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根大约七米长的绳子对折,形成一个小的绳圈,也可以选择不形成绳圈。然后,将这个绳圈搭在受绑者的后脖颈上。接着,将绳子向前拉,顺着两肩至胸前,并分别从两腋下穿过至背后,也就是所谓的“抹肩”。
在上臂部分缠绕两到三圈,下臂缠绕一圈,每次缠绕都需要打结以确保绳子不会滑落。然后,将绳子从背后拉回到前方,穿过脖颈上的绳圈。
最终完成的步骤是:将穿过脖颈的绳子向下拉紧,同时让受绑者的双腕交叉,用绳子紧紧捆绑。然后将余下的绳子分别向上穿过大臂最下面的一圈勒绳,再反向穿过另一侧大臂的最上面一圈勒绳,穿好后用力拉紧,最终将所有绳子汇总于背上的小绳圈中。这种绑法被称为垂缚。
中式捆绑,也被称为“五花大绑”,是中国传统的绑人方法,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智慧。这种绑法不仅快速且难以挣脱,还能节省绳索。其基本步骤是从绳索的中心开始,放在颈后,然后绕至胸前腋下,再穿过后颈沿手臂向下,通常在上臂绕2-3圈,下臂1-2圈,直至手腕处。
接下来,双手在背后以腕部交叉,用绳子将双腕以十字交叉的形式各绕两周,最后打结完成。在此基础上,还有许多变形式的中式捆绑,丰富了这一传统技艺。
五花大绑的绑法特点是从犯人脖颈开始绑起,这种绑法在南方被称为“穿麻领褂”,或捆“二龙膀子”。根据词典描述,五花大绑是一种使用绳索套住脖子并绕到背后反剪两臂的绑人方式。这种绑法是中国独创的,被不少网友称为“国绑”,其实用性和美观性都十分突出。
五花大绑的样式有很多种。传统形式的五花大绑先将绑绳对折做成小绳圈,搭在后脖颈上,然后将绳子向前顺两肩拉过,垂在胸前,接着分别从两腋下穿至背后。在上臂缠绕两或三圈,下臂一圈,每绕一圈都要打结以防下滑。最后根据需要将穿过后颈绳圈的绳子以不同方式拉紧并捆住手腕。改良形式的五花大绑则主要改进了抹肩的步骤,使其更加牢固。
对于五花大绑的具体实施方式,也有不同的解释和说法。有人说是指捆缚者先把绳索做出五个套(花),分别套住被缚者的脖颈和双臂;还有人指出背后的捆绑绳子呈现¥状,即分出来的5个绳端;还有理解认为五花的花字代表五种花样的绳扣等等。不过无论哪种解释,五花大绑的核心都是使用绳子进行牢固的捆绑。
五花大绑是一种蕴含了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绑人技艺。通过对绳子的巧妙操作,可以将人牢固地捆绑起来。希望以上介绍能够对大家了解五花大绑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