两广兼巡抚广东,开府于梧州,始成定制。清代始,正式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为正二品官,加兵部尚书衔省为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此外,另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专管河道或漕动事务。在官场中,通称总督为“制军”、“制台”,尊称“制宪法”,省称“督”。与布政使、按察使合称“三大宪”。
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都是什么官
九品(正、从九品)是仅仅高于不入流的官员,是极小的官。
正八品一般是县教谕、县丞、八旗教习
从八品一般是讲习
正七品一般是知县、州教授
正六品一般是州同、学正、黄防叙议
正五品一般是同知、州通判、守备
从四品是知府
正三品是道台
从二品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提督学正、省御史、左右侍郎、副将
正二品是巡抚、左都御史、总兵
从一品是总督、尚书、提督
正一品是太师太傅、太师太保、领侍卫内大臣
古代的知县是几品,都是九品芝麻官吗
清朝一般的县县令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主簿输辅助审案的,是刚入流的最低品级。俗称“九品芝麻官”可见清史稿:县,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其属,典史一人。知县,掌一县之政。凡赋役,岁会实征,十年造黄册,以丁产为差。赋有金谷、布帛及诸货物之赋,役有力役、雇役、借债不时之役,皆视天时休咎,地利丰耗,人力贫富,调剂而均节之。岁歉则请于府若省蠲减之。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表善良、恤穷乏、稽保甲、严缉捕、听狱讼,皆躬亲厥职而勤慎焉。若山海泽薮之产,足以资国用者,则按籍而致贡。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巡捕之事。典史典文移出纳。如无县丞,或无主簿,则分领丞簿职。县丞、主簿,添革不一。若编户不及二十里者并裁。
古代的县令、县丞、和县尉;相当于现代何职:位列几品
县令,或者叫知县、县正、县宰,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县委副书记兼县长;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委政法委书记兼县委武装部部长(在古代,官职编制较少,往往一个职务相当于现在几个职务的集合体)。
关于知县是几品官,古代的县令、县丞、和县尉;相当于现代何职:位列几品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