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核电站为何选在海边(核电站为什么都在沿海城市),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核电站为何选在海边(核电站为什么都在沿海城市)。
网友提问:核电站为什么要建设在沿海地区,内陆的江边,湖边不可以吗?
优质回答:内陆的江边、湖边,当然可以建设核电站,甚至沙漠、戈壁、高原等地形也可以建设核电站,像前苏联著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就不是建设在沿海地区,而是建设在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河河畔。
另外我国的核电站,像彭泽核电站、咸宁核电站、桃花江核电站等,选址也都位于内陆、江边,虽然多为停工状态,但可以说明核电站与海洋并非标配,而之所以全世界核电站大部分建设在沿海地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经济发展,二是方便取材,三是降低风险。
先说经济发展原因当前核电站的存在,最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发电,而电能使用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以及全世界经济发达的地区多集中在沿海,所以沿海城市的用电量也普遍高于内陆。核电站建设在沿海地区,所产生的电能可以直接输送给沿海生产企业,可最大限度减少电力输送成本。而且,世界上愈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空气污染往往越严重,而核电站是当下较为环保的发电技术,建设在海边,可以减少该地区对火电的依赖,有助于环境改善。
二是方便取材原因不管任何技术的核电站,发电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冷却,因为核反应堆在做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能,且越是大型的反应机组,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往往越多,这就需要一个冷却的过程。水资源因为良好的比热容,是最佳的冷却物质,所以核电站建设在海边,可以直接利用海水冷却,就地取材的成本非常低,虽然有些核电站的冷却,是依靠冷却塔,但远远比不上海水冷却的方便、直接,而且海水不像淡水那么金贵,一个机组每小时3万吨的用水量也无关紧要。
三是降低风险原因虽然核能发电属于比较环保的发电方式之一,但相比于水力、风力发电,核能利用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即便这些污染物符合相关的排放标准,但长时间积累也可能会污染地区环境,而建设在海边,污染物可以直接排放到海里,通过海水稀释可最大限度完成自然循环消散。
且核能利用,是一个高效与风险并存的行为,安全利用核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而一旦发生核物质泄漏,对人类伤害也是致命的,世界核电站泄漏事故历历在目,而核电站建设在海边就是为了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因为一旦核物质泄漏,通过世界海洋的自然降解,要比内陆降解迅速的多,且海洋没有人类聚集,所以风险较低。
以上就是核电站选择沿海地区建设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经济、安全,而绝非存在技术上的壁垒,理论上在不考虑成本、安全的前提下,任何地形都可以建设核电站,像内陆湖边、河边就更不存在冷却问题,只不过淡水资源毕竟关系到用水安全,所以选址慎之又慎。像开始所说的彭泽核电站、咸宁核电站、桃花江核电站等,规划选址都位于内陆江边,只不过当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因为造成的国际影响很大,所以我国内陆核电站的建设也大都停工了,但不排除后期重启的可能性。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其他网友观点核电站为什么要建在沿海地区?这个说法本身就让人质疑,更不用说江边、湖边。事实上对于核电站这种新能源的利用,人类第一次摆脱了地域的控制,实现了能源的自主布局,对于选址条件没有沿海、江边、湖边条件的限制。
能源是影响工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人类初期的工业生产,多依赖于能源产地,例如钢铁工业部门布局尽可能选择煤炭生产基地,尽可能减少运费支出,当然还可以选在铁矿资源丰富的地区,能源与资源二者必选之一。那么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就成了一个国家工业基地的最合适的选址条件,如唐山钢铁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当地的煤炭和铁矿资源,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类似的还有鞍本工业区,攀枝花、包头钢铁工业基地以及德国的鲁尔区都属于煤铁复合型布局方式,这在中学地理教材上有重点介绍。
人类最初的工业生产,基础设施还没有那么完备,我们无法摆脱能源条件的限制,对于能耗较高的电解铝工业部门,其布局也是靠近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即使是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到今天,对于云计算要求较高的、耗电非常多的服务器也是靠近能源产地,如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里聚集着华为、腾讯、苹果等世界有名的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贵州水能资源,每年可为企业节省上亿元的开支。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依托资金、科技、文化、教育的优势发展成了我们国家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完整的工业地带。这些区域能源非常缺乏,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改变能源的依赖呢?核能发电填补了这项空白。
