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通货膨胀是指什么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以及通通货膨胀是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预期型通货膨胀(anticipatedinflation)是指在经济生活中,人们预计将要发生通货膨胀,为避免经济损失,在各种交易、合同投资中将未来的通货膨胀预先计算进去。
2、通货膨胀预期说,主要通过对通货膨胀预期心理作用的分析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发生。
3、这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其达到预期价格以上。这种在市场预期心理作用下发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之为“预期的通货膨胀”。
银行的活期年利息率是0.35%,定期一年利息率是3%。也就是你存100块到银行里,到年底银行会给你本金加利息103元。2013年的通货膨胀率是3%,也就是说你有100块钱在手里,年前可以买10斤猪肉,但是如果你年底还想再买10斤猪肉,你就要给103块了,因为猪肉的肉价在一年的时间里上涨了3%,即通胀率是3%。所以很多时候钱存银行,如果不是活期是无法保值的。投资一些会涨价的东西可以保值,甚至可以升值哦。
物价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中国2月CPI同比增长5.2%,略高于市场预期的4.9%。而1月份CPI达到5.4%,是8年多以来首次“破5”。2月份的CPI尽管有所下降,但依然破5,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显然是受到2月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那么,疫情是如何具体影响物价的?未来物价走势如何?
我们先来看一下疫情是如何导致了2月份继续高涨的物价。2月份物价主要呈现了两个特征:食品价格涨幅较大;非生活必需品供需两衰。
首先,1-2月平均来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3%,涨幅比去年同期高20个百分点。
其次,国际油价2月份大幅下跌,带动国内汽油等能源消费品价格比上月普遍下降。
第三,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由上月上涨0.5%转为下降0.1%;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
从1-2月份平均来看,物价变化延续了前期的结构化特征:必选消费上涨、可选消费下跌。
食品价格上涨较多的主要原因,从供给方面看,主要是各地不同程度地实施了交通运输管控措施,部分地区物流不畅;人员短缺造成物资配送难度加大,成本有所上升;部分企业和市场延期开工开市,一些产品生产和供给受到影响,难以及时满足市场需要。从需求方面看,受“居家”要求与“避险”心理等因素影响,有些地区出现了“囤购”的现象,部分地区出现抢购方便面、肉制品和速冻食品等易储食品现象,甚至波及到其他食品,助推价格上涨。
抛开货币因素暂且不谈,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是供给和需求的匹配程度。同时,对于中国,猪肉价格和石油价格是中期和短期内影响物价的关键因素。
正如下图所示,猪肉、汽油价格与CPI走势高度关联,尤其是在2019年之前。2005年以来,一共出现过两次猪价和油价同时上涨的“猪油共振”局面,这两次也分别对应着CPI的大幅上扬。
因此,分析疫情之下2020年上半年中国物价水平,有两个视角:猪价油价的变化、供给和需求的匹配。
对于第一个视角,2020年以来的情况正在发生着改变:首先,猪肉价格在持续高涨的情况下,老百姓消费猪肉的比例在降低,导致猪肉价格在CPI中的权重有所下降。这样一来,尽管猪肉的供给并未明显改善,猪价还存在较大上涨压力,但猪价对CPI的影响却在削弱。而油价则在近几日沙特和俄罗斯谈判失败后闪崩,一路跌到30美元/桶左右,但这样的价格显然不是美国等世界主要产油国所能接受的,3月下旬欧佩克国家还会再开一次会,据传特朗普也在私下协调相关国家,想要谈拢一个产量协议。预计上半年油价会出现有限幅度的反弹。
对于第二个视角,我们认为供给端的复苏可能比需求端更快。因为,上游产业的机械化程度高,价格弹性往往比下游更大,这意味着上游产业调整产量的能力更强,价格略微上涨,产量就能显著回升。同时,复工复产范围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供给端将先于需求复苏。不过,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持续攀升加大了全球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这对供给形成了掣肘。
但需求端可能会出现个别领域的爆发,导致物价维持较高水平。例如,各地重大基建项目建设迅速转热。当前已有十几个省份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接近30万亿元。尽管这些资金是在多年内完成使用,但边际上基建投资很可能成为需求端的爆发点。
由此,在两种力量拉扯下,上半年物价走势很可能是这样的:“猪油共振”概率小,物价稳定有基础;供给端复苏、需求端有爆点,供需同时复苏;CPI同比会由5%稳步下滑,但仍然在上半年维持3%以上的水平。
基于我们对上半年物价的预测,中国当前的物价上涨能否被称为通货膨胀?或者是否形成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在任何国家,影响通胀的因素有两个:(1)货币的宽松程度;(2)供给和需求的匹配程度。从上述这两个因素来看,现在的物价涨势不能表明通货膨胀的趋势已经出现。
首先,中国的货币政策绝不搞“大水漫灌”,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概率极低,长期中更不可能形成货币泛滥的趋势。因此,货币因素推动的通货膨胀几乎不可能。
其次,根据上述的分析,上半年中国应该会呈现供需同时复苏的态势,尽管复苏节奏不同,但绝不可能出现总需求持续超过总供给,即“经济过热”的现象。因此,物价持续、不可逆上涨的可能性也很小。物价在某些时间、某些领域的较高幅度的上涨并不是通货膨胀,相信市场会在未来能够形成这样的合理预期。
1、一、通涨: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2、案例1: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出现通货膨胀,一时间,货币瞬间贬值,到处可见排队取钱的景象,当时的2000元可是中国老百姓存了一辈子的钱。
3、二、通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至下跌。
4、案例1: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济发展减缓,投资减少,加上东南亚的经济危机,更使经济进一步紧缩,政府为了加大投资,进行了调息几年间从高达的12%的利率调整到不到3%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