上图是中国核电站分布图,红色区域是我们国家核电站的布局,全部在沿海地区,如果单从核电站分布来看,似乎沿海是布局核电站的必要条件,不靠海、江、湖是不能建核电站,给人们一个这样的错觉。
其次,日本的核电站布局也在太平洋沿海地区,与我们东部沿海地区一样,同是本国经济最发达地区,能源也是比较缺乏,核电站也是临海布局,四大海湾是日本的重要工业地带,发展起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和工业地带,这里有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如东芝、松下,三洋等。近期日本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再一次将目光集聚日本神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似乎也认为沿海是核电站的布局必要条件。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
1986年4月26日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来说是悲剧开始的日子。凌晨1点23分,两声沉闷的爆炸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随着爆炸声,一条30多米高的火柱掀开了反应堆的外壳,冲向天空。反应堆的防护结构和各种设备整个被掀起,高达2000℃的烈焰吞噬着机房,熔化了粗大的钢架。
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达4000人,这些人基本都是因受到过量辐射而罹患癌症去世。因直接参与爆炸后的清理工作而受到身体伤害的人数,更是超过60万。更加恐怖的是,这次事故造成的影响对人类来说几乎是“永久的”,因为按专家的说法,这里的生态环境恢复到适合人居的水平至少10000年。在彻底恢复之前,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辐射。
前苏联的核电站爆炸及日本因地震福岛核电站事故二次核泄漏事件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首先把风险社会概念引入核电站选址做为首要条件。在建核电站时,要充分考虑下列条件:
(1)可能受到拟建核电厂影响的人口,人口密度较低、地区平均人口密度较小的地点,距10 万人口的城镇和距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市区发展边界, 应分别保持适当的直线距离。
(2)核热电厂用于城市居民供热时, 距10 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发展边界应不小于10公里。
(3)该地址的特征及其影响核材料和辐射性物质转移的环境。
(4)对该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发展可能在核电厂运行周期内对安全保障有影响的因素的预测,特别是人口增长和分布。
(5)有关核燃料、废料等材料进出、运输和储存的地址合适性。
对于核电站需要水资源条件,这不是主要的,因为核电站冷却用水多是循环使用,而且废水还要进行核监测处理,不是对水资源无限制的使用。
核电站多选择沿海地区,一是工业生产对能源动力的需求,二是沿海地区有很多空旷地,人口密度稀少,社会与环境事件影响较小,这才是沿海布局的原因。
其他网友观点一、因为核电站需要大量的水来冷却,所以必须建在水源充沛的地方!水源充沛的地方有两种,一种是海边,一种是内陆江边或者湖边。
为什么要建在沿海地区呢?原因很简单,水源充足!而且并非淡水!湖边和江边为啥不行呢?其实也并不是不可以的,只要水源充足,建在湖边和江边也行的,但是这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水源是否真的充足的问题。中国是一个淡水缺乏的国家,四大湖因水源不足而日益萎缩,北方严重缺水,南水北调!所以能不浪费内陆淡水资源尽量不要浪费最好!
此外,不但是核电站,火电站也需要冷却水,火电站的大烟囱里面出来的“白烟”,那可不是烟,而是“水雾”,冷却水蒸发出来的水雾!
2、核电站周围5公里以内是限制开发区域,避免发生事故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疏散人群!核安全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一旦发生核泄漏威胁到人群数以十万计!所以,核电站必须建在地壳稳定的地区!就是非地震带地区!内陆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远高于沿海地区!有史料记载以来,沿海地区的灾害多为海啸,还没有过地震的记录,但内陆省份,四川,山西,陕西,河北,安徽,湖北,湖南等等地方,多多少少都发生过地震!对核电站的威胁极大!
其他网友观点如果泄露,大海可以冲淡一切,假如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长江被污染了,会几百年荼毒生灵!!
其他网友观点有严重的环境污染,万一发生核泄漏,大海会包容……
其他网友观点也可以,有水的地区都可以
更多核电站为何选在海边(核电站为什么都在沿海城市)